駐村日記:重回基層“疫”線當“村官”

沒想到離開“村官”這個工作崗位12年後,我又重新回到村裡,當了第二回“村官”。14年前,剛走出大學象牙塔的我,成為朝陽區三間房鄉的一名大學生村官。當時村裡的大學生屈指可數,我這個城市規劃專業的大學生自然成了村裡的“一寶”,參與了鄉域規劃、棚戶區改造等工作。其中最難的就是農民上樓工作,拆誰家多少平米、幾口人爭奪補償、想方設法多弄點房……個別村民上演的一幕幕“表演式抗爭”,讓我至今還有點後怕。

2月底,正準備進入夢鄉的我,手機裡突然接到了機關黨委關於下沉基層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的號召,考慮到自己的“村官”經歷,我主動報名請纓參加。但自己從小在四九城裡長大,後來也一直在城區工作,加上之前擔任“村官”時的確遇到過個別村民的刁難,因此對下沉後能不能得到通州村民的支持配合還是有點小擔心。到今天,大半個月的下沉工作時間很快過去了,可以說這次的“村官”經歷是讓我有歡喜而少憂。

駐村日記:重回基層“疫”線當“村官”

首先是西下營村疫情防控整體情況良好。村支書胡書記50歲出頭,精瘦幹練,皮膚黝黑,工作認真負責。西下營村雖然是個人口倒掛村,現有本地村民774人,平時租住的外來人口有近1000人,以河南、安徽、東北等地人為主的租戶,以往大多是靠去村南側的勞務市場打零工為生。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期間有171人沒回老家,目前已有近300人返京,處於居家隔離期內的僅有139人。為避免人員大範圍流動,村“兩委”早在春節期間就通過微信群通知房東,逐一告知租戶如無必要暫時不要返京,為返京人員平穩流入奠定了基礎。

駐村日記:重回基層“疫”線當“村官”

其次是村裡的房東都相當給力,相當配合。每晚睡覺前,我滿腦子裡都是房東們那些質樸的話語“我比你們還上心呢,他們來之前我就給他們買好菜了,提前一天就問他們想吃什麼,這樣他們也能踏實在家隔離。”“這小兩口也不容易,要不是上班,他們也不想這麼早就回來,我在村口接他們辦好登記,也讓你們工作的踏實。”“他們一回來,我就告訴他們每天都得健康打卡、給你們報體溫。”如果說第一天到崗時,我還對村民能否配合我們工作有所擔憂,經過10多天的工作,我真心覺得相比那些高樓林立、對門兒都形同陌路的小區,農村更加溫暖,民風更加淳樸,大家相互知根知底,街坊間噓寒問暖,天然的基層自治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駐村日記:重回基層“疫”線當“村官”

第三就是“小夥伴們”主動作為,做到了真心“下沉”。第一天到村時,我們幾個人就發現大部分村幹部電腦操作不熟練,有的甚至連如何把文件從微信群下載到電腦裡都不熟悉,打印機也沒有連在電腦上,於是我們幾個下沉幹部主動上手,先修好了打印機,又手把手幫著大叔把表格下載到電腦裡。第二天,村幹部們就紛紛表示:“你們來了是幹實事的。”就這樣,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張永廷主動開通了戰疫一線的公眾號、張東東把每日解除、新增和累計隔離的人員情況做成了折線圖、陳冠宇應用“智能機器人”做好100多位隔離期人員日常管理、魏瑞瑩把疫情防控音視頻資料及時傳到我們工作群……。就這樣,我們和村“兩委”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也真正融入了西下營村。

駐村日記:重回基層“疫”線當“村官”

村支書胡書記常開玩笑說我們是“外人”,在入戶抽查時有“鐵面”優勢。的確,村裡有的工作人員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批評老街坊,有的村民又覺得熟門熟臉的對村幹部的提示不大上心,而我們下沉幹部在這方面更有優勢,那就自然要當好這個“鐵面人”。3月初的一天晚上,一位尚在居家隔離期的年輕人偷偷打開了村裡封堵的圍擋,跑到村外的停車場查看自己的車有沒有被砸被劃,第二天我們一上班,村幹部就主動讓我們回看了監控錄像,表示雖已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還是想請我們這些市裡下來的“領導”出出面,讓村民重視起來。於是在當天的入戶抽查工作中,我們重點對隔離人員逐一強調了居家隔離不得外出的要求,又要求房東切實擔負起監管責任。

駐村日記:重回基層“疫”線當“村官”

3月3日,我們入戶排查時發現村裡開“百姓超市”的大姐3月8日才隔離期滿,但卻偷偷地營業。發現這一問題後,我們馬上把情況報告給了村支書,書記馬上趕到超市讓大姐停業,並讓她貼出告示,告知村民3月9日才能恢復營業。估計大姐文化程度不高,歪歪扭扭地手寫了“格家觀察14天不售賀,請到3月9號在來” 14個字貼在了門上。對這張告示,我們想了半天才明白是“擱家觀察14天不售貨,請到3月9號再來”。儘管14個字裡寫錯了3個字,但隔離期內大姐的小超市確實沒有再開門,我們的防控工作也落實到位了。

駐村日記:重回基層“疫”線當“村官”

為減輕村委會劉姐等人每天給100多位隔離期租戶打電話測溫登記的工作壓力,張永廷主動向村裡推薦了機器人電話測溫系統,該系統可對通話過程進行錄音,將語音同步轉化為文字,並生成包含體溫等項信息的通話記錄彙總表。經過軟件公司技術人員的系統應用視頻培訓、話術反覆調整、電話號碼增刪並補、小範圍電話接打測試等環節,3月11日,“竹間智能機器人”電話測溫系統正式上線投入使用。隔離期人員的手機裡響起了女聲甜美的問候:“您好,請問您是李獻花、王二濤、巴特爾嗎?”“請問您是李獻花的家屬嗎?”“請問您最近有沒有發燒、咳嗽等症狀?”“請問您今天的體溫是多少度?”“請問您是否有湖北接觸史?”從開始個別租戶不接聽、甚至掛斷,到現在接通率、應答率已超過80%,我們村科技抗“疫”的底氣更足了。儘管我們每天還要對“機器人”的語音轉文字記錄進行錄音回聽、人工複核,對未接通的電話進行人工復撥,表面看這是我們自我加壓,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但能讓村幹部從這種日積月累的問詢登記工作中解放出來,拿出更多時間和精力為村民和租戶多做些解憂脫困的工作,我們忙一點累一點沒有關係。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跨過人山人海……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在下班回家的地鐵上,哼著朴樹的歌,我思忖萬分。或許,平日裡和我擦肩而過的她、他,還有他們,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張面孔。但在疫情面前,千萬個平凡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堅守、付出和擔當,築牢了疫情防控人民防線,為大家換來了歲月靜好,並將迎來春暖花開……


(作者:李倩 市政協機關派駐西下營村下沉幹部,人資環建委辦公室一級主任科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