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接下來的走勢,不容樂觀

這個週末,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流行病學上的專業詞彙:群體免疫。

這是前天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英國首席醫學顧問和首席科學顧問的加持下,提出的英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整體戰略。


疫情接下來的走勢,不容樂觀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然後全球輿論都炸了。

95%+中國民眾和90%+的中國(自)媒體都認為這是作死,拼命罵英國政府拿人命當兒戲,還有不到10%的(自)媒體則擺出公知架勢,用科學、理性、客觀的口吻,試圖讓憤怒的國內民眾理解英國政府這套打法背後的原因。

先用人話,科普下“群體免疫”到底是啥。

病毒不像細菌,沒有細胞結構,嚴格上說,是一種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有機物(類生物),但它和生物一樣,也有生存和繁衍(複製)本能,然而它必須寄生在宿主身上,可絕大部分病毒在自我複製過程中會侵害宿主健康,導致宿主死亡,宿主一掛病毒也掛了,所以傳染性是否足夠強,就成了病毒能否長期生存下去的關鍵。

疫情接下來的走勢,不容樂觀

因此人類和病毒的鬥爭,核心思路就是如何阻斷病毒的傳播鏈。

很悲劇的是,在疫苗誕生前,人類阻斷病毒傳播的根本辦法,就是群體免疫

當一個封閉社會中,經不起病毒打擊的人都死差不多了,剩下大部分人在與病毒鬥爭中獲得免疫力,那病毒自然就無法繼續肆虐。

比如最著名的黑死病(鼠疫),歷史上爆發過多次,14世紀中葉爆發的那次最嚴重,奪走超過1/3歐洲人的生命,然後就自然消失了。

後來人們研究發現,當一個封閉社群中,一定比例的人感染病毒卻沒有掛,病毒的流行就會結束,這個數值可以算出來。

一旦社會中的感染人群超過這個比例,病毒就無法繼續傳播,從而實現群體免疫。

比例大小,取決於病毒傳播力度。

流行病學上,用R0表示。

意思是一個新病毒出現時,全人類都沒免疫力,如果政府不加干預,讓它自然傳播,一個感染者,平均會傳給幾個人。

R0<1,一個感染者連一個新人都搞不定,病毒就會趨向於消失。

但如果R0>1,傳播就會呈現幾何級數增長。

這就是我們學理財的入門知識——複利效應。只要利率足夠大,時間足夠長,最終數值就會大到嚇死人,實現財務自由的狀態。

換到流行病學語境,利率就是R0,數值越大,病毒傳播速度越快。

就好像0.99的次方越大,越趨向零;而1.01的次方越大,越趨向無窮大。

病毒的R0不是一個確定的值,而是一個區間,因為同一病毒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爆發時的傳染力都不一樣。

比如麻疹的R0在12-18之間,艾滋病的R0在2-5之間,03年SARS,因為我們採取緊急隔離措施,干預了病毒自然傳播,所以現實中的R0還不到1,但如果不加干預,科學家推算可能在3左右。

而這次和SARS同屬冠狀病毒家族的新冠病毒,R0差不多也在3-4之間,歐洲現在加速傳播的情況更接近4。

重點來了:英國政府的御用科學家們認為,根據他們當前所掌握的數據,推測英國至少60%的人口感染了新冠病毒,就能實現群體免疫。

當然,這是最樂觀估計。如果保守估計,可能需要70%-80%的英國人都中招,才能實現這個效果。

不說意大利因老齡化和醫療資源擠兌導致致死率已飆升到7%的特殊情況,就拿樣本數足夠大且致死率控制最好的另外兩個地區來說,中國湖北以外地區和韓國的致死率,現在都是0.9%左右。

英國60%人口是4000萬,就算只有0.9%沒扛過去,也是36萬條人命……

這就是為什麼約翰遜在演講中會表情嚴肅,語氣沉重地反覆強調——

I must level with you, level with the British public, more families…many more families are going to lose loved ones before their time.

(我必須對英國人民講真話,未來將會有更多家庭……很多很多家庭失去至親)

我聽到這句話時,真的背脊發涼……

英國採取群體免疫策略的邏輯如下——

1、新冠病毒已在全球大流行,無論英國政府此時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改變這一事實。

2、如果繼續採用類似中國、韓國、伊朗、意大利那種經濟社會代價極大,且嚴重侵犯民眾自由和隱私的強制隔絕措施來消滅病毒,很可能事倍功半,引發民眾強烈反彈,經濟衰退甚至社會混亂,反而得不償失。

3、眼下最優解,是承認新冠病毒已無法控制,總得有人死,但我們可以通過提前做好預案,延緩病毒在英國傳播的速度。隨著天氣逐漸轉暖,病毒活躍度會下降,最好在夏季結束前(或更長時間內),讓60%+的英國民眾逐漸感染病毒,最終實現群體免疫。

採用“拖”字訣來完成群體免疫,是為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導致致死率飆升,主要措施有:

適當隔離,防止大爆發,但不做絕對隔離(允許病毒慢慢傳播)。比如當下英國疫情還沒大爆發,所以學校可以不停課,但建議取消春假旅行或遊學活動。如果未來情況有失控趨勢,也可能宣佈全國停課。

輕症患者自行在家隔離7天,不要打111求助(反正也打不進去),因為沒特效藥可治,自己在家多喝水多休息,有問題上網查,只要病情不加重就別去醫院,保證醫療資源優先救治重症患者,只要小比例的重症病人逐漸出現,陸續就醫,醫療系統就不會崩。

醫療系統嚴陣以待,不緊急的擇期手術全取消,門診改電話問詢,把病房和手術室都留給未來的新冠重症病人,改造新增大量隔離病房,各科室醫生全部緊急培訓成感染科醫生,隨時準備調撥支援。

年輕人免疫力強,非常時期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放輕鬆,吃好睡好,增強免疫力,成為60%的一份子,之後老弱病殘就安全了。

反之,特別建議老年人儘量少出門,躲家裡,熬到群體免疫完成,你也安全了。

最後,就是反覆建議大家勤洗手。

勤洗手能否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當然能,但戴口罩更有效,怎麼不說呢?

一是客觀上英國現在真沒那麼多口罩。

二是西方人也沒戴口罩的習慣。

這兩個月歐美不斷出現當地人歧視戴口罩的亞洲面孔,導致歐美生活的華人都不敢輕易戴口罩出門,信息傳到國內就是全國人民義憤填膺。

其實西方人觀念裡,病人才要戴口罩,你個黃皮膚的戴口罩在街上走就是感染者,你這是損害公共利益!別說中國人,就是泰國人越南人敢戴口罩滿大街亂竄,一樣容易被歧視。

然而亞洲人(特別中日韓)的觀念裡,戴口罩是很正常的預防措施,不管是防PM2.5還是單純喜歡把臉遮起來,大家都習以為常。

所以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當然,這話官方不會說,他們只會說科學研究證明,只戴口罩不洗手反而更容易中招,而且很多人不懂得正確佩戴口罩的方法,戴了也白戴……

So,戴口罩沒用咯?

最後,採用群體免疫策略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既然無力做到既防感染,又降死亡,那就延緩感染速度,集中力量降低死亡率。

另外上述政策未來也會視形勢發展隨機應變,如果比預想得更糟,英國未來也可能出臺強制性休學、休市、休工甚至封城的措施。

但萬一情況沒那麼糟,你搞出那麼大動靜,付出那麼大代價,弄得大家都沒學上、沒錢賺、沒地方玩……自由慣了的英國百姓很可能不但不領情,反而會罵死你,保守黨就等著下臺吧……

上面我比較客觀地描述了英國政府的想法和做法。

這兩天看了牆內外很多視角和立場各異的報道,雖然我不是流行病學專家,但我還是想了半天,得出了我現階段的看法——

對英國政府來說,群體免疫策略可能的確是當下最科學、理性、經濟、高效的選擇,但也很可能是最自私且最不負責任的選擇。

作為病毒最初爆發的國家,中國採取的策略是殲滅戰,也就是官方反覆宣傳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反覆強調無論官員還是民眾,一定要有大局意識。

因為中國政府是全能型政府,必須把病毒殲滅,才能對全國人民有一個交代。如果為了避免經濟受到劇烈衝擊,也採取群體免疫策略,讓中國死掉幾百萬老弱病殘,混到將來疫苗研發出來,那政府合法性將蕩然無存……

事實上,疫情爆發近2個月後的今天,我們的確和預期的一樣,付出巨大代價後,打贏了這場戰爭,國內基本沒有新增病例。

然而,還是不斷有輸入性病例出現……

但最重要的還不是政治制度上的差異,我看臺灣地區和韓國的時評節目,都認為,本地區領導人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講這種話,老百姓肯定要炸!

力哥之前說過,語言、文化、宗教、意識形態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影響,遠比制度大得多。

照搬一套成文制度不難,但要改變民眾的想法,比登天還難。

臺灣地區和韓國也和我們一樣,長期深受儒家文化薰陶,政府要施“仁政”才能得民心,所以東亞地區民眾普遍忍耐力非常強。非常時期,政府讓不出門,就不出門唄,政府讓戴口罩,就戴起來唄。

政府強力阻擊+民眾積極配合,這才是韓國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的關鍵。

但要讓習慣自行其是的英國民眾也聽政府的強制命令,真的很難。

如果沒有一個社會管控力很強的大政府,學中國這樣搞窒息式抗疫,全社會瞬間停擺,你覺得英國養蜂人會乖乖聽話躲家裡哭鼻子嗎?

恐慌和混亂可能會讓國家陷入更大的災難,損失可能遠超疫情本身。

我昨天問一個在英國生活的朋友,英國民眾對約翰遜的演講啥反應?

他說人家就當啥事沒發生過,還是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反正我想幹啥政府也管不著,很多人放春假了還準備去度假……

講真,意大利疫情剛起來時,老百姓也是這個樣子,覺得沒啥大不了,不就是大號流感嘛,甚至很多人還天真地以為這病只有亞洲人才會得,結果死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意大利人也是真怕了。

沒到火燒眉毛,大家還是不急,和春節前家裡很多長輩不當回事一模一樣。

比制度更難改變的,是文化;比文化更難改變的,是人性。

人性最深層次的恐慌情緒起來了,哪裡的股票都一樣跌,哪裡的超市都一樣搶。

之所以連WHO都對英國政府的策略表示質疑,就是因為這個策略的風險非常高。

一是病毒在英國的擴散速度是否能像英國政府所預料的那樣可控,不知道。

一旦大面積失控,民眾恐慌+醫療資源擠兌還是會出現,而且由於前期防堵措施不夠嚴格,屆時情況可能比意大利更糟。

二是群體免疫策略有效的前提是:封閉社群。

在疫苗誕生以前,英國必須與全球斷絕人員交往,60%+英國人感染病毒才有可能實現英倫三島內的群體免疫效果。

否則,這個封閉社群的規模就只能擴大到整個地球,全世界都得陪著英國搞群體免疫策略。

但英國有可能閉關鎖國嗎?

更大的疑問是:疫苗什麼時候能大規模生產?新冠病毒又是否會穿越北半球的夏季,成為肆虐全年的疫情?

答案都是:不知道。

假如疫苗一年半載都沒生產出來,而世界又分成了兩部分:一些國家像中國一樣,花了死力氣,總算把境內的疫情控制住了,但另一些國家則和英國一樣搞群體免疫策略,結果會怎樣?

假如群體免疫策略成功,英國是安全了,但其他國家依然不安全。

假如群體免疫策略失敗,全世界的情況都會更糟糕。

不管哪種結局,中國這樣的國家都會很被動,難道為了防範這些持續不斷的境外輸入性病例,我們頭上這根弦就一直得繃著?把這種非常態的生活狀態,長期持續下去嗎?

分析至此,我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

對於這個世界,人類的瞭解還太少,對於充滿不確定性的威脅,必須心懷敬畏。

最後給大家幾點投資建議:

1、目前不建議急忙抄底歐美股市,最糟糕的局面還沒到來。如果想開始小規模定投,主動買套,微笑曲線,可以,但我建議可以再等等。

疫情接下來的走勢,不容樂觀

定投的微笑曲線

2、這兩週的極端情況大家都看到了,未來不管是再次出現流動性擠兌還是更可怕的通縮預期,股票、債券、黃金、原油、比特幣,有可能都會靠不住。

3、最糟糕情況下,依然還靠得住的,短期看,一是人民幣現金資產(以貨幣基金或銀行+創新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二是日元(現在最糟糕的預期就是歐美經濟日本化,那就是股票房產通脹利率GDP什麼的全都涼涼,只有貨幣一家獨強)。

長期看,一是一線和少數強二線城市中心城區的房產,二是就算保險公司破產也依然不影響保單約定權益的年金險

4、當然,以上說的都是“最糟糕情況下”,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每次人類面臨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時,人性都會本能恐懼,都會覺得我艹,這次肯定完蛋了,但最後,人類總是用極其頑強的韌性,挺了過來,再攀新高峰!

只不過,這個過程會很慘烈……

所以最好的策略,還是我反覆說的16個字——

堅持定投,現金為王;隨機應變,理性樂觀。

旅遊股和航空股別急著抄底,做出境遊業務的小夥伴,沒條件的,想辦法找點副業兼職熬過去,有條件的,還是轉行吧,未來半年,出境遊肯定沒戲。

到國慶節能不能起來呢?

不知道……


疫情接下來的走勢,不容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