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和"新基建"的完美契合


近日,新基建十分亮眼,資本市場上也掀起一番風浪。對新基建的共識,來源於抗擊疫情的全民體驗。網上購物、辦公和學習也好,掃碼管理、AI診斷、數字防疫也好,多家數字平臺企業向全社會開放的數字化能力,成為疫情下生活、戰疫、復工須臾不可離的新基礎設施。當然,打造新基建,不僅是為了戰疫,更是實現經濟轉型、創新治理能力的國之新重器。

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目的是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作為一種公共品,廣義的新基建,或"類新基建",除了資本市場講的5G、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的領域外,還應包括社會性基礎設施,比如治理體系"補短板",最典型的是公共服務領域的軟硬件設施建設,這也是信息基礎設施落地的基礎。

儘管一直強調,傳統基建("鐵公基"等)過剩了,但結構性"短板"還很嚴重,特別是老舊小區的軟硬件設施。比如,住宅小區"三線"(電力線、通信線和電視線)亂搭亂載,穩壓設施不足,經常停電停網;水電氣暖路老化和缺失嚴重,到現在很多社區還無法實現"一戶一表"、管道煤氣進戶等;比如,很多小區沒有固定的物業用房、沒有垃圾分類投放點。

比如,很多老舊小區老齡化嚴重,但無障礙設施、適老化改造不足,6-7層的樓房沒有電梯;再比如,很多小區沒有停車場、沒有社區商業規劃,人車混雜、小攤小販無序擺設,秩序混亂等等。過去,城市化快速推進,戶型設計理念、建築材料(綠色節能)、社區管理(比如智能安防)日益更新,但處於社會治理末梢的老舊小區,很多建築和設計還停留在上世紀。

現在看,儘管新基建以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市,但老舊小區的居民,很多還未分享到上一輪基建的紅利。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層強調,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投資的內容上,除了新基建以外,還包括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筆者認為,老舊小區改造符合新一輪投資"補短板"、不重複投資、擴展內需消費,惠及民生等訴求。

根據公開數據,我國老舊小區約17萬個,建築面積約40億方,涉及約4200萬戶居民,約佔全國存量住宅的12%。如果考慮建築節能、適老化改造、智慧城市建設等,全部存量社區中,大約有1/3的需要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有三個層次,一是保基本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水電氣路網寬帶等老化整治、分網鋪設、戶戶接入;二是提升類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加裝電梯,樓棟本體和社區內部公共部分的修繕,比如樓梯、過道、牆體修繕和粉刷、屋頂綠化、消除建築主體滲水;道路、安防、照明、綠化等改造,雨汙分流及翻新外牆等等。

三是服務類的基礎設施,比如配置停車場、文化室、助殘、家政、快遞、便利店,冷鏈物流設施等。近期,老舊小區改造明顯提速。比如,河南合計有3383個老舊小區,2019年完成改造474個,正在改造1040個,其餘1869個正開展改造前期工作,2020年底前可全部開工;2016-2018年,廣州累積推進274個老舊小區改造,2020年前要完成779個老舊小區改造;2019年,海南省推進了41個老舊小區改造,2020年要完成153個老舊小區改造。

除了加快保基本的基礎設施"補短板"、"補欠賬"外,此次戰疫過程中,作為社會治理末梢的社區治理,其重要性得到各界認識。2020年,預計各地還將加大提升類、服務類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物業用房、垃圾分類點的單獨設置,基於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汙分流等;比如社區公共衛生體系、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包括社區康復中心、社區養老和扶幼及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基於智慧城市的安防系統建設、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及智能信包箱、智能快件箱等建設。

加裝電梯、配置停車場,這是提升類和服務類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儘管這一類公共設施並非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地方財政獎補的重點,但這類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很急迫。首先,老舊小區往往是老齡化小區,多數樓棟(6-7)迫切需要加裝電梯;其次,加裝電梯和配置停車場以後,小區的物業價值迅速提升,避免衰敗的危險,有助於居民推進室內"二次裝修",也有利於推動片區二手房和新房的循環,以及片區商業文化的修復,為改造提供資金來源。

疫情在全球蔓延,金融市場動盪,貿易供應鏈受衝擊。在此背景下,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好,擴大消費和內需也好,新基建蓄勢待發。但值得注意的是,同為公共產品的老基建,"補短板"的空間還非常大,特別是老舊小區,其具有項目投資與民生工程緊密結合的優勢。從規模上來看,綜合各方預測,三個層次的老舊小區改造,總規模在4-5萬億,還能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而且,老舊小區改造本質上是"補短板"、"補欠賬",即補民生短板、補上一輪基建的欠賬。唯有此,才能讓新基建更好地落地,讓更廣泛的人群分享新基建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