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由於疫情影響不方便去醫院,林司在春節前幫媽媽備好的高血壓藥已經不夠吃了,不得已之下,只能兩天吃一次,但依舊免不了藥物即將告罄的現實。

她嘗試著打開好大夫在線想要買藥,把處方拍上去五分鐘後,馬上就收到了回覆通過審核。

“能從線上買藥,真是太好了。”她感嘆。

李蘇也在春節期間第一次嘗試互聯網醫療,從上海回老家後,她的皮膚一直出現瘙癢症狀,儘管醫院就在馬路對面的,但她不願前往,最終在丁香醫生上諮詢醫生併購藥。

她告訴連線Insight:“我選擇的是圖文諮詢,拍照上傳後把症狀說了,醫生會給我回復和開處方。體驗還可以,就是覺得有點貴,圖文價格六十多塊,電話諮詢是七十多塊。”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疫情期間,原本人滿為患的醫院,變成了“高危”場所,不少人嘗試起了互聯網醫療。

近期,政策也在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2月以來,衛健委數次發佈關於互聯網醫療的文件,支持大力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包括就診醫療、健康評估等,同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類App日活最高達到671.2萬人,與2019年相比,最大上漲了約160萬人,漲幅高達30%。

在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史裡,曾隨著“互聯網+”的推進迅猛發展、受到資本熱捧,也因政策轉向遇冷受阻。在2018年,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 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各地推出細則推動互聯網醫療落地,這個波折不斷的領域步入了穩定發展的車道。

2018年5月,平安好醫生在港上市後,互聯網醫療的頭部玩家都動作紛紛,籌備上市,微醫、丁香園、春雨醫生等都傳出上市的消息。

然而近幾年,互聯網醫療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盈利困難和效果難保證兩大痛點。

今年這波疫情,讓互聯網醫療再次站上風口,但疫情結束後,如何留住用戶和醫生,是互聯網醫療玩家們面臨的大考。

疫情下的互聯網醫療

望亭松曾參加抗擊SARS,也參與過搶救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傷者等上海地區的重大醫療事故。對他而言,今年的春節過得與以往大不相同。

作為平安好醫生的醫療院長,春節這段時間他非常忙碌。

一早起來,他會先看確診和問診數據,分析各地來電和諮詢問題,然後根據官方指南更新培訓手冊、培訓醫務人員。如果在諮詢過程中發現高度疑似病例,會彙總到抗冠病毒指揮中心進行研判,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干預。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1月26日,有個16歲的用戶來諮詢,並且反饋有發熱、胸悶、咳嗽等症狀,且在一個月內去過武漢。望亭松和指揮中心其他專家判定,這是一個高度疑似等案例。而當時,該用戶正在從山東臨沂乘高鐵返回鄭州的路上,如果真的是病毒攜帶者,具有很強的傳播風險。

“聯繫上他的時候已經上火車了,情緒比較波動。我們馬上通知列車長進行簡單防護,戴上口罩,將他隔離在列車長休息室。”望亭松說。

與此同時,指揮中心同時聯繫山東與河南的疾控中心、110以及鐵路中心人協調,說明緊急情況後,安排前方停靠有篩查能力的車站濟寧站,救護車待命,列車長親自安排用戶下車,送到發熱門急診進行篩查。

幸運的是,該用戶在經歷兩次篩查之後排除了可能性。

此次疫情中,前方醫生在緊張救援病患,互聯網醫療在後方也迅速行動。

在鍾南山公開表示新冠病毒會“人傳人”前,丁香園臨時組建了兩大應急項目組,分別負責科普闢謠和彙總實時疫情。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丁香園疫情專題頁面

微脈創始人裘加林也在一次採訪中曾經提到,微脈在一月中旬就發現了湖北地區的線上問診數據有異常,21號就緊急上線了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的義診平臺。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大量醫生湧入了互聯網醫療平臺,其中很多人原先也許從未體驗過線上診療的方式。

另一個變化是,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們也紛紛選擇了線上問診的方式。

時隔多年,互聯網醫療又站在了風口之上。

但疫情帶來了機遇,卻也讓買藥變得困難重重。

2月末,李莉在好藥師平臺買了維生素B6、維生素B2、創可貼等商品,但始終沒有等到物流消息。後來才發現,自己的訂單被拆成了兩單,其中一單發貨地是武漢。

疫情封城,交通封鎖,李莉無法收到來自武漢的快遞,她所能做的也只是不斷打電話給客服,詢問具體發貨時間。令李莉更為生氣的是,在沒有得到她同意的情況下,訂單被無故取消了,退款卻始終不到賬。在李莉積極溝通的14天裡,打了無數次電話,卻只打進了四次。

另一個買不到藥的是媽媽楊圓圓。

她想在網上為自己的孩子買左卡尼汀,她年前年後分別嘗試了阿里健康和京東,得到的回覆分別是“6歲以下的兒童恕我們不接待哦,為了您孩子的安全著想,請去線下找醫生”以及“請上傳醫生開具的處方單”。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楊圓圓認為,阿里健康態度很好,但是不解決問題,像一拳打進了棉花裡;而至於京東,醫生開具的病歷本上有用藥意見,難道特殊時期不能靈活處理嗎?

面對激增的病患,互聯網醫療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殊時期,它們成了有些人不得已的選擇,疫情結束後,它們能留下多少用戶?

疫情帶來了流量,能帶來盈利嗎?

把視線範圍拉長,互聯網醫療經歷了移動醫療創業元年,也在資本寒冬經歷了寒冬潮。多年來,幾大互聯網醫療平臺均虧損嚴重。

阿里健康,已經連續十年虧損。阿里健康2019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至6個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1%;淨利潤虧損762.9萬元,同比收窄91.5%。其中,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85%,銷售費用增速高於毛利潤增速。

在平安好醫生的最新財報裡,2019年淨虧損為人民幣7.47億元,較2018年的淨虧損人民幣9.13億元減虧18.2%。淨虧損率為14.7%,較去年同期下降12.7個百分點。雖然2019年全年總收入同比增長51.8%、虧損額度收窄,但在近五年的財報裡,平安好醫生尚未實現過盈利。

除此之外,財報顯示,歷年平安好醫生總費用佔營收比例分別為154.1%、206.7%、76.8%、66.9%、45.1%,其中,銷售及營銷費用分別佔比64.2%、130.0%、38.8%、37.1%、23.8%。雖然營銷佔比持續下降,但依舊佔了總費用佔比的一半以上,極大程度上吞噬了毛利。

營銷佔比高的原因之一,在於互聯網醫療一直以來在砸錢培養用戶習慣。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據財經天下週刊報道,從2015起的三年裡,平安好醫生虧損近20億,平均每名客戶需要花掉6.22元的營銷成本,客戶付費轉化率卻僅從0.9%提高到2.7%。

此番疫情可以說是為互聯網醫療帶來了龐大流量,這是否能夠為互聯網平臺們減少營銷支出,實現盈利?

據中泰證券研究所顯示,互聯網醫療初步落地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 線上問診(2C),為C端提供付費的線上諮詢、複診等;

二, 遠程診療(2B),大型醫療機構為中小醫療機構提供付費的醫療服務,如遠程多學科會診

三, 處方外流服務,按交易額的1%-2%收費;

四, 支付返傭,按支付流水的萬分之五返傭;

五, 健康管理收費、消費商城運營等。

互聯網醫療作為線下醫院的補充,不像共享單車、外賣等互聯網業務一樣,可以通過燒錢搶佔市場份額、培養用戶習慣,從而在做大市場盤子之後進行提價。

所以,用戶付費轉化率、問診頻次等數據至關重要。

想用戶為線上問診付費並不容易,尋常的互聯網打法在這條賽道不見效,獎勵和補貼一暫停,用戶增長和活躍度也按下了暫停鍵。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曾在2016年平臺收取會員費之後的一個月內,發現平臺的問題降為原來的1/10,從而得出一個結論:“不要高估用戶的付費意願。”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微脈線上問診頁面

四年之後,這一結論並未失效。在大部分人的思維裡,有一個“網上看病,人均癌症”的固有印象。這樣一句戲謔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用戶對線上諮詢不信任的態度。

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意外地推動了問診量這個難題。

39健康網總裁呂世峰提到,疫情期間,網站的訪問量在百萬級別,丁香園方面稱,其在線問診用戶環比增幅為215.32%,問診量環比增幅達134.91%。

不過,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近日對外透露了另一個數據,丁香園現有醫生用戶存量為200多萬,但實際參與在線問診的醫生數量僅有1.5萬多人:“比例不到1%”。他同時對媒體表示:“疫情幫助企業完成了一次很好的用戶教育,但這並不意味著行業的拐點已經到來。”

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在接受虎嗅採訪時提到,疫情讓行業裡的人看到了機會,但對大部分的做互聯網醫療的公司來說,最要緊的是打造從問診到購藥到履約全流程,覆蓋診前、診中、診後全場景的整體閉環能力,否則用戶信任和使用習慣就很難建立起來。

可以預見的是,等到疫情過去,大量醫生和病人將回歸線下醫療。留給互聯網平臺打磨產品、提高留存率和轉化率的時間並不多。

互聯網醫療的線下故事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由於對在線問診效果不滿意進行投訴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2月28日,王林在某互聯網醫療平臺花了300元掛了協和醫院孫醫生的號,並在五六點等到了問診。

王林的訴求是去痘印,並且把自己現在正在服用的藥告訴了孫醫生。她購買了醫生推薦的護膚品,但是沒用兩天,臉就又腫又紅,比就醫前更加嚴重了。王林再次諮詢醫生後得到了回覆:您需要繼續吃原先用的藥,痘印需要等待慢慢自行消退,也可以去醫院做果酸換膚。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三百元掛號費換了個模稜兩可的回應,並不能讓王林滿意:遵循醫囑後病情加重醫生為什麼不給個說法,而是敷衍地直接說不要再吃藥了?處方單上沒有孫醫生的名字,這真的是孫醫生的號源嗎?不要求賠償,但是為什麼連掛號費都不肯退?沒有客服電話,線上客服的回覆往往要等1-2天,這是服務嗎?

而平臺客服給出的回覆是:網上諮詢不同於面診,無法獲取全部病歷信息和解決全部問題,還請體諒,建議您遵循醫囑。

線上診療受技術限制,在沒有檢查以及真實接觸的情況下,很難對診療效果進行保證,這也是大部分用戶對互聯網醫療付費意願不高的主要原因。

而在線下建立實體醫院、與實體醫院合作,是解決診療效果、獲取用戶信任的重要途徑。事實上,這也是互聯網醫療平臺們根據政策做出的探索。

互聯網醫療企業在2017年聚集在了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並未選擇並未選擇北、上、深、杭等互聯網發達、醫療資源豐富的地區,而是選擇了醫療資源不均衡、但政策支持力度大的銀川。

當年3月,包括好大夫在線、微醫、丁香園在內的17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先後得到當地政府頒佈的互聯網醫院牌照。

但自第一家網上藥店誕生以來的20多年以來,政策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並不明朗,甚至稱得上是反覆。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互聯網醫療重要政策梳理,圖源未來智庫

2017年5月,原國家衛計委牽頭制定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等徵求意見稿曾強調遠程醫療只能在醫療機構之間開展,還擬定“此前設置審批的互聯網醫院、雲醫院、網絡醫院等應在辦法發佈後15日內予以撤銷”等條款。

2018年,《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互聯網醫院必須落地在實體的醫療機構,線上線下要一致的監管,並且必須得有實體醫療機構作為依託。

這兩大意見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意味著從“狂歡-遇冷-安心”的心情轉變。

據動脈網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11月底,全國共有互聯網醫院119家,其中,寧夏有26家,佔22%。

而由於政策轉向,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健康界研究院、凱度諮詢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互聯網醫院數量達到294家,其中有148家建於2019年,是2014年-2018年5年互聯網醫院建設數量的總和。

從問診量來看,互聯網醫院目前日均問診量約為2000-3000次/天,推算可得,2019年互聯網醫院問診量均值為2.7億次,而2016年互聯網醫院問診量為0.04億次。

互聯網醫療與傳統醫療之爭,實際上是效率與效果之爭。

互聯網醫療在發展的路上經歷的挫折並不比其他互聯網行業少,除了原先政策不明朗等其他因素,春雨醫生前CEO張琨曾用“互聯網想改造醫療,醫療不接受互聯網”來形容傳統醫療的強勢地位。

但兩者並不是對立的,除了互聯網醫療平臺自建線下互聯網醫院以外,更多的探索正在進行。

比如,平臺整合線下醫療資源,與實體醫院共建互聯網醫院,以及大型醫院自建線上互聯網醫院。

大型醫院自建的優勢在於,允許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之後,實體醫院原先因線上無法報銷而導致留存率低的現象得到解決,且傳統醫院本身就具有區域性的影響力。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為醫院提供線上解決方案的卓健科技創始人尉建鋒告訴虎嗅,疫情期間有不少新的醫院來接觸自己的團隊,目前和卓健合作的醫院已經達350個。但是,目前接入了簡單線上問診的醫院佔比在10%左右;真正的醫療資源轉移到線上的不到2%;能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的,“可能1%都不到”。

而互聯網醫療與線下醫院共建合作的方式,則更為高效,這種合作方式也能夠為互聯網醫療爭取到更多優質醫生。目前,已經有相關的合作在進行,例如,浙大邵逸夫醫院提供醫生,納裡健康提供IT服務和中後臺服務,共建浙大邵逸夫互聯網醫院,以及平安好醫生獲得了福州市區域互聯網醫療運營權等。

總結來看,互聯網醫療的角色,主要是為線下醫療做補充,優質醫院一向是難啃的硬骨頭,此番疫情為互聯網醫療爭取到了不少合作機會,這是一個好的起點,但要同時兼顧“效率”和“效果”,互聯網醫療還任重道遠。

(林司、李蘇、李莉、楊圓圓、王林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