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眾暴露在疫情之下,獲得群體免疫力,是否可行?

仗劍勇行


只要稍微有一點科學常識,都知道這是膽大包天的玩命之舉。是拿民眾的健康生命做賭注。我想提問者指的是英國約翰遜政府的防疫舉措,據瞭解,約翰遜政府此次的防疫舉措,依據就是他說科學家認為新冠肺炎是一種自愈性疾病,對人的影響輕重與否,主要在於人的免疫力的功能強大與否。並認為利用藥物干預效用不大。它忽視了人的個體有差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抗新冠肺炎病毒的侵襲而不造成致命的後果,如果不用強有力手段阻止病毒傳播染病人數會成幾何數級增長,其中又有多少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我們引為笑話的背後,其實是約翰遜政府的無奈之舉,約翰遜主張倡導的脫歐,已經讓英國社會產生巨大的撕裂,在西方倡導個人權利至上的社會,讓人戴口罩都會引來抗議一片,何況採取強有力手段強制隔離民眾,會引發何種政治海嘯可能連約翰遜都不敢想象。多做多錯不如干脆別做,連英國女王都因疫情搬離了白金漢宮,你能說約翰遜真不知道疫情的危害嗎?所以我們看起來像笑話一樣的措施,看到背後的政治動機就不感到奇怪了。


隻影燈


不可行。

因為不同人群的免疫力差距較大,盲目暴露於疫情之下勢必是拿生命在賭博,不僅會加重疫情擴散,同時喪失民眾公信力,社會秩序的維持受到影響。所以是不可行的。

我國抗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這種成功是建立在嚴謹的政策,積極嚴格的隔離,有效的救治之上的,我國已經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表明我國的措施是有巨大成效的


一顆努力的土豆哇


難道讓西班牙黑死病再來一場嗎?

現在文明社會不至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不然人類白髮明這麼多東西了。

現在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等疫苗出來,讓疫苗裡少量的病毒感染人體,讓人體戰勝它,再把這個病毒變成普通的病毒。

武漢的悲劇還不夠痛心嗎?大規模流行又得傷害到多少家庭?

賭不起,哪個領導人敢做這樣的決策,怕是要遺臭萬年。


劇聊灣


昨天很多媒體報道了英國的防疫策略。由於這些媒體不太專業,讓很多網友對英國的“群體防疫”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客,只為了自己任期內保經濟,不顧人民的死活。再對照看看我們“半休克”全民抗疫已接近全面勝利,哪個國家好哪個國家孬,不就一目瞭然嗎?

這篇文章不是要對比中國和英國,或中國和任何一個國家防疫政策的好壞。其實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怎麼看新冠病毒的疫情,這是一個認知的問題;第二,在有了認知後,各個國家採取什麼樣政策應對新冠病毒的疫情,這是一個執行的問題——這篇文章,注意了,這篇文章只談前者!!!不對比各國執行的問題。

而談到對疫情的“認知”,我發現英國專家和德國專家,他們的觀點高度一致!英國專家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爵士(Patrick Vallance),德國專家是德國病毒學家柏林Charite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克里斯蒂安·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他在德國專業上的地位就如咱國家的鐘南山——所以我再次肯請大家聽聽他們的聲音,這兩位頂級科學家對疫情的“認知”,都不包含政治傾向,而是純粹從科學角度的分析:

觀點一:英德專家首先都認為,病毒會長期存在。這裡先說一下我自己的觀點。我從2月份就認為病毒會長期存在,昨天也專門發了一條微博說明其原因:

“新冠病毒不可能被“消滅”,有3個原因:第一,可以傳人的“中間宿主”沒找到。中間宿主不一定是“野生動物”,不要以為不吃野生動物就沒事。比如萬一中間宿主是鳥類呢?第二,新冠病毒和人體的結合能力太強,德國科學家發現是SARS的20倍,太適應人類了;第三,全球大流行,中國能對全世界閉關鎖國嗎? ”

英德兩位專家為什麼認為病毒會長期存在,我還沒有找相關資料。先不詳細介紹了。總之他倆觀點都認為病毒會長期存在。

在預判病毒會長期存在後,英德兩位專家都開始評估“最差”的情況,也就是沒有藥物和疫苗的情況,病毒會如何發展。這裡介紹一下:首先,未來一年內,肯定是沒有疫苗的,生產不出來。這意味著肯定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我們要渡過2020年底的冬季;其次,未來一年之後疫苗是否能成功,還不能說100%!因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變異快;第三,目前藥物最可能有希望的就是瑞德西韋,但還沒正式上市;另外即使上市了,也是感染之後的藥物。綜上這三點,英德兩位專家都是在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的前提下,評估病毒發展的趨勢。

觀點二:英德專家認為,只有兩種情況才能結束病毒的流行。第一種情況是有效的疫苗;第二種情況是需要歷時幾年好幾輪病毒流行後的“群體免疫”。疫苗不說了。群體免疫解釋一下:因為新冠病毒基本傳染係數R0是3,所以感染全體人口的2/3之後,也就是60%-70%人口獲得群體免疫,病毒就無法傳播了。(R0是3,一人傳染3人,如果其中2個都早已經是感染了,那剩下只能感染1個,R0就衰減到1以下了)

結論:只有“疫苗”,才有勝利!沒有疫苗,那只有等著人去填坑,等病毒感染60%人類後“群體免疫”!(即使瑞德西韋特效藥,也是感染之後的特效藥)

觀點三:不同國家的防控手段,只能改變病毒的流行曲線。最好的曲線是“平滑”增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充足的醫療資源,進行“常態化”的治療;而不發生醫療擠兌的“次生災害”

以中國來說,“半休克”的防疫,類似於人為強行把病毒流行在短時間內拉到最低(外省0.97例/10萬,遠低於流感150例/10萬),這個現在是好。但第一,經濟上犧牲太大了,社會生活太不正常了。而經濟搞不好,社會不正常,也是會死人的;第二,“半休克”準備到幾月?5月必須恢復正常了吧?恢復正常後,新冠病毒還是會開始流行;第三,恢復正常後,病毒新一輪流行,對湖北以外省來說,有免疫力的人太少了,微乎其微,病毒再次“猶入無人之境”。屆時怎麼辦?又是一個個的“封城”嗎?

以英國來說,他們準備至少目前,不特別地人為強行拉低曲線,他們希望現在的防控手段,能讓流行波峰儘量延長而平滑,類似“燜燒”,讓儘量多的人感染而開始產生群體免疫(群體免疫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幾年,但現在開始,免疫的人多點總是好)。這樣到了2020年冬天,英國的風險會小很多。但英國的問題是,如果沒控制好,現在就和意大利一樣爆發了,不是“燜燒”,而是“爆燃”,擠兌醫療資源怎麼辦?

所以,中國和英國兩種防控手段,孰優孰劣,我不評論。只是這裡列舉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專家和英國類似。克里斯蒂安·德羅斯滕甚至希望趁著夏天,最好把年輕人感染了,反正年輕人基本能恢復,這樣今年冬天好過點。

以上是介紹英德專家的觀點。下面是我個人的幾點想法:

1, 我們對“新冠病毒”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輕言“勝利”。沒有疫苗,就沒有勝利。

2, 如果如英德專家判斷,病毒會長期存在,那現在國內防控的政策,騎虎難下——“半休克”到啥時候?復工之後,病毒捲土重來怎麼辦?諸多問題,政府需要有明確的策略。或者至少要有一個應對病毒長期存在的B計劃

3, 需要科普!政府還需要公佈大量數據,主要包括感染人群相關數據,感染方式相關數據等等,讓民眾能更瞭解病毒,做好自我防範;政府還要讓民眾真正瞭解“沒有疫苗,就沒有勝利”的客觀現實;政府還要讓民眾摘下口罩,換成勤“洗手”的有效防護

4, 不能封禁言論啊。下次流行,還是非常需要各種“謠言”、“吹哨”來預警

5, 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需要非常當心!持續高風險,直到有疫苗!

6, 英國和德國政府和專家,真的不是傻子,也不是不顧人民死活的政客。他們的防疫思路是科學的,而且,有遠見。

並且,他們現在就敢告訴人民真相:“你們很多家庭,會失去摯親”。


太素老道


這是完全不可行的,這是拿人民的生命健康來做實驗,在這麼強力的管控和救治下,死亡率還是在2%左右,如果讓民眾暴露在疫情之下,不採取任何措施,那麼後果可想而知,肯定是人間慘劇。


乘沃


有的人信奉自然,聽天由命,也許符合一些人的宿命論吧?


阿冬lu


不贊同。行不行不知道


67隨分享


要麼群體陣亡,要麼群體免疫!您覺得哪個可能性大些?[捂臉]


重慶看房直通車


簡直荒唐無知,這只是想掩蓋陰謀的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