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思維:戰勝疫情恢復生產是出口拉動經濟的契機嗎,您會怎麼做?

伯樂斯坦劉讓飛


當然,國外疫情增長意味著著供應鏈的混亂,中國調整生產的速度快,全球形勢變好後,中國出口有報復性反彈


Hunthan


中國經濟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1978年中國GDP是3679億元,2018年達到90萬億元。 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就是不斷釋放各種消費,高度重視消費拉動經濟的發展。 在2010年,消費拉動、出口拉動、投資拉動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的貢獻率。 最近5~10年,中國經濟通過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消費拉動快速增長,到2019年消費拉動已經佔GDP的60%左右,出口和投資佔了另外的40%。

  如果要進一步保持國家經濟的長久增長,形成新的增長動能,就必須要繼續保持或擴大消費對GDP的拉動作用。 消費拉動經濟發展包括個人消費和政府公共消費兩部分,個人消費雖然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但增長空間的比重不大,有巨大潛力的是政府的公共消費。 以往的政府投資在基礎設施領域佔比比較大,公共設施投資和消費比重不足。

  公共消費包含教育、衛生和文化等方面,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比重往往比較低。 以醫院為例,1978年全國醫院數量為9293個,2018年為33009個,增長了3.55倍。 在這四十年GDP增長240倍的背景下,我們看到衛生方面的投資就顯得很不夠了,2018年中國衛生領域政府財政支出1.6萬億元,佔GDP比重不到1.7%。

  所以,疫情之後,國家要加大對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設施的投資,尤其是加大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的投資。 這裡有個概念,如果政府財政拿1000億元投資在高速公路、鐵路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上面,這1000億元轉化為當年的GDP一般最多隻有30%左右; 但是如果這1000億元投資在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及其設施上面,其轉化出來的GDP可以達到60%~70%。 就這個意義而言,同樣的財政投入,如果投入到公共衛生領域,對GDP的拉動反而更好。 同時,它還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形成社會服務的平衡。

  為此,政府財政應該把原有投向基礎設施的錢,轉移一部分到公共衛生等公共設施領域裡面來,提高公共衛生領域的供給質量,用這一政府消費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中國醫療及公共衛生系統整體質量提升的投資空間巨大

  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表現出我國現在的醫療與公共衛生系統,除了北上廣深杭等醫療設施比較發達的大城市以外,整體上普遍存在各種醫療設施還不夠健全的情況。 許多大城市三甲醫院數量配置都不到位,中等城市、小城市各級醫療機構的配置也很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 為什麼大城市的大醫院忙得不得了呢? 實際原因是整個城市的醫療資源設立不齊全、不合理,已有的各級醫療機構設施差別太大,小醫院的設施太差,所以老百姓就都往大醫院跑了。

  我們對比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可以看到,美國、日本即使是小醫院,配備的設施也是和大醫院一樣的。 所以對各個城市醫療防疫系統的補全以及高質量設備的投資,就是公共設施消費的具體內容,政府投入的每一臺設備也就變成了方便民眾的公共服務設施。 國家要像修鐵路、高速公路一樣,修建中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中國33000多家醫療機構可能會變成5萬家、6萬家,而政府主導的醫療機構的高質量設備投入就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能夠極大帶動經濟的發展。


期市曉文


一、疫情狀況下的國際形勢分析:

縱觀本次疫情發展,截止目前來看1、由於西方國家政治意識的偏見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失去了疫情控制中國🇨🇳為其爭取到的時間窗口。以美國、德國、意大利、韓國等為首的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疫情基本失守,國家處於緊急狀態下;以英國、挪威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以宣告防疫無政府主導地位,只將疫情防治資源投入到收治的醫院,向醫護人員和重症病人負責。無政府狀態會給世界留下無窮無盡的後患!緊急狀態下,經濟社會活動會受到影響,但是疊加無政府管控,經濟的有效流動更加遙遙無期!

2、國際社會在中國🇨🇳抑制疫情機會點時,對疫情沒有在物質保證上甚至是在意識上沒有做好準備,導致疫情還在快速擴散。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有10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失守!更有甚世界主要國家的領導人已經傳染或疑似或在隔離,這已經給全世界造成恐慌,社會恐慌最直接受害者就是人,而人是經濟活動中最活躍的要素。人都不安了,經濟確定是動盪不安!

3、適逢世界疫情大風暴之下,地緣政治的角力也在此時風起雲湧。以美國、俄羅斯、歐盟和中東國家之間的石油暴跌造成的世界性股市、期市、油市和匯市連鎖反應。一片狼嚎、一片墨綠,這是當前經濟的符號,就可想而知經濟狀況是何等的差!經濟指數斷崖式下降,全球社會經濟的熱詞是口罩😷、試盒的時候,你能想象到人們關切生命保障的時候,世界經濟主旋律在發生重大變化。

二、疫情狀況下的國內形勢分析:

中國國內由於有強大社會制度支撐,經過舉國上下全力以赴的防治。目前初步取得了疫情國內疫情勝利✌!但是湖北及武漢的特殊性以及國際外來輸入病毒風險級別提搞,影響到正常復工復產的程度和進度。自本次疫情開始至今,由於全國上下的封堵,造成中國的黃金消費季節喪失,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驟停,社會經濟幾乎停頓!這對於我國的經濟有深刻的影響。截止目前,全社會待工待產的服務業無法正常營運,人員流動性還是限制性的有序流動。更大問題是企業復工復產的難度加劇,復工復產後企業的經營會受到疫情發展影響而是否順應等一系列問題。企業經營風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三、面對疫情發展的基本走向,我們如何實現自救和再發展:

結合以上國際國內的疫情發展和影響,結合我們自身情況針對性提出幾點意見:1、從國內經濟看,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不是單一依靠某一種經濟發展引擎,無論是投資拉動型還是出口外貿型還是內部消費型,而是採用複合型發展模式。為了應對本次疫情,國家對新基建規模投資、新農村建設投資和城市軌道基礎建設等等的實施,目的就是儘快使經濟活動啟動起來,保證經濟有效流動,使社會經濟活動有序走向恢復。但是我們內部消費啟動的時間節點還有待觀察,因為一方面全國人民居家防疫,導致斷崖式經濟停止,消費收入減少。另一方面大量的消費設施和項目還沒有解禁,人們無法消費。

2、國際疫情下,世界經濟活動也是雷同我們現狀,大量需求的只能是圍繞防疫的醫療器械和藥品。所以圍繞這些產業,發揮我們優勢既能增加企業效益,又為世界抗疫勝利盡了我們的力量。因此需要加大加快腳步,增加關聯產業聯動發展。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走出口拉動經濟方式我本人認為有待商榷。共克時艱,我們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面對後疫情時代,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1、加快疫情掃尾工作,做好疫情再發性的防治及預案設計、評估和實施動員,為經濟快速恢復紮好籬笆。2、以國內市場為主軸線,儘快復工復產,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復工復產。中國有14億人的消費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統一性市場。做為國內市場主體的企業更應該在這裡找到機會和市場,更何況在疫情下,中國目前是獨善其身的。沒有包袱,輕裝上陣!3、圍繞本次疫情造成的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國家治理方式的突變,我們要用辯證思維和進化思維來重新認識疫情,無論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等方面,從中會找到契機。這種經濟契機會造就無限放大的商業邏輯和模式,進而會成就國家經濟有序健康的發展。譬如國家因時施策,目前進行的5G、大數據等新基建工程。就是帶動產業快速恢復和快速擴張的形式。做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是否有能力來順應這一機會點是我們深刻考慮的。再譬如由於本次疫情,微生物學這一領域,從病毒研究到病理性分析以及病理藥理研究到臨床治療的研究開發等等產業發展。再如居家防疫後,物資的最後一公里到家服務等等。這些都是疫情後時代帶來的機會,抓住機會,必將成就商業!還需要拿著金碗到國外討飯嗎?

謝謝!本文由經濟師程革煒撰寫。

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洞三微學社


不一定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疫情如果在世界範圍內大幅擴散,景德鎮能不能獨善其身還難說。那怕獨善其身,全世界市場都被擾亂了,後果恐怕是禍福難料。

疫情如果中斷了其它國家的生產,表面上看,景德鎮可以擠佔其它國家份額。實際上,這種擠佔只會短時間。

長時間看,其它國家生產被打斷了,景德鎮獲取原材料也會困難,生產出的產品量就會減少,價格會攀升。

同時,國外人民因為封閉而購買意願、購買力降低,消費量也會縮減。

因此,那個時候,景德鎮出口未必會增加,生產也未必會擴大。

總體而言,短期內外國生產秩序被破壞,景德鎮出口會有一波增長。如果疫情持續下去,所有人都不會好過。


超短線極客方大寶


中國是敞開懷抱歡迎全球化滴。所以,全球的經濟社會穩定才是重大利好。一個混亂的世界,我認為對我們會產生負面影響的。


等待被收割的老韭菜


機遇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