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另闢蹊徑搞“群體免疫”策略,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英國另闢蹊徑搞“群體免疫”策略,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文丨學術頭條

就在前兩天,英國政府發佈政令,要求咳嗽的人好好待在家裡,卻並未採取更嚴厲的防控措施,比如禁止大型聚會和停課,儘管一些鄰國已經採取這樣的行動。

更令全球譁然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Patrick Vallance)拋出了 “群體免疫” 策略,13 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帕特里克表示,預計約 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 “群體免疫”。

英國目前約有 6600 萬人口,根據瓦朗斯的預測,即將有 4000 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也就是說,更多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後,就能使整個社會群體對新冠病毒免疫?

英國政府做此決定的考慮是,他們判定本國已錯過疫情 “遏制” 階段,進入 “拖延” 階段,疫情暴發不可避免。為將新冠肺炎的高發期從傳統流感季節的 4 月延緩至夏季,以緩解醫院面臨的壓力,英國政府決定容忍疫情緩慢發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隱匿性感染後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從而在人群中獲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

當然,這一立場與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 “採取緊急且積極的行動” 背道而馳,英國政府的決策這兩天也遭受到了數不盡的質疑和批評,比如著名生物學家饒毅就指出英國首相的 “群體免疫”策略是謊言。

而我們更想探討的問題是,為什麼英國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迅速採取行動,要另闢蹊徑搞群體免疫來應對新冠疫情?英國政府背後的決策邏輯是什麼?

近乎無情的理性?

在發表群體免疫言論後,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通過電視和廣播向民眾解釋了該策略的兩個主要目標。他告訴《新科學家》,政府正在努力將策略背後的邏輯傳達給公眾。

瓦朗斯說,首要目標是:通過降低、放緩、拉寬流行病的傳染高峰,使其不會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太大壓力;而次要目標是在病毒感染更多人群時保護最脆弱的群體。

瓦朗斯稱,隨著人們從疾病中康復並免疫,將有助於增強所有人群的免疫力,減少病毒傳播。

一些研究表明(事實也已經證明),武漢在冠狀病毒開始爆發時實行的強硬社會隔離措施非常奏效。因此,也有不少人建議英國政府向中國學習。

而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英國政府的做法對中國來講很難理解,這是由它的政治、社會決定的,有的時候是近乎無情的理性冷靜。

陳錚鳴表示,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確實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但國情不同,不可能也沒辦法採取同樣的舉措。中國是一個全能的政府,老百姓也配合,大家步調一致。這邊(英國)是公民社會,必須要互動,所以出臺政策需要均衡各方面的因素。除非是到了極端的危急狀態,那時採取政策水到渠成,但現在還沒到時候。

“所以在中國國內很多人不太理解。等到疫情過後,大家也可以探討一下,不同社會的管理模式,利與弊,是很複雜的。有人講中國的防疫是生物學加政治學,其中要考慮到很多政治學和生物學的因素。中國是希望打殲滅戰,把病毒徹底消滅。西方比如英國和德國是 ‘與病共舞’,打持久戰。”

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佩特拉・克萊帕克(Petra Klepac)對比也回應稱,在武漢實施這種策略十分有效,這實際上是針對特定地點的措施。由於人口統計學的差異,這種方法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

“對我而言,這意味著遲早大難臨頭。”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馬克・伍爾豪斯(Mark Woolhouse)說,但伍爾豪斯支持英國政府的做法。

他認為,長期來看,這種策略比世衛組織的倡議更具可持續性。世衛組織希望能像 SARS 一樣徹底根除新型冠狀病毒,而不是與長期存在的病毒共存。他說:“有時我懷疑世衛組織需要改變立場,與英國政府的立場相似,而不是恰恰相反。

英国另辟蹊径搞“群体免疫”策略,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

英國政府也為不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進行辯護。瓦朗斯在唐寧街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公眾會疲於遵守法規,當流行病的高峰期臨近時,群眾的法規遵從性將大幅下降。

科學依據的爭議

除了國情的不同,英國採取群體免疫策略的其它爭議之一,便是群體免疫是否有足夠的科學依據。

在《英國首相的 “群體免疫” 謊言》這篇文章中,饒毅指出,群體免疫現象的意思是:如果少數人不肯打疫苗,但是大多數人接種了疫苗,因為大多數人有免疫力,病毒就難以傳播,這樣病毒就可能碰不到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所以呈現 “群體免疫現象”。

這完全不支持英國首相的政策。在一個新的病毒出現時,全體人民沒有疫苗,極少數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況下,不遏制病毒傳播,把全體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現群體免疫現象的。會出現的是:

凡是感染了會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就獲得免疫,繼續活下去。這種現象是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英国另辟蹊径搞“群体免疫”策略,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海倫・沃德(Helen Ward)直言,許多公共衛生專家期望採取更多的干預措施,關於群體免疫的話題令人擔憂,並且分散了應當使流行病高峰期趨於平緩這一重要目標的注意力。將這種 “群體免疫” 作為不接種疫苗進行控制的策略非常奇特。雖然政策優先保護老年人,也仍將有數百萬的人遭受病毒襲擊。

沃德表示,借用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曾說過的一句話,這是一種 “勇敢承受痛苦” 的方式,克服了就能完成。但採取這樣的行動只會破壞醫療體系,正是政府的草率行為讓我們處於非常不確定的狀態。

14 日,英國政府收到來自科學團體發公開信,他們對 “群體免疫” 與英國政府的抗疫措施提出質疑。200 多名科學家和工作者呼籲:目前英國的疫情態勢跟歐洲幾個更嚴重的國家基本吻合,除非立刻進行隔離,否則無數人的生命將受威脅。

學術期刊《柳葉刀》的主編、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和醫學科學院的院士理查德・霍頓(Richard Horton)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英國政府正在 “與公眾玩輪盤賭”。

面對國內外突如其來的質疑,英國政府於當地時間 15 日發表聲明,稱這並不是一項政策,只是一種 “科學理念”。

但據英國衛生當局當地時間 15 日上午 9 時發佈的數字,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新增 232 例,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每日上升數

,累計已達 1372 例;死亡病例新增 14 例,累計死亡 35 例。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37385-why-is-the-uk-approach-to-coronavirus-so-different-to-other-countries/

https://www.gov.uk/guidance/coronavirus-covid-19-information-for-the-public

https://www.halifaxcourier.co.uk/health/confirmed-coronavirus-cases-calderdale-rise-24514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