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艾利森:美國須放棄“單極世界”幻覺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外交》雙月刊3-4月號發表文章稱,“單極世界”壽終正寢,“勢力範圍”理念復活,美國須放棄其他國家會在其主導的國際秩序中聽天由命的幻覺。文章編譯如下:

單極世界壽終正寢

冷戰結束後,飄飄然的美國決策者宣佈地緣政治的一個基本概念過時。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描述了“大國不由勢力範圍定義……不存在恃強凌弱”的新世界,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宣稱“美國不承認勢力範圍”。前國務卿約翰·克里宣告“門羅主義的時代結束”,給美國在西半球圈定勢力範圍的將近兩個世紀畫上句號。

今後,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用不僅將有所不同,而且會大大削弱。領導人將繼續暢談雄心壯志,但手段漸弱意味著效果漸弱。

單極世界已經壽終正寢,其他國家會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聽天由命的幻覺亦隨之結束。對美國來說,這就要求接受一個現實:當今世界存在勢力範圍,而且它們並不全都屬於美國。

“勢力範圍”理念復活

當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之間的力量均勢演變成前者佔據主導地位時,隨之產生的新的力量對比就會投下一片陰影,實際上成為一個“勢力範圍”。這個詞在19世紀初進入外交辭令,但“勢力範圍”理念從國際關係出現之日起就誕生了。

從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的角度來看,若中國和俄羅斯相對於美國的力量增強,後果肯定不好。敘利亞的近期事態就是未來局勢的預演。俄羅斯證明了一個國家可以運用其軍事力量違抗美國。當地形勢的發展也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流離失所,對鄰國和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奧巴馬或者後來的特朗普總統是否得出結論認為,這種結果的代價太大,最好派大批美軍去敘利亞作戰甚至陣亡呢?美國的不作為不言自明。

美應重構盟友關係

說到盡其所能,華盛頓首先應著眼於它的聯盟關係和夥伴關係。

這個道理在經濟領域最為明顯。在特朗普政府讓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之前,該貿易協定承諾把佔全球GDP約40%的國家聚集起來,在從關稅到國有企業、勞工和環境標準的方方面面奉行同一套規則。得益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努力,TPP現在成為現實——但沒有美國參與。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軍事領域,但更為複雜。華盛頓需要合作伙伴——但必須是帶來的資產多於風險的合作伙伴。遺憾的是,美國目前的盟友沒有幾個達到這一標準。

美國的聯盟體系應該接受一次從零開始的分析:對於從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到拉脫維亞、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現有每個盟友和夥伴都應該想一想,它為增強美國的安全和福祉做了些什麼、帶來哪些風險和代價。

戰略反思耗時漫長

展望未來,美國決策者將不得不放棄對夢想世界無法實現的渴望,接受勢力範圍仍是地緣政治核心特徵的事實。這種接受難免會是一個漫長、混亂和痛苦的過程。然而,這也可能會帶來無限的戰略創造力,美國將有機會從根本上反思有關美國國家安全的概念寶庫。

當今大多數外交政策制定者對美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基本觀點形成於美國在冷戰中獲勝後的25年,而那個世界現已不復存在。因此,人們值得回想一下,如今被尊崇為“智者”的那些人當年花了多長時間才瞭解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所以,美國外交政策界目前普遍存在的混亂不應讓人感到驚恐。如果冷戰的戰略家花了將近五年時間來制定一項基本方略,那麼,指望這一代人做得更好就未免過於自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