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財經》新媒體 徐徜徉/文 蔣詩舟/編輯

2019年,被稱為中概股的“入冬”之年。儘管赴美上市公司數量再創新高,新氧、如涵控股等成功登陸“美股”的明星企業風頭一時無兩,但從整體情況來看,中概股的表現可謂“不盡人意”,融資額和股價水平都遠不及2018年。

就在2019年接近尾聲之時,兩則上市傳聞令本已歸於平靜的資本市場波瀾再起,且兩位主角都來自於在線音頻行業:11月22日,喜馬拉雅被曝出已啟動Pre-IPO融資,正在謀求2020年赴美上市;兩天後,音頻平臺荔枝(原荔枝FM)又宣佈已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更新了招股書,上市進程提速。

不過,《財經》新媒體就“將2020年6月前上市作為對投資人的對賭承諾”一事向喜馬拉雅方面求證,相關工作人員回覆稱:“並不屬實,喜馬拉雅並未將IPO提上日程,也無相關計劃。”

除了正在謀求上市的荔枝和屢次被傳上市的喜馬拉雅,另一大平臺蜻蜓FM也曾多次對外釋放出上市意圖。頭部企業扎堆“求上市”的背後,藏著一個怎樣的音頻江湖?

蜻蜓先飛,喜馬拉雅“後來居上”,

但荔枝會成為耳朵經濟第一股?

很多人認識“在線音頻”,是從《曉說》和《蔣勳細說紅樓夢》開始。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蔣勳細說紅樓夢》的蜻蜓播放頁面

五年前,“PUGC(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或“專家生產內容”)主播”的概念橫空出世,而當時的先行者,是蜻蜓。2015年,蜻蜓FM就已簽下包括高曉松、蔣勳、梁宏達、張召忠等名人大咖、垂直領域意見領袖及傳統電視電臺主持人、素人主播在內的10萬名專業主播,並積累了第一批千萬級用戶。

其實,在踏上“捆綁名人IP”這條路之前,蜻蜓已在移動電臺領域摸索了四個年頭,它誕生於2011年9月。蜻蜓“破繭而出”一年後,第五次創業的餘建軍成立了喜馬拉雅,主攻有聲讀物和UGC(即“用戶生產內容”)模式;又一年後,荔枝FM也加入了網絡電臺的行列。

乘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東風”,在線音頻行業在2015年後得以快速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移動音樂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自2015年到2017年間,我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平均每年保持著30%以上的增長率。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也顯示,2018年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增速達22.1%,遠超移動視頻及移動閱讀行業。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在行業實現爆發式增長的同時,頭部企業的格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曾經的先行者蜻蜓,最早達成“千萬用戶”和“一億用戶”的目標,並率先於2013年獲得創新工場的A輪融資。但從2015年開始,其逐漸被喜馬拉雅反超。而作為後起之秀的荔枝,則始終保持著行業老三的位置。


《財經》新媒體查閱第三方統計平臺“易觀千帆”後發現,從活躍用戶人數、啟動APP次數、APP使用時長的行業滲透率來看,如今的喜馬拉雅已牢牢佔據行業霸主的地位,且領先優勢較為明顯。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圖/易觀千帆

據易觀數據,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喜馬拉雅(APP)的活躍用戶人數達到約1.25億,啟動次數約為102.15億次,APP使用時長的行業滲透率達到60.89%。

排在第二位的是蜻蜓:蜻蜓的活躍用戶人數為2171.78萬,啟動次數為34.08億次,APP使用時長的行業滲透率為20.77%;荔枝的活躍用戶人數為1908.94萬,啟動次數為41.77億次,APP使用時長的行業滲透率為11.59%。從APP啟動次數來看,蜻蜓甚至已被荔枝超越。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刨除喜馬拉雅、蜻蜓和荔枝,剩下的在線音頻玩家與前三位頭部企業之間的距離依然較遠。第四位“企鵝FM”、第五位“聽伴”、第六位“阿基米德”的活躍用戶數相加之和,都不及荔枝活躍用戶數的零頭。第四至第九位企業的活躍用戶數總和,都不及“霸主”喜馬拉雅的十分之一。由此看來,在線音頻市場幾乎已形成了強大的“三足鼎立、三強爭霸”格局。


“三強”也毫無意外地成為資本的競逐對象。《財經》新媒體梳理天眼查數據後發現,喜馬拉雅自2014年5月引入A輪融資後,至今已歷經八輪融資,最新一筆E輪融資發生在2018年8月,投資方是春華資本和騰訊等。而此前,小米科技、京東數科、好未來等熟悉的名字也曾出現在喜馬拉雅的投資方名冊上。


最早完成A輪融資的蜻蜓,也已完成了六次融資。蜻蜓的最後一筆公開融資發生在2018年9月,投資方為前海母基金、海鯤投資等。而此前,蜻蜓的投資陣容也同樣“星光熠熠”,包括創新工場、小米科技、百度、中民投等。


不過,在音頻平臺的“資本戰”中,成立最晚的荔枝卻走在了最前頭。雖然只經歷了四輪融資,但美國當地時間10月28日,荔枝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交易代碼為“LIZI”。這也就意味著:不出意外的話,荔枝將成為“中國音頻行業第一股”。


事實上,喜馬拉雅和蜻蜓也早早設定了“上市”的目標。早在2015年,蜻蜓就開始向外釋放出強烈的“IPO願景”,時任蜻蜓CEO的楊廷皓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蜻蜓FM計劃12個月內在國內上市。2018年6月,蜻蜓首席運營官肖軼又表示:計劃在兩到三年內上市。在荔枝公佈招股書之後,蜻蜓方面對《財經》新媒體回覆稱,這一目標沒有被放棄。“蜻蜓FM會在合適的時機擇地上市,但目前沒有新的計劃可以公佈。”


而喜馬拉雅僅在去年一年就4次被傳出“要上市”的消息。今年5月,喜馬拉雅對組織架構進行了大變動,多項工商信息發生變更,公司註冊資本減少314餘萬元。喜馬拉雅官方對此的回應是:變動系因公司要搭建VIE結構。此舉也被業內廣泛解讀為“替上市鋪路”。


隨後,IFRAsia又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喜馬拉雅已選擇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作為承銷商,將安排5億美元至10億美元的公開募股,上市地點計劃為美國。”


不過,《財經》新媒體就“將2020年6月前上市作為對投資人的對賭承諾”一事向喜馬拉雅方面求證,相關工作人員回覆稱:“並不屬實,喜馬拉雅並未將IPO提上日程,也無相關計劃。”


業內普遍認為,喜馬拉雅推遲上市與其主要投資人、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因涉嫌非法集資被捕一事有關。而戴志康曾多次在公開演講中透露,喜馬拉雅希望在2019年上市。在其被捕後,喜馬拉雅隨即發佈聲明回應稱:“證大投資發展與喜馬拉雅已無股權關係。”《財經》新媒體查閱天眼查數據也發現,證大集團作為投資方參與了喜馬拉雅在2015年12月的B輪融資,而目前,戴志康已從喜馬拉雅的董事名單中退出。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行業共性問題仍待解


為何在線音頻企業紛紛把“上市”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原因當然是:缺錢。


據荔枝剛剛更新的招股書,其在2018年的營業收入為7.98億元(約合1.16億美元),2019年前9個月的營收為8.15億元(約合1.14億美元),淨虧損為1.04億元(約合1455萬美元),較2018年同期擴大816.93%。礙於營業成本提升,荔枝仍未真正實現盈利。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圖/荔枝招股書

然而,處於虧損狀態的並非只有荔枝一家。2018年10月,北京產權交易所公佈的一則股權轉讓信息顯示,上海麥克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克風文化”)2017年的營業收入為2.6億元,營業利潤為-1.78億元,淨利潤為-1.73億元。而麥克風文化就是蜻蜓的母公司。2017年虧損了近兩個億,2018年的業績如何?《財經》新媒體據此詢問蜻蜓方面,但相關工作人員未予以回覆。

喜馬拉雅的業績數據同樣停留在2017年。2018年的一份融資資料顯示,喜馬拉雅2016年的收入為2.05億元,2017年的收入為7.3億元,同比增長256%。2017年,喜馬拉雅的毛利率為57%,淨虧損1.08億元。該份報告預測,預計喜馬拉雅2018年收入將達到25億元,但喜馬拉雅方面未對此予以確認。

相關工作人員向《財經》新媒體表示,截至2019年3月,喜馬拉雅的激活用戶數已超5.3億。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為8.29億,手機網民數量為8.17億。有業內人士據此分析稱,喜馬拉雅的用戶數已經超過網民總數的一半,這意味著“其用戶增量將不可避免地進入平緩增長期”。“對未來的喜馬拉雅來說,營收和用戶增長將是一個大問題。”

同時,盈利並不是擋在喜馬拉雅們面前的唯一“攔路虎”。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在線音頻行業面臨著三大痛點:內容審核、內容同質化以及版權問題。而隨著頭部企業開始在細分賽道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如喜馬拉雅佈局UGC+PUGC+PGG、 蜻蜓深耕PUGC、荔枝轉型語音直播),內容同質化等問題已有所緩解,唯有“版權”始終是一個“重災區”。

《財經》新媒體查閱天眼查數據後發現,自喜馬拉雅成立七年多以來,已經產生736條法律訴訟,平均每3天打一場官司。而且,736條訴訟中有超過600條是版權糾紛。成立六年的荔枝,涉及法律訴訟222件。

蜻蜓涉及的法律訴訟較少,但也達到175件。蜻蜓方面對《財經》新媒體表示,由於蜻蜓“一直貫徹PUGC(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或“專家生產內容”)主播生態,並與主播簽訂內容生產合約,因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UGC(指“用戶生產內容”)模式下出現大量無版權內容的情況”。不過據記者調查,蜻蜓所涉175件訴訟中,絕大部分也都與“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有關。

就在幾個月之前,作家曾鵬宇和喜馬拉雅之間的“版權”之爭曾鬧得沸沸揚揚。9月26日,曾鵬宇發佈微博稱,自己剛發佈4個多月的新書《遠離迷茫,從學會賺錢開始》,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再次被喜馬拉雅盜版。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注意這個詞——“再次”。這已經是曾鵬宇第二次在微博上向喜馬拉雅維權了。去年3月,曾鵬宇也曾在微博發文稱:喜馬拉雅未經其本人和出版社的授權供用戶免費下載《世上有顆後悔藥》的全本有聲書內容。而當時,喜馬拉雅FM在官方微博信誓旦旦地道歉併發布《關於版權投訴的公告》,稱將規範版權監督體系。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微博維權的作家還不只曾鵬宇一個。宋鴻兵也曾轉發粉絲的微博稱,粉絲在喜馬拉雅收聽“宋鴻兵”的節目《鴻觀》,結果是一個“李鬼”在給大家講解。據悉,該賬號運營了有大半年的時間,播放量7.3萬,兩千多人訂閱。而宋鴻兵本人無奈稱:“平臺也太缺乏知識產權的意識了,這是公開的盜版啊!”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出現侵權內容後,平臺方是否需要擔責?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虎認為,沒有經過著作權人許可而擅自在各類平臺上發佈相關作品,肯定構成侵權。“如果平臺內有侵權作品,平臺應在接到著作權人的書面通知後立即刪除侵權作品,這種情況下,平臺不承擔責任,但如果平臺沒有刪除侵權作品,那將對損害的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

在“盈利”、“版權”這兩大行業共性問題仍懸而待解的情況下,“上市”彷彿成為擺在頭部企業面前的最優選擇。但在艾媒諮詢分析師看來,做好“內容”才是在線音頻平臺們的當務之急。“未來在線音頻平臺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內容的競爭。優質、專業化的內容,將成為爭奪用戶和提高用戶粘性與活躍度的重點。”

據艾媒諮詢調查,2018年,62.4%的用戶表示願意付費成為在線音頻平臺會員,29.0%的用戶表示不確定,8.6%的用戶表示沒有付費意願。而53.8%的用戶將平臺資源豐富程度作為選擇音頻平臺時首要考慮的因素,音質(46.2%)、內容趣味性(45.2%)緊隨其後(此問題為多選題)。

喜馬拉雅、蜻蜓、荔枝競逐“耳朵經濟第一股”背後:“盈利”和“版權”問題待解

某知識付費企業CEO認為,未來社會將邁入“終身學習”時代,線上獲取知識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5G商用也是一大利好,因此在線音頻市場的未來可期。

但互聯網產業時評人張書樂則認為,大眾還沒有形成為“聽廣播”而付費的習慣。“即使是知識傳播,但在耳朵經濟的淺接觸場景下,也僅僅只是達成了一個公開課和講座的效果,這種‘聽’知識的商業模式很難效盈利。”

在線音頻市場到底是一片“紅海”還是“藍海”?行業規範度能否得到提升?《財經》新媒體將持續進行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