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專家肯定中國抗疫非凡之舉

(文/欣華) 歷經兩個多月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決戰決勝之地湖北和武漢,戰“疫”取得積極進展,新冠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隨著疫情在全球擴散,中國防控疫情的效果和經驗引發世界各方關注,海外不少知名專家學者對中國在抗疫過程中的努力和措施表示肯定和讚賞。他們認為,中國在短時間內動員各種力量控制疫情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世界應該感謝中國為抗擊疫情所做努力,借鑑中國經驗,攜手合作早日戰勝病毒。

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表示,中國在戰“疫”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面對全球不斷擴散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國家要多向中國學習。

“這是一個未知病毒,一開始誰也不知道它的來源和特性,這無疑增加了應對難度,唯一能做的就是阻斷傳播。”雅克說,“而中國通過封鎖疫區和採取隔離措施,做到了這一點。”中國政府在發現病毒後行動迅速,應對有力,採取的抗疫措施非常有效,新增病例數連續下降就是最好的證明。

雅克認為,中國製度的優越性是有效應對疫情的重要原因,“這一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

雅克同時評價了英國政府的抗疫舉措。英國政府應對疫情的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病毒檢測就不夠充分,實際感染人數恐怕要遠超確診人數,而且當前季節正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最忙的時候,一旦有上千人感染,是否有足夠資源應對,令人擔憂。

“一開始,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抗擊疫情進行各種抨擊,這非常荒謬。”他說,“事實證明了中國抗疫的成效,應該好好向中國學習經驗,學習他們怎麼隔離、怎麼遏制疫情擴散等等。”

雅克強調,疫情沒有國界,也不分國籍和種族,會隨著人員的流動而擴散,所以各國應該聯合起來,想辦法共同應對,特別是在信息共享和疫苗研發方面。“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唯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協作,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雅克認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目前還難以確定,但長期看,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有信心,一旦疫情結束,中國經濟增速就可能恢復,之前的經歷都證明了這一點。過去70年特別是40年的發展歷史,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制度優勢可以做到這一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中國迅速控制疫情蔓延非常不易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認為,中國政府此次領導的全國性、大規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行動,目前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湖北疫情得到了控制,其他很多省份感染人數清零,疫情控制速度之快,從人類社會歷史記載來看非常罕見,從中國歷史記載來看則更為罕見。

鄭永年說,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病毒作鬥爭的歷史,新冠病毒的出現無法預期,中國剛開始有些遲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國家可能都是一樣。一旦認識到新冠病毒的威脅性,特別是病毒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後,整個中國立即動員起來,政府官員、解放軍、民眾等全員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到中國考察後,給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這個病毒發生在世界其他國家,後果都可能不堪設想。

中國政府採取了突出的手段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這是非常不易的,中國人民特別是湖北人民作出了重大犧牲,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說,世界應該感謝中國為抗擊疫情所作的努力。

鄭永年表示,病毒無國界,人類社會出現的任何一種新病毒,都是世界人民的公敵,不只是某個國家或者群體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才能最終戰勝病毒。所以,採取取消航線、關閉國門等措施,並不一定能夠阻止病毒的傳播。

同時,各國在抗擊疫情之外,還要進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這是兩條戰線的戰爭:一方面努力戰勝病毒,一方面儘快復甦受到疫情影響的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每個國家都關閉國門,病毒並不能被擋在門外,而經濟生活則受到很大影響。

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明白這一點,就能認識到中國人民為世界所做的努力和貢獻。現在韓國、日本、意大利、美國、新加坡也要進行同樣的鬥爭,每個國家國情不同,都有自身的長處和短處。鄭永年呼籲各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跟武漢人民“站在一起”,跟湖北人民“站在一起”,跟中國人民“站在一起”。中國也要跟各國人民站在一起,繼續鼓勵每個人參與抗擊疫情鬥爭,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應對,直到最終的勝利。

海外专家肯定中国抗疫非凡之举

3月10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中國專家組與世衛組織駐伊拉克代表阿扎姆·阿卜杜勒-穆奈姆(中)就抗疫措施進行溝通。(哈利勒·達伍德/攝)

印度專家達斯·比卡什·卡利:中國政府的決斷和承諾廣獲讚賞

印度本地治裡(Pondicherry)印中友好協會創始人達斯·比卡什·卡利表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暴發、蔓延並被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包括印度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和中國政府的舉措。

世衛組織和世界各國領導人讚賞中國政府最高層的決斷和承諾。卡利說,中國迅速識別並對外共享了病毒的基因序列,以便其他國家能夠迅速診斷和自我保護,同時推動了診斷工具的快速研發。全世界都認可中國政府為調查和控制當前疫情所展示的透明度和進行的努力。中國政府採取措施控制疫情,果斷進行隔離,是中國為全世界做出的最艱難的決定和巨大的犧牲。這體現了中國政府治理體系的強大和高效。

他認為,中國的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在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之後得到了加強。新冠肺炎疫情在初始階段很難預知潛在的暴發可能性,就像艾滋病病毒的初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關鍵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採取的措施將決定各國人民的命運。中國政府在防止災難蔓延方面發揮著最艱鉅和最重要的作用。

中國站在此次疫情的前線,全世界都堅定聲援中國。中國正在與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合作開展研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以瞭解此次疫情的演變情況以及遏制措施。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最重要的表現。

世衛組織告誡各國不要採取汙名化或歧視行為,這符合《國際衛生條例》第3條的原則。印中友好協會在印中兩國人民的幫助下,連續募集並向中國捐贈醫用口罩,表達同情和對彼此的尊重。卡利呼籲,在這個非常時期,全世界都要與中國政府站在一起,共同抗擊疫情。他說,我們不應對所聽到的有關情況感到困惑,在大量信息流傳的時候,我們應該相信世界衛生組織、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以及中國的治理體系。

卡利說,我們祈禱中國早日恢復常態。

哈薩克斯坦專家沙伊梅爾格諾娃:疫情對中國經濟長期影響有限

哈薩克斯坦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古麗娜爾·沙伊梅爾格諾娃認為,受到病毒持續傳播、沒有有效疫苗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狀況一度不容樂觀,但中國非常迅速地動員起各種內部資源,將疫情控制住,這有力地體現出中國在應對傳染病方面積累的經驗。哈薩克斯坦高度評價中國政府應對新冠疫情采取的措施,希望中國能夠儘快研製出疫苗。

新冠肺炎很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沙伊梅爾格諾娃認為,疫情對中國自身經濟的影響將是短期的。中國具有龐大的經濟體量,這種疫情衝擊不會造成長期和系統性的影響。重要的是要把本次病毒流行當做一次對自身安全系統的檢驗。突如其來的危機將人民緊緊團結在政府周圍,同時也是對中國自身經濟韌性的一次考試。中國馬上就要通過這場考試,積累許多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如何掌控局面的經驗。

沙伊梅爾格諾娃解釋說,目前哈中之間交流熱度的下降以及限制兩國公民流動的措施,僅僅是為防止疫情傳播的必要措施。據估計,新冠肺炎疫情只會對哈中貿易和投資合作產生短期影響。疫情結束與中國的邊境開放後,兩國商業聯繫和合作將會很快恢復。哈薩克斯坦在疫情期間採取的涉及中國的措施沒有任何政治意義,更不會對哈中關係發展造成影響。哈薩克斯坦國內對於後疫情時代哈中合作沒有任何擔憂。中國是可靠的鄰居,有益的貿易伙伴,有趣的旅遊目的地和適宜留學的地方。

同時,哈薩克斯坦看到,在大規模病毒侵襲的條件下,即便強如中國這樣的國家也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沙伊梅爾格諾娃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表明,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絕對地躲過新型生物病毒威脅。中國的行動在全球抗擊流行病戰役中至關重要,中國抗疫的成功將會為世界抗疫阻擊戰提前鎖定勝利。

烏克蘭絲綢之路協會會長尼科拉克:期待中國繼續發揮製造大國作用

烏克蘭絲綢之路協會會長伊琳娜·尼科拉克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生活在武漢和湖北的烏克蘭僑民所給予的支持,感謝中國盡一切可能幫助他們返回自己的國家。她認為,中國政府和偉大的中國人民所做的卓越努力,對世界抗擊新冠疫情發揮了根本性作用。

伊琳娜·尼科拉克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只有各國共同努力才能戰勝疫情。中國政府採取正確措施應對疫情並同世界各國分享經驗和信息,盡一切可能防止病毒向其他國家擴散。我們在精神上支持中國,希望也相信中國人民能夠戰勝疫情。烏克蘭人民對中國政府在短時間發動各種力量抗擊病毒的能力印象深刻,中國政府不到10天時間就建成了一座醫院,這種效率和熱情令人驚歎,因為在烏克蘭建造一座醫院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作為烏克蘭絲綢之路協會會長,伊琳娜·尼科拉克坦言,烏克蘭正面臨著由於人員和貨物的限制而產生的困難,有些合作項目受到疫情衝擊而被迫暫停。但她表示,烏克蘭和中國有很大的合作潛力,在過去四年中,雙方簽署了多項協議和合作備忘錄,政府方面稱雙邊貿易潛力可能達到200億美元。她相信,隨著疫情高峰的結束,中國有能力恢復生產,並繼續發揮全球製造大國的作用。

對於兩國的合作前景,伊琳娜·尼科拉克說,中烏合作有成功案例,中國機械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和DTEK電力集團合作建設的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是烏克蘭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中烏兩國未來在建設工業園區方面也將有很大合作空間。

海外专家肯定中国抗疫非凡之举

3月13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意大利外長迪馬約(左一)與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右一)出席新聞發佈會。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9人12日抵達羅馬,並帶來部分中方捐助的醫療物資。(阿爾貝託·林格利亞/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