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降至零意味著什麼?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淡淡禪風


利率降到零,乃至於負利率,意味著經濟嚴重衰退。這主要以國外比較常見,以歐洲為例,已經有幾個小歐洲國家實現零利率或者負利率,甚至存款還要向銀行支付保管費,貸款銀行還給貼息的負利率。

而單純從利率本身來看, 存在“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兩個利率水平——指的都是央行的存款基準利率,所謂“名義利率”即各國央行公佈的基準利率;而“實際利率”則是扣除通脹之後的利率水平。比如,我國的一年期利率為為1.5%,而實際通脹為3%,那麼,名義利率為1.5%而實際利率則為-1.5%,也就是實際利率已經為“負利率”了。

而從國際角度來看,當央行基準利率,比如歐洲央行或者美聯儲基準利率為0-0.25%或者零利率,則往往是出現了世界經濟增速的衰退或者負增長,或者類似08年次貸危機等國際金融危機的條件。而零利率或者負利率,央行主要的目的是:第一,降低居民儲蓄率,鼓勵居民投資——住房或者股票債券市場;第二,降低企業貸款融資成本或者貼息貸款,支持企業的經營和擴大再生產。

其後果就是企業負債成本大幅下降,獲得大量貸款投入企業週轉或者生產,引導經濟增長從負增長轉向正增長。而對於居民來說,存款意味著虧本,只能從存款流向投資市場——房產和股市。

而事實上,諸如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都已經跌到0.35%的瞬間和歷史最低水平,往往說明國際資本對風險的極度恐懼和厭惡,寧可犧牲利息收入保護本金安全。而美國債收益率快速和持續下降,也意味著國際資金流動性嚴重緊缺。這也就是為什麼美聯儲迅速降息和向債券市場注入資金和流動性的原因——如果不及時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就會導致資本市場拋售一切資產用於回收流動性或者追保。

因此,可以看到,在上週美國美聯儲第一次大幅降息50基點之後,黃金價格同時出現暴跌。而美債收益率在迅速反彈觸發上漲熔斷後立刻調頭向下繼續下跌。因為債券市場缺乏流動性以及整個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

從我國來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名義利率”為零或者負利率的情況,但是“實際利率”則多數時間為負利率,這就導致了居民願意將錢投向房產而不願意繼續存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