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外出活動減少,令近期的電視劇市場非常熱鬧,好劇接連不斷,正在浙江衛視、江蘇衛視、騰訊視頻、優酷聯播的《我在北京等你》無疑是其中很有競爭力的一部。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李易峰領銜的卡司號召力頗為強勁帶來了不錯的開局,雖然中間遭遇過口碑挑戰,但目前看來,播至中段該劇的雙臺收視率都穩定在2%以上。且從德塔文對網絡輿情熱度的監測看來,該劇近期景氣基本已經穩定在每日第二名的位置,後來居上超過了《完美關係》,與之相伴的是該劇口碑得分的逐漸上揚。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景氣排名的變化誠實的反映了《我在北京等你》這部劇的前期賣點和若干小問題,也反映了當前基於該劇質量展現的均值迴歸。


圍繞李易峰展開的初期輿論解析


《我在北京等你》登榜首日就空降當日景氣第二名,這說明該劇是在觀眾和平臺共同的強烈期待中開播的,因此開播前三日表現都非常亮眼,但之後連續一週,該劇表現略有反覆,主要是一些批評聲音認為,該劇中李易峰戲份少、剪接跳轉存在問題,這對該劇的初期口碑和景氣表現造成了一定衝擊。


但在筆者看來,《我在北京等你》初期口碑之所以遭遇挑戰,應當有70%來自於該劇早期受眾的期待偏差

,多少有一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味道。因為,從數據監測看,該劇來自於演員的引流,多數是由李易峰貢獻的: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由於李易峰在2016年《麻雀》之後已經有三年不曾有新的電視劇播出,他的粉絲望眼欲穿,市場也好奇李易峰的扛劇表現,這使得該劇的第一批口碑製造者,有不少是李易峰的粉、或者黑。粉絲期待的是看到更多的李易峰,黑粉則致力於批評拉低該劇的口碑。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總之,第一波輿情幾乎是圍繞李易峰和李易峰的劇情線展開的,該劇的輿情關鍵詞如“甜蜜瞬間”、“名場面”、“瀟灑”、“浪漫”、“帥氣”、“示愛”等,都在展示著,不少觀眾甚至媒體都在前期把《我在北京等你》當成了偶像劇,或者說部分粉絲期待這是一部圍繞李易峰展開的偶像劇。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但事實並非如此。一直看下去就會發現,《我在北京等你》這部劇顯然有著更深刻的內核,反映了多個階層風貌,筆者認為,它實際上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新時代青年群像。


《我在北京等你》的現實主義精神內核


這部劇出場最多的六個主人公,都有著極具代表意義的、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背景:


海外線上,李易峰飾演的徐天,是個在社會底層土生土長的華裔律師,性格自由不羈,頗具西方個人主義特色的衝勁兒,有時會不顧別人感受;


江疏影飾演的盛夏,家境殷實,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崇尚獨立奮鬥想要成為設計師,但性格倔強,事業心重,以至於對待感情的態度讓人覺得不夠重視;


蔣夢婕飾演的賈小朵,出身窮苦,知道感恩,自認為自己只是個平凡的賣手,但做事有責任心,對朋友盡心盡力,堪稱中國好閨蜜;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胡宇威飾演的申凱,家境富裕的華裔富二代,看起來是霸道總裁的設定,實際卻是一個會因壓力而酗酒,砸錢卻未必能“天涼王破”,有明顯弱點的男二號;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北京線上,錚錚從小和盛夏一起長大,家境卻相差不少,深感對方是白天鵝自己是醜小鴨,對小夥伴心懷羨慕嫉妒,但仍同樣努力上進;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邵林就像所有活躍在北京五道口的程序員,愛穿寬鬆到邋遢的衣服,有一點憨憨的,是除了程序和誠懇,其它什麼都沒有的典型IT宅男。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劇中每個角色的人設顯然都不是那種好人完美、壞人臉譜化的偶像劇人設,每個人物都可以從他的行為模式上推斷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成長背景,甚至從身邊找出這麼一個相近的對象;每個角色都有著性格的閃光點和不完美的一面,因此,如果帶著對偶像劇的期待去看這部劇,感覺到的可能是“不夠爽”;如果是帶著對李易峰的期待去看的話,會覺得其他角色“戲份太多”,而get不到這部劇其實是一部社會群像。


這的確是有一些初期劇情和剪接誤導的鍋。比如在劇中前兩集,男女主的相識是因為女主角盛夏迷路還打傷了雨夜查案的徐天,徐天順勢裝失憶,想要泡盛夏,並製造了“氧氣罩吻”的“名場面”、還慢鏡頭回放摟女主角的腰;不得不說這個開局和剪接效果是有點過於偶像了,因此造成了部分觀眾錯誤的期待也不奇怪。這種期待與現實的偏差、早期受眾與實際觀眾的偏離,可能是造成該劇初期口碑部分爭議的原因。直到隨著劇情發展,該劇偏現實主義的設定亮點才逐漸展露出來,口碑也逐漸回升。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部劇的成分,顯然寫實部分是多過偶像包裝的,對標來講它或許更像《北京愛情故事》,幾個青年人各自對感情、對事業、對生活的探索才是它的劇情核心。不過筆者更覺得,這部劇有些向1994年播出的名劇

《北京人在紐約》致敬、做出新時代中國發展群像的味道。


《北京人在紐約》這部26年前的經典電視劇,曾創造過萬人空巷的熱潮,是一代中國人睜開雙眼看世界的開始,它可能已經比《我在北京等你》部分觀眾的年齡還要老。劇中姜文飾演的男主角王啟明,作為一個只能靠洗盤子謀生的前音樂家,翻身靠的是服裝設計和製衣,敗走是因為製衣公司的破產;王啟明的前妻也有因壓力而酗酒的惡習,兩次離婚後她回到了北京。


拿《我在北京等你》去對比,可以發現設定上有一些點的相似,有理由懷疑劇本的創作初衷,很可能是想要描述一下《北京人在紐約》20多年後,當代華人的海外生活。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的確,26年後,海外華人和中國社會都與當年大不同了


從前的製衣廠開在美國,現在的製衣廠乃至世界工廠開在中國;

從前的華人只能洗盤子、送快餐,最多做開中餐館、洗衣店這樣的底層小老闆;現在的華人已經是律師或成功企業家的後代,留學生學的是服裝設計;

從前的海外華人做著美國夢,削尖了腦袋想要留在國外,想盡辦法只為一張綠卡;現在的年輕人去留隨意,不管在哪裡都能為了理想而奮鬥,國內的大城市或許還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人再也不需要對西方發達國家說“千萬裡,我追尋著你”,也不需要再發出“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的感慨。現在我們的選擇比過去多了太多,這或許是《我在北京等你》創作上的深層表達。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或許有部分粉絲認為《我在北京等你》的北京線多餘,但只有海外線和北京線互相對照,才能更好地映襯出當下的社會現實和我們的新時代精神,而且接地氣的北京線或許更有利於引起普通觀眾的共情。目前這部劇才播過一半,令人好奇徐天和盛夏之後會與北京線有怎樣的連接。


結語


早在兩年多以前開拍的《我在北京等你》,或許是有那麼一點的生不逢時:國際形勢風雲變幻,讓我們對西方國家的認知和判斷更加客觀理智,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也讓國人對海外生活逐漸摘掉了神秘濾鏡,不再如26年前那般充滿好奇。


但是,人們為了理想而奮鬥的追求是不變的。如盛夏一般在紐約奮鬥的華人服裝設計師確實存在著、如錚錚一般努力拼搏的北京女孩確實存在著、帶著強烈西方個人主義風格的華人創二代存在著、開洗衣店的華人、做美食直播的大叔、經營困難的製衣廠老闆存在著,他們都透過《我在北京等你》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一部現實主義的社會群像,或許才是《我在北京等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章數據來源: 德塔文藝人數據庫、輿情數據庫、電視劇數據庫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德塔文影視觀察

德塔文科技 影視數據專家


影視數據分析|藝人趨勢分析

輿情動態研判|宣傳策略諮詢


官方微博@德塔文影視觀察

合作微信:suqin_shangyuan

劇讀|《我在北京等你》:現實主義群像才是你的正確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