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縣南嶽社廟社區臨時黨委戰“疫”記

“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在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南嶽廟社區,臨危受命組建的社區臨時黨委和廣大黨員幹部,廣泛動員、組織、凝聚群眾,不分晝夜,奮勇戰疫,將這個一度“瀕臨崩潰”的社區從疫情陰霾下解救出來,直至帶領社區走向“戰疫成功”,充分詮釋了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危險關頭的戰鬥保壘作用。

疫情洶洶!南嶽廟社區告急

疫情暴發時,浠水縣經濟開發區南嶽廟社區居住著4450戶、15540人。其中,武漢返鄉人員653戶1110人,黃岡返鄉人員60戶90人,其他地點返鄉人員108人。有確診病例5人,密切接觸者48人。

3月12日,南嶽廟社區黨委書記張新華對前來採訪的記者“實話實說”:“疫情剛剛暴發時,我們頭痛醫頭,腳疼醫腳,每天疲於奔命,對全局完全是一頭霧水。”

不能責怪社區黨委班子無能。南嶽廟社區的“區情”實在太複雜了。

這裡雖然也有新建小區,但大部分是老舊“三無小區”,還有10個村小組。雖然實際居住為15540人,但戶籍人口為26000餘人。而南嶽廟社區只有7名群幹,加上10個村小組長、14個網格員,滿打滿算才31人。這意味著,即使他們什麼都不幹,只是上門去摸排,平均一個人也要摸排近839人!

劉國勤今年51歲,是南嶽社區第11網格的網格員。她清楚地記得,正月初三左右,疫情升級。她每天接聽社區幹部的電話都有十幾個,上級的通知和要求一個接一個,而她負責的網格里,“情況”不斷。那一陣子,她每天要工作15小時以上,天天在外面跑,連像樣的口罩也沒有。由於睡眠不足,頭腦整天昏沉沉的,她甚至懷疑自己已經被感染,為此,她偷偷哭過好幾場。

“快崩潰了!”南嶽廟社區黨委書記張新華如此形容當時形勢。他說,有的網格員實在承受不了壓力,萌生了辭職的想法,有的村小組長怕感染,也不想幹了。他自己每天上傳下達,聯繫車輛、人員和物資,還經常四處去“救火”,疲憊不堪。遇上有人生病、發燒,就騎著摩托車送到醫院。終於有一天,在前天晚上送一位發燒病人去醫院後,他也病倒了,只好回家自我隔離五天。

浠水县南岳社庙社区临时党委战“疫”记

浠水縣南嶽廟社組建社區臨時黨委。為居民服務。(馮偉 攝)

臨危受命!社區疫情防臨時黨委緊急成立

2月14日,就在南嶽廟社區戰疫形勢最危急的時刻,按照浠水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命令,南嶽廟社區疫情防控臨時黨委宣告成立!

這是浠水縣緊急成立15個社區疫情防控臨時黨委之一。臨時黨委下設兩個臨時黨總支,17個臨時黨支部,17個卡口臨時黨小組。 社區臨時黨委書記由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謝紅梅擔任,副書記由縣河道採沙管理局負責人潘呈剛擔任。知情者說,謝紅梅雖然是女性,但她和潘呈剛一樣都是火爆脾氣,做事雷厲風行,“唬”得住人。他倆搭檔任事後,很快就改變了原先社區幹部指揮不動人的局面。

跟著謝紅梅、潘呈剛一起下沉南嶽廟社區的,還有縣直機關單位的230名黨員幹部,他們根據疫情防控制工作需要,全部充實到各網格戰疫一線。社區原來有33名群幹,臨時黨委又將散落在社區的黨員幹部集合起來,又緊急新招募40名志願者。終於,一支450人的戰鬥隊組建起來了!

疫情防控戰鬥重新打響!臨時黨委的戰鬥保壘作用開始顯現。

第一步,劃分防區強化責任。臨時黨委以社區網格為單位,成立入戶排查、卡口值守、信息宣傳、物資代購、環境消殺、垃圾清運等6個防控專班,明確卡口責任制、網格責任制、信息上報責任制、代購責任制、消毒責任制、垃圾清運責任制等六項制度。社區黨委包保社區,臨時黨總支和臨時黨支部包保網格、卡口,黨員幹部包保到家庭,每人負責30至50戶,為全面開展疫情防控築牢戰“疫”堡壘。

第二步,各司其職火力全開。17個卡口值守小組24小時輪流駐守,對過往車輛、人員進行檢查,認真測量體溫、消毒、登記;15個網格小組對4450戶居民進行地毯式搜查,“不掉一戶、不漏一人、不斷一天”;垃圾清運專班負責清運15個網格每天近30噸的生活垃圾;環境消殺專班每天對近2000平方米重點區域、公共區域全面消殺。臨時黨委還專門成立應急服務小組,為重症病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送去米、油、雞蛋等慰問物質,優先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三步,幹部帶頭衝鋒陷陣。戰“疫”正酣,黨員幹部打頭陣。臨時黨委7名班子成員,深入小區村組,監測卡點,掌握疫情、靠前指揮、指導督辦。情況緊急時親自上陣。在他們的帶動下,黨員幹部個個不甘人後,變身居民的“守門員”“跑腿員”“服務員”和“宣傳員”。

漸漸地,社區裡喧鬧聲變小了,居民的焦慮恐慌情緒平復了,大家對打贏這場阻擊戰的信心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一天天步入正軌!

浠水县南岳社庙社区临时党委战“疫”记

浠水縣南嶽廟社組建社區臨時黨委。為居民服務。(馮偉 攝)

黨旗飄揚!在戰“疫”中淬鍊初心使命

3月5日,隨著最後1名新冠肺炎康復者羅某走出縣人民醫院感染大樓,南嶽廟社區累計報告的5例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出院。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兩個主戰場:“救治”和“防控”。在“救治戰場”上,醫務人員幫南嶽廟社區打贏了這場阻擊戰。在“防控戰場”上,南嶽廟社區疫情防臨時黨委也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社區臨時黨委書記謝紅梅,從2月14日“履新”第一天起,每天工作13小時以上,天天直面各種難題。她的工作包羅萬象:開會領受任務,開會佈置工作、處突應急,抽查督辦,組織人員、張羅車輛、籌集物資等等。

社區裡各種病人都有,癌症病人、精神病人、癲癇病人、糖尿病人,代買藥品任務繁重,而且很多“巧藥”很難買。謝紅梅將自己的人脈關係用足用盡,窮盡一切辦法將“救命藥”儘快送到這些特殊人群手中。

縣稅務局清泉分局黨員李強,接到下沉社區的通知後,第一時間打電話向社區臨時黨委報到,請求安排任務。第二天上午,小雨夾雪,寒風凌冽,他第一個到達指定地點,與14名隊友一起搬運30多噸蔬菜。肩扛手提,3個多小時下來,他渾身溼透,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剛搬運完蔬菜,他就接到電話通知,被任命為第14網格臨時黨支部書記兼防疫工作組組長。

此後一個多月,他身先士卒,帶領臨時支部15名黨員,挨家打電話,逐戶摸排,登記信息,建立臺賬,既當協調員,也當戰鬥員、宣傳員、服務員。

疫情發生時,南嶽廟社區還居住著19名工作關係在縣外的黨員幹部。關鍵時刻,他們沒有退縮,而是響應號召,第一時間到社區報到,就地參戰。

在黨員幹部帶動下,原來精神“快崩潰了”的社區群幹也重新振作起來,積極投身戰“疫”。

社區大了,形形色色的“突發事件”不斷。

小區封閉管理後,先後有十多名老人突發腦溢血。每次救助電話打過來後來,社區臨時黨委就進入“緊急狀態”,安排車輛、組織人員、聯繫醫院,直到將病人及家屬送到醫院裡住下來。

期間,社區裡還有9名62歲以上的老人因病或自然死亡,年紀最大的逝者91歲。特殊時期,後事從簡,但是料理後事的“工作”,都落到了社區臨時黨委和黨員幹部身上。

“今年我一家四口在浠水縣度過了一個終身難忘的春節。我衷心感謝所有關心、幫助、鼓勵我們一家度過難關的南嶽廟社區領導、網格員、賓館工作人員和父老鄉親們,你們的大愛精神是我一生的學習榜樣和精神追求!”這段發自肺腑的感謝話,摘自一封特殊的感謝信,寫信人是江西老表劉克水。

今天春節,劉克水夫妻倆帶著兩個孩子回陝西老家探親,途經浠水縣時疫情暴發,一家人就滯留在南嶽廟轄區一家小旅館裡,一住就是四十多天。社區網格員上門摸排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上報社區臨時黨委。從那以後,社區臨時黨委幹部就隔三差五上門,送米麵糧油,送雞蛋蔬菜,噓寒問暖。滯留時間長了,劉克水的盤纏不夠,社區黨委又送來1000元生活補助金。

“那一刻,我的內心有一股暖流在湧動,雖然身在異鄉過春節,但感受到如同親人般的溫暖!”劉克水動情地說。(黃習文 馮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