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在失去中成長,總在失去後懂得珍惜?

正能量範範


有一句話如是說,美好的東西不是獨自來的,它伴隨著所有美好的東西而來。當你知道自己渴望的是什麼並努力得到時,就會失去另一些東西,畢竟,有舍才有得。看似失去了一些東西,讓你心裡如絞刑一般,但反過來想,你會得到太陽般更溫暖的東西。

人們總是對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耿耿於懷,而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不如感恩。這樣的人行走一生也忘不了功名利祿,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是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衡量的。失去,得到,成長,再失去。如果你因為失去了太陽而悔恨,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

有些東西值得我們用一輩子時間去珍惜,比如愛情,友情,親情。有些東西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成長,如愛錯的人,流逝的友情,生命的必將失去。

失去亦是獲得,失去亦是旅途的風景,它讓你在得到時倍加珍惜。大浪淘沙,重要的東西終會顯現,最美不過眼前人。



目緣心


《奇葩說》第六季第15期,辯題是“伴侶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要不要放棄一切跟他走”。

詹青雲說,之前很多文章寫她如何從貴州考到哈佛,完全沒有寫到重點。

她成長的捷徑,是不停地轉學,不停地放下曾經擁有的一切,讓環境去重塑自己。

“放下從來不是成長的代價,放下就是成長本身。”

她在美國讀書壓力很大,但是都是一個人撐下來的

直到有一天,她一個人從超市買完東西,在波士頓的大街上走,看到漫天的落葉飄下來,她撐不住了。

為什麼,我要在最好的年紀,離開你?

這世界上到底有什麼東西,是我們放不下的?這世界上到底有哪條路,有這麼難走?

要讓我們把所有的青春、秋天,都錯過呢

詹青雲強忍著不哭,觀眾卻早已淚流滿面。

她說,放下一切很難,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一切不可以通過個人的奮鬥和努力得到,除了人,除了那個人,除了你。

也是這一段發言,戳到了蔡康永的淚點,他摘下眼鏡,開始抹淚。

17歲那年,愛情對你來說,只是有個人陪在身邊,在午後最溫暖陽光照耀的老巷子裡,吃完一大杯雪花酪。

20歲那年,愛情是短信裡發來的早晚安,通訊記錄裡的未接來電,喝醉酒後挽著胳膊站在街燈下的長吻。

23歲那年,他搭乘航班來到你的城市看你,你在接機口踱步等他,一路都在回憶你們之間的種種美好。

走到出口時,你們無所顧忌地飛奔向彼此,他將你擁入懷中,你像樹袋熊一樣掛寄在他的腰間,人來人往的機場,定格在你們溫柔歲月的日常嬉鬧。

轉眼到了27歲,時間像一把利刃把你本就斑駁的記憶戳碎,你想把曾經美好的記憶拼湊整齊,卻怎麼努力都做不到。

你在傷害與被傷害的路上奔跑著,然後獲得成長。

長大後眼裡的愛情不再是雪花酪,暖心的早晚安,相擁在街燈下的長吻,機場久別重逢的熊抱。

你更希望它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陪伴,好過便當,置久了不會變質,敵過熱茶,放涼了也可以入口,你沒有痴痴等待誰,也不用擔心失去誰。


淼淼同學


人的成長可以在順境中慢慢培養,又可以在逆境中百鍊成鋼。二者意義不同。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在成長過程中,在好的環境下,如果無人教誨,人大都會附泥著優良的條件,展現出惰性的一面。好比溫室的花朵,陽光溫度營養充足,它恣意生長,它的枝幹不需要長的太粗太壯,營養成分只要充分供給花朵就行,讓它盡情開放,優雅美麗。突然有一天,它搬到了室外,那是另一個環境,陽光有時耀眼,有時天陰昏暗,溫度隨天氣變化不定,更要命的是時常突來的大風把它蹂躪一翻。它沒有粗壯的根基和枝藤,保護不了嬌嫩的花朵不被風吹跑……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物一理。當失去依靠或生存源泉,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陽光曝熱,及時打蔫自保,狂風來了,提前把根深扎,握住土地,死不鬆手。遇難化險,自給自足,獨立生存。這就是成長。

當然在突然間失去依靠或優勢資源,你才會知道原來事物不會一成不變。之前的一天到晚習慣成自然,沒有知覺,沒有危險,失去之後才幡然醒悟。

我們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但居安思危,時時警醒,勇於錘鍊自己,珍惜眼前所有,未雨綢繆,萬物不會永恆!


眼明心清隨我行


你好題主,不完全同意你的說法。

失去以後獲得成長的邏輯是這樣的:失去》痛苦》解決痛苦》進步。

我們看上面第三步特別關鍵,這是一個人從失去中反省自己,總結經驗,從而成長的關鍵。毫無疑問,失去後的痛苦會讓人猶如切膚之痛,懊悔不已。這種最直接的痛苦往往能使人在一段低谷期產生反彈的動力。而有部分人在順境時候,只顧星夜兼程,沒有契機停下來反省和總結。有如歌詞所唱“陽光總在風雨後”就是說的這種情況,來之不易,懂得珍惜。

另外一部分人可以在進步中獲得成長。過程如下:成績》總結》提高》成長。

這很像人學習的過程。比如讀書先從識字起,然後閱讀簡單的讀物,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激發和提高頭腦的理解能力,從而閱讀更高級的作品。也比如學習數學知識,小孩子是很難解出微積分的,但是通過先學習1+1=2起步,進一步學習小學-中學知識,最終才能有能力理解大學的知識。所以,從進步中獲得成長,也是可以的。只是這種成長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無聲的。

但是如果題主總在失去,即失去》成長》再次失去》再次成長循環中,雖然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但還是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方式方法,貴之永恆。


自不知先生


為什麼我們用在失去中成長,總在失去後懂得珍惜?

這個問題問得好。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獲取與失去的過程。有句實話叫“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總會去。”人們總在惋惜失去的,也總在不斷地期盼未來的,這似乎是上帝給我們下的一個蠱。人們好像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痛苦地掙扎,求救。可是誰又能救贖我們?耶穌嗎?別妄想了!佛菩薩嗎?也不要幻想了!還是想法自救吧,這是唯一的路。

失去與得到本就是一個辯證關係。只有失去了才會引發心理上質的變化,其實是一種缺失和焦慮感的放大。不必太在意,就不會反差太大。得與失福禍相依,正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沒啥!至於失去後才想起珍惜,那是馬後炮了。很多時候事情不會留給我們“亡羊補牢”的機會,失去了就真的是失去了,你能珍惜的只不過是記憶,那又何苦?我們能做的是珍惜下一個得到和擁有的機會。

唉!還是未來更讓人著迷呀!它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吸引我們拼命地去爭取,當然有時候也可能只是海市蜃樓或者只能望梅止渴,那又怎麼樣?人,總得有點念想吧?!不然可真的就沒啥了嘛!

最近追劇,情緒有些低落,寫的悲情了些,請見諒!(附上今天新作,以供消遣,與君共勉。)






天山雪蓮654197670372


這是個人生課題,是人類思想和意識發展的客觀命題。

成長意味著歲月和光陰會使人慢慢變老。失去的是時間,失去後再也找不回。不像別的,還能珍惜和彌補。如情感……

當然,成長會帶來無盡的煩惱,這種煩惱一種是對過去的回憶,一種是心向未來的希望和美好。交織起來,就是人生的長度和是否灑脫或寬廣?

總在失去中成長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像人從出生之後,必然要走向終點。走過了就走過了,所聞、所見、所感、所深刻的經歷等留在記憶的影像裡;看不到、眼不見,客觀侷限性決定了狹隘意識裡始終不夠全面。只能收錄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物或經歷,成為思想的影子。

所以,總會在成長中感受失去,失去的是侷限,而未可知的就會不斷的去探索,去發現,去重新認識新的“概念”,來填充意識(大腦)的空間。

失去後懂得珍惜是補償機制和成長預期,或稱心理暗示。這是成長機制所賦予人類進步的空間。有的人能很好把握和運用,熟知失去就是失去,不再留戀;有的人陷於漩渦,原地打轉,很難走出來。原因很複雜,但事物發展和意識領域認知誰也看不見,造成的鏡像就是珍惜了。

懂得珍惜是情懷,是對失去的強化補償。對與情感、對與心愛的物件,失去後好痛惜難眠,越發惦記越發加深這種機緣。所以,緣是個奇怪的東西,失去能不能再拾起,珍惜有木有機會,還得再看?

不知有沒有借鑑?不足之處,望海涵。


蓮語齋


失去才能成長,失去才學會珍惜!

失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在失去中才會意識到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最寶貴的。

失去是一節生動的課程,教會了人如何對待生活;

失去也是最痛苦的經歷,催促人成長。

但是失去後才懂得珍惜,代價真的太沉重!所以最重要並不是緬懷失去的珍貴,而是從失去中學會感恩。失去後才知珍貴是最可悲的事情,要時刻給自己敲個“警鐘”,提醒自己珍惜身邊的一切,感恩每一天。時刻看看自己所擁有的,學會熱愛生活。其實我們並不需要等失去了才知道這一切曾是多麼珍貴。

其實並不是因為失去而成長,而是因為我們從中得到了教訓才獲得了成長。失去是痛苦的,但失去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我們何談進步?有何談珍惜?



隙一情感


為什麼我們總在失去中成長,總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答:人類的發展史就是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並且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在必然王國裡,失去童真變得成熟;在自由王國,失去一日三餐父母的侍奉 才知道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只有這樣,才懂得珍惜上蒼賜給我們的一切,報恩父母,報恩社會。


素明dtt


人這一生卻是不易,父母的遠去讓我們刻骨銘心,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是會慢慢的離去。人生就是這樣漸行漸遠的,所以我們要且行且珍惜,珍惜現在,認真的過好每一天,那我們不負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