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哪些行業下降哪些堅挺?


一文讀懂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哪些行業下降哪些堅挺?

新冠肺炎疫情到底對中國經濟產生了什麼影響?3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1-2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


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工業生產、服務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總額)、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全線下跌。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24.5%,其中,製造業投資下降31.5%;社零總額達5.21萬億元,同比下降20.5%;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9.6%達4.12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在今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1~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沖擊。但綜合看,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


毛盛勇同時認為“1-2月份國民經濟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


社零總額降20.5% 線上消費仍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消費首當其衝。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社零總額同比下降20.5%。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達4194億元,下降43.1%;商品零售達4.79萬億元,下降17.6%。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新京報記者坦言,社零總額同比大幅下滑主要受疫情影響,嚴格的隔離措施限制居民消費活動,這是一個強大的外生衝擊,從居民收入端來看,暫時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其中,食品等隔離時期的生活必需品消費下降幅度相對較小,但汽車、地產鏈相關消費下降幅度很大。隨著國內疫情數據好轉以及生產企業陸續復工,預計3月份社零總額增速會有較大幅度反彈。

不過潘向東也認為,由於短期內人們仍會心有餘悸,汽車等可選消費恢復速度可能相對必選消費更為緩慢,可選消費的恢復更需要相關政策的配合。


據悉,近期已有不少城市採取多項措施促進消費,南京甚至直接發5000萬元的電子消費券,涵蓋餐飲消費、圖書消費、體育消費等多個方面。餐飲、體育、圖書、信息等4類消費券將採用多批次網上搖號方式公開發放。


值得關注的是,疫情期間,人們對線上購物更為依賴,因此,前2個月的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仍出現3%的增長達1.12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比上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達21.5%。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彭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持續已近兩個月的新冠肺炎疫情強化了人們的網上消費習慣,從前幾天拼多多市值超越百度來看,在線消費的增長其實已經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確認。


另外,市場也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的問題。彭波認為,從人性出發,可以認識到在疫情徹底控制之後,必定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現象,只是大家目前已全面開復工,消費時間並不充分,所以報復性消費慾望應該是逐步釋放,而並非一次性釋放。


除了消費端受衝擊,服務業也備受影響,1-2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除金融業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仍有增長外,其餘行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彭波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服務業衝擊非常大,2月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大幅下滑24.5個百分點至29.6%,減少將近一半,其中疫情對餐飲、娛樂、影院和旅遊產業的消費衝擊更為顯著。


外貿進出口降9.6% 僅3%外貿企業復產率不到3成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根據世衛組織3月15日公佈的最新數據,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72469例。


疫情在海外的蔓延無疑增加了我國外貿進出口及全球產業鏈的不穩定性。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進出口達4.12萬億元,下降9.6%。其中,出口達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達2.08萬億元,下降2.4%,出現了426億元的貿易逆差。

崑崙健康資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對新京報記者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的集中暴發是近兩週才發生的,而2月上半月,幾乎沒有產生太大拖累。結合此前官方公佈的2月份PMI(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來看,與外貿相關性較強的幾個分項均出現了明顯下滑,新出口訂單、進口及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等指標均較1月份有所回落,可以發現,當前世界呈現“供需雙弱的緊平衡”,不可否認,貿易數據的收縮主要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這並非唯一的原因,除此以外,更有以歐洲為代表的經濟疲軟導致當地內外需同時減弱的因素。


潘向東也表示,受海外疫情影響,後續出口仍有下行壓力,國內一季度經濟受損,海外疫情拖累全球經濟、全球供應鏈受到挑戰以及原油等商品價格下跌,都導致我國後續出口增速仍然有回落壓力。


不過,在多重措施下,我國外貿企業的復工情況仍較好。官方數據稱,從商務部掌握的一萬家重點外資企業的復工復產情況看,截至3月12日,除湖北外,全國六成的製造業重點外資企業復產率達到了70%以上,其中,近一成的企業已完全復產,一成的企業復產率在90%-100%之間,約四成的企業復產率在70%~90%之間,復產率不到30%的僅佔3%。


2月份失業率攀升 下半年就業情況有望好轉


除此之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失業率也在不斷攀升。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此前的1月份,失業率僅5.3%。


毛盛勇在今日的發佈會上坦言,疫情的衝擊給企業帶來一些影響,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大,再加上今年畢業的大學生總量會達到874萬,也是一個歷史新高,給就業市場帶來壓力。


毛盛勇介紹稱,“儘管2月份失業率整體有所上升,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重點群體的就業情況總體還是比較平穩的,比如25-59歲的主要年齡人口就業失業率是5.6%,比全部低0.6個百分點。”


但毛盛勇也認為,一方面,現在疫情防控形勢比較好,企業復工復產的勢頭還不錯,二季度或者是下半年總體經濟可能會加快復甦進程。另一方面,更大力度的宏觀對沖政策會陸續出臺,就業優先的政策也會加大力度和逐步落地。所以,下半年就業情況有望好轉,調查失業率也會有所下降。


適當提高赤字率仍有空間 官方回應 “一季度GDP”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毛盛勇還回應了現場記者提出的“一季度GDP數據”相關問題。


他表示,在整個一季度中,3月份經濟總量的比重大概佔約40%,1、2月份大概佔60%,而3月份(情況)會明顯比前2個月要好,因此,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要等到下個月大概這個時候才能知道和發佈。


毛盛勇認為,從下一階段來看,如果疫情防控做得還比較好,全年的經濟增長還是有比較好的基礎,特別是更大力度的對沖政策出臺以後,政策效應下半年還會不斷顯現。“所以,我對全年經濟平穩健康運行還是有信心的。”


據悉,為了更好地對沖疫情影響以及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政府部門下一步仍會加大宏觀政策的調節力度。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就業優先的政策,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等。


“綜合來看,中國政府債務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債務形成的資產中有一些資產還有比較好的營利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覺得適當提高赤字率是有空間的。”毛盛勇稱。


同時,要擴大消費需求及投資需求。“比如投資,空間還是很多的,包括短板領域比較多,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方向的領域也比較多,還包括公共服務的一些欠賬等,這些方面都是我們未來要發力的地方。”毛盛勇稱。


外需方面,要鞏固外資外貿,穩住外資外貿的基本盤,還要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動力和潛力,毛盛勇坦言:“下一步改革開放的步子還要往前邁,力度還要再加大。”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編輯 陳莉 校對 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