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多懂一些科學知識對文學創作有什麼樣的好處?

賴床的國寶



高靜環


多懂一些科學知識對文學創作有什麼樣的好處?

科學知識對文學創作的好處其實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文學創作並不僅僅是指停留在文學層面上的盲目創作,好的文學作品更是離不開科學知識支撐的。

我前面回答過一個文章題材選擇的問題,裡面我將文學創作題材分為了生活類、情感類、歷史類、戰爭類、科學與幻想類、武俠志怪類、懸疑恐怖類、文化藝術類、人文社科類、其他類型等十大類型。
  • 首先,在這些類型的文學作品裡,科學幻想類和人文社科類作品必須要有過硬的科學知識基礎做鋪墊,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例如科學幻想類的《三體》,人文社科類的《時間簡史》這些作品沒有大量的科學知識的積累是創作不出來的。
  • 其次,歷史類和戰爭類作品沒有一定的歷史學的知識是寫不好的。例如歷史類的《三國演義》,戰爭類的《戰爭與和平》沒有歷史知識做背景,那寫出來的可能就是關公戰秦瓊、列寧保衛薩拉熱窩之類的荒誕作品了。
  • 第三,武俠志怪類、懸疑恐怖類、文化藝術類作品看似對科學知識需求不高,但是有科學知識穿插的作品和沒有多少科學知識的作品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武俠志怪的《山海經》、懸疑類的《福爾摩斯探案集》、文化藝術類的《大唐西域記》等作品裡面牽扯的地理、人文類知識更是貫穿始終的。
  • 最後,生活類、情感類以及其他類型的作品創作好像用不著科學知識了吧?其實不然,看看我歸結的生活類的《老人與海》,情感類的《西廂記》,其他類型的《鬼谷子》,這些作品裡心理學的知識對作品本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包羅萬象的《山海經》

運用好科學知識,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 科學知識能對文學創作有著錦上添花,甚至是點石成金的作用,沒有涵蓋科學知識的作品,會讓讀者覺得作品索然無味,提不起閱讀的興趣。

    下面這首詩,我估計大多數人年輕人都學過吧。

    題西林壁作者:蘇軾 (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要覺得蘇軾只是在文學性上創作的很好。這首詩更深的寓意在於警示讀者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事物本質也是不同的,這裡麵包含了深刻的哲學知識。

    • 如果,僅憑一首詩說明不了科學知識對文學創作的好處,那《紅樓夢》可以打消你的這種念頭。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皇冠上的明珠,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吧。書裡面不光寫了豐富多彩的人物,還有很多對風俗人情、文化禮儀、四時交替、花鳥植卉、古玩器具、異域風情等方面都有所涉獵,簡直就是一本清代社會的小百科全書。你難道覺得它涉及面太廣,內容太雜而不好看嗎?恰恰相反,這些豐富駁雜的科學知識更是極大的提高了讀者的興趣,讓人手不釋卷。

    此外還有《西遊記》、《三體》、《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系列》等這些暢銷世界的作品無一不是有著豐富的科學底蘊做支撐的,剔除裡面的科學知識,那就好似沒有了靈魂一樣索然無味、無人問津。

文學寶庫《紅樓夢》

    • 所以在我看來,科學知識對於文學創作來說,就好比是調味料對之於食材,再好的食材沒有好的調味料,是烹不出鮮美的菜餚的。好的文學創作是離不開科學知識的搭配的。

    當然,再好的作品也可能會有點瑕疵,但總體上是瑕不掩瑜的。如果想創作出好的作品,那我們更應該要多學習科學知識,並充分運用到恰當的位置,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不至於空洞乏味,乏善可陳。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指正!


    往事如雲煙


    相對來說,好處自然是有很多的,簡單來說,至少不會犯常識性的錯誤。具體的講就是:

    一、文學與科學的共生性

    在古代,科學同哲學、文學、宗教等混雜在一起,沒有獲得獨立的學科地位,世界是以整一的方式呈現的,“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西方直到15世紀後期對自然的研究才有用實驗來檢驗思辨的想法,伽利略首先把實驗知識與數學結合起來,因而被看成是現代科學之父。

    文學與科學並非水火不相容,它們共存於社會這個總體的相互聯繫之中。各個學科門類不是孤立的和割裂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

    二、文學與科學的互通性

    儘管文學與科學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差異,但從根本上說,文學和科學都屬於創造性活動,都需要創新精神。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文學和科學都注意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在文學創作初期,作家們也有一個對材料的收集和提煉的過程。文學和科學兩者都離不開假設和想象,實驗科學雖然強調實證,但提出問題是需要假設的,運用演繹方法產生的科學定律更是與假設分不開,有些理論甚至難以在實驗室裡求證。

    三、文人與科學家

    兼具科學頭腦的文人在中外文化史上不乏其人。亞里士多德就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德國大文豪歌德對植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曾寫了《植物的蛻變》一書;法布爾的《昆蟲記》則以其在文學和科學上的非凡成就受到舉世推崇。

    科技也可以藉助文學藝術的翅膀,科學家從文學中也可以獲得很多滋養。愛因斯坦曾坦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給予他的東西比任何思想家都多。


    AI小離


    《文學、生活與科學……》

    一個優秀的文學創作者,Ta不一定是科學家,但是Ta必定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Ta對生活必定有深刻的思考和超出常人的認知!

    一個優秀的文學創作者,Ta必定有全面的、系統的、豐富的生活常識。啟碼在某一領域瞭解透徹,相當內行的“知情者”。他們往往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並對這些經歷反覆思考,認識獨到……。否則,不懂生活,閉門造車,盡寫外行話,到處放空炮……,那必定是謊唐可笑!

    科學知識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生活知識,社會知識,自然知識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至於文學創作它不僅僅要懂得科學知識,甚至還要懂得“迷信”活動。 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地問:為什麼要懂得“迷信”活動? 我只能說你不懂生活!

    “迷信”活動是偽科學的,但它在生活中根深蒂固,你想揭露它,就必需懂得這些“迷信”活動的來龍去脈,從而才能更好的反映生活,崇尚科學!

    總而言之,文學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文學創作者一定要深入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切文學作品的沃土!離開生活的文學作品,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是空中樓閣!它遲早會失去生存基礎!

    如今,那些玄幻的、詭異的、異想天開的網絡文學,它已經失去真實的生活基礎,儘管紅極一時,但它註定是短命的!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是生活的本質。 那些好的科幻的、神話的文學作品,它一定也離不開生活……。

    文學創作的基礎是生活!而不是一定要“科學”。文學創作者他必竟不是科學家,但他一定要尊重生活!

    以上只是個人之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批評!老張恭候。


    老張9844


    文學創作源於生活,源於歷史。因為文學創造有主觀構思,合理推測。那麼怎麼才能夠做到合情合理,通情達理的構思與推測呢?那就是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只有建立在科學基礎上,那麼你的作品才會有人相信。

    你的作品才會有廣泛的閱讀基礎。你的作品才會有欣賞的廣大群眾。 只有這樣你的作品才能和讀者產生共鳴。你的作品不是“吃了荊條子胡編的”。

    有了科學知識,你的想象會更豐富。寫作的觸角會延伸的更遠。比如對宇宙的思考,對黑洞的描寫,時光倒流,量子力學。對於偽歷史的思考,一些歷史實事或故事不合情合理,不通情達理。那就假的虛構的。比如:《水滸傳》李逵砍了人家哥哥的頭,她還要嫁給梁山泊的人。這肯定不合情合理。

    《三體》的想象力簡直逆天,但是合情合理,符合科學的推測想象。故《三體》威震世界。威震宇宙。

    所以多學習科學知識對文學的創作必不可少,科學會極大的促進文學的創造力的展現。





    只要堅持夢想總會實現


    我想從三個方面回答你提出的“大家認為多懂一些科學知識對文學創作有什麼樣的好處?”的問題。

    首先,文學創作需要科學知識的支撐。文學是什麼?文學是人學,是研究人與人、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關係的一門學問。文學的創作需要積累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多方面的學問和知識,如果不懂得這些科學知識,創作出的作品會缺這少那,不完美,不耐讀,甚至還會弄出笑話。



    其次,文學創作離不開科學知識。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是包羅萬象的,可以涉獵多種科學。文學就是我們生活的一個念想。我們的生活需要科學的知識,雖然我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和酸甜苦辣鹹淡,這裡面都有許多的科學知識。有些是科學、哲學、醫學等學科解決不了的問題,文學可以解決。我們把一些科學知識通過文學的轉換,可以解決和張揚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自己的存在感。



    再是,科學知識可以加厚我們文學創作的生命力度。文學,既可以無限地抻長我們的生命過程,加厚我們的生命力度,而且可以增強我們戰勝生命脆弱的信心和力量。文學最大的價值就是,它可以讓我們放縱自己的想象、聯想,去編織那些美好的夢幻般的真實,讓他變成文字中的另一種生命樣態,另一種社會現實,另一種社會風景,滋潤著無數沮喪、暗淡的心靈和生命。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知識,同樣,我們的文學創作也離不開科學知識的。文學創作如果離開了科學知識的支撐,是不會創作出好的作品的。



    魯源


    文學創作的根基在生活,我認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不但是生活的記錄,也是歷史的記錄,更是生活中發明創造的啟迪者,也因為科學已經融匯貫通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一個文學創作者,不但要懂生活常識,而且也要懂科學知識,否則一部作品中描述的生活脫離實際或與生活常識背道而馳,亦或者文章中涉及到的科學常識經不起推敲和研究,與基本的科學理論相左,我想這種作品是沒有市場的,也不會有人去看,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能夠吸引人去看的最大原因是:能夠學到知識,能夠了解歷史和能夠引起讀者感情共鳴。

    中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很多,在我,讓人特別回味不盡的中國兩部作品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現在劉慈欣《流浪地球》,《紅樓夢》這部鴻篇鉅著讓當代出現了很多的紅學研究專家和學者,其魅力可見一斑,與我等普通人而言,這是一部瞭解清代上流社會生活畫卷的書,可以常讀,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每讀仍然有新感受。而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則是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一部作品,被稱為中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他讓世界知道咱們中國也可以有非常優秀的科幻作品,以至於其改編的電影上映時,吸引了大量的理工男觀影討論裡面涉及到的科學知識的場面。這裡面本身就是作者劉慈欣本身對科學知識的深度研究和積累才創作出的優秀作品。

    一個優秀的作家不僅需要文筆精彩,邏輯思維優秀,更是一個多才的雜家。


    布衣多傑


    多懂一些科學知識,對於文學創作是有非常大的好非常大的好處的。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劉慈欣的《三體》了。在三體中有很多的專業知識涉及天文、地理以及物理學,這些就是因為劉慈欣懂這些專業知識,才能寫出這樣又專業又有豐富的趣味性的文學作品,如果他不懂,只是寫文學,可能就少了一些精彩的故事。





    噠噠美爾ai讀書



    一江1955


    文學創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如果你對某個行業的事不瞭解,內容都是外行話,不成笑話了。再選擇題材後,要對所寫內容,做大量的研究,深入生活了解專業知識。文學作品也不是隨便寫的,閉門造車的作品是不被人認可的,但是有些神話類的題材,是可以海闊天空的想象,一般人寫作都是自己生活的場景,或者自己熟悉的事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