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负空间”是什么意思?

没有空间吗?

空间和父子情是怎么被连接的?

当朋友第101次推荐我看《负空间》这部短片时,我脑子里充斥的是上面这些问题,直到我在某次等餐的空闲看完它,才明白:负空间,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空隙,短片里具体指行李箱内多余的空间,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让我惊艳的是,导演用“负空间”来隐喻父子情,讲述了一对通过打包行李维系父子感情的亲情故事,人物造型粗糙但道具精细,画风质朴但情感饱满,尤其是那低沉的男中音旁白,每一句都出现的恰到好处,配合画面,一步步将短片推向高潮,内容涩中带甜,韵味悠长。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短片是由导演Max Porter和Ru Kuwahata共同执导,灵感来自Ron Koertge的同名散文诗,这首诗在Facebook上被大量点击,文字通俗、幽默,结尾引人深思。

把诗歌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两位导演看了这首诗当下就决定的事,但是为了摒弃动画效果文字化、保证动画情感朦胧化、实现动画主题深刻化,他们整整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今天,我们就从风格改编、内容改编、主题改编三个角度,解析《负空间》是如何从一首凝练隽永的小诗改编为观众叫好的奥斯卡提名短片。

一、风格改编:沿袭诗意风格,情感朦胧化

动画作为一种多元化艺术影像,以风格独特区别于影视剧,无论是人物材质、画面色彩还是情感表达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呈现方式。

《负空间》这部动画在做到上面这些的基础上,保留诗歌内核,力求通过人物表情、叙事旁白、背景设置三个方面为短片营造出诗意化风格。

1.用面部的模糊暗示心灵的伤痕

短片是以黏土人偶为材质的定格动画,导演之所以这么选,是考虑到诗歌整体的现实基调是悲凉的,男主在奔赴父亲葬礼的路上开启了对过去的回忆,为了显露他难过的心境,人偶造型追求粗糙感。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我们只能看到主人公的外貌特征、行为动作,而细微的表情难以辨清。同时,人物外在的模糊、粗糙和行李逼真的折痕、纹路形成明显的对比,更能凸显主人公痛失亲人的心灵创伤。

这是黏土人偶动画的特色,一来带给观众新鲜感和亲切感,二来可以从侧面展现诗歌意境的朦胧美。

2.用旁白的克制平衡情感的悲喜

短片没有对话,运用环境音响写实,让诗句旁白贯穿始终,与内容遥相呼应。

在我的印象中,经典的动画短片,都是无声的,旁白的出现会破坏短片气氛,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短片《妹妹》,就因为使用旁白遭影迷疯狂吐槽,豆瓣评分一路下跌。

《负空间》反其道而行,用诗句做旁白,除了体现对原诗歌的尊重,更是出于短片内容的需要。用“空间”阐述父子情,听起来就很抽象,辅以旁白做解,可以将诗歌的情感自然地从画面上表现出来,有画龙点睛之效。

而且,导演在诗歌朗读的安排上有意克制情感,观众从始至终没有听出男主因为父亲的离世而伤心,只是觉得平静中带了点伤感。

短片内容是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穿插进行,现实的情感是“悲”,回忆的情感是“乐”,导演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处理旁白,调节了“乐”与“悲”之间的情感平衡,安静平和的语调,又像是在男主“伤心”与“思念”的情感上蒙了一层纱,营造出短片整体基调上的朦胧感。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3.用背景的淡化营造气氛的朦胧

除了角色造型模糊化,《负空间》在场景设计上也遵循了这一原则,短片中大量使用全景镜头,拉开观众和人物的距离,避免观众过渡沉浸在短片或悲切或欢乐的气氛中,全程以旁观者的视角探查深藏在短片内层的情感意蕴,客观而不失温情。

比如,男主回忆儿时的画面时,房间内的陈设以简洁为主,同一全景镜头下,作为背景出现的墙壁,景深十分浅,只看得出是褐色和白色相间而已。但是,作为前景出现的人物和道具,则轮廓清晰,动作逼真。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模糊的背景是在暗示观众,男主对儿时所在的环境只有朦胧的记忆,清晰的前景,又说明他对当时和爸爸互动的细节历历在目。

这种情况在现实的场景里并没有出现。

导演用装饰的模糊和细节的清晰突显这一反差,符合回忆场景的朦胧设定,观众不经意间就体会到父亲在男主心中的分量——过去的一切都很模糊了,但是我记得,你陪我时我们开心的模样。

这样的场景设定,不过多地刻画细节,只突显最重要的几个动作,用淡化的背景传达出了诗意的朦胧。

二、内容改编:设定大胆创新,情节丰富化

得知《负空间》改编自一首诗歌后,我曾第一时间找到原诗品读,过后发现诗歌很有特色没错,但是远远不如短片那么让人欲罢不能,看了又看。

这里面除了画面俱佳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还离不开导演在内容上的大胆扩充,以及动画设定方面的持续创新。

  • 首先,在诗歌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上做季节区隔,用冷暖色调贴合人物内心

原本的诗歌中,并没有提及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但是短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男主打包好行李,穿着大衣,围上围巾,走出家门,而门外,天气阴沉,雪花飘飘。

很显然,导演将诗歌改编为动画后,把故事设定在冬季了,这和男主即将参加父亲葬礼的悲伤基调相吻合,观众可以很快入戏。

短片中,从屋内的地板、桌椅、墙壁及床铺到屋外的车俩、马路,再到葬礼现场的布置,色彩选用都是大块的蓝灰色和白色,给人一种沉重、凄凉的感觉。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随着汽车的行进,男主开始回忆过去,画面背景从冷色调转为暖色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褐色与白色相间的背景墙,接着是男主小时候穿着短袖短裤的样子,回忆部分是和暖色调一脉相承的夏季,暗示男主那时候和父亲相处愉快。

用冷暖色调将冬季和夏季区隔开,将现实和回忆自如切换,观众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了暂时的停顿,无形中丰富了内容,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 其次,在诗歌中涉及事件的基础上做内容扩充,丰富细节,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古语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吟咏性情也。”作为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优秀诗歌往往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著称。

但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诗歌内容,就需要把抽象场景具体化,简练内容细节化。

比如:“小男孩在衣物的海洋中畅游”这一场景,在原本的诗句中根本没有提及,作者只说了一句:“He puts me into the suitcase ”。读者在朗读诗歌时,联系前后语境,也许能体会到主人公心情的愉悦,但是,要在短片画面中体现这一点很不容易。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负空间》的两位导演脑洞非凡,想到了让“孩童在行李的海洋中遨游”的画面,以此暗示男主年幼时和父亲相处的快乐时光。

运用童话般的转场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愉悦用画面切换出来,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

另外,男孩和父亲亲密互动后,父亲离开,为了表现男孩的不舍,导演又在诗歌之外,设计了一个男孩在窗口目送父亲离去的画面,意味深长。

还有最后一幕,男主参加完葬礼,说了一句:“The funeral was terrible.”单纯看诗句,我们想象不到葬礼糟糕的程度,导演体察到观众的心思,匠心独运,在画面中呈现出吊唁宾客默哀、走动、哭泣以及吃东西的几个细节,观众立刻感同身受。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诗歌讲究意境,动画展现细节,从诗歌到动画短片,这些细节不但丰富了内容,还让一个个动画场景自然衔接,连贯流畅, 观众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感悟人物情感流动,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主题改编:细节引发热议,主题层次化

在原本的诗歌内容中,我们根据点题句:

“Some guys bond with their dads shooting hoops or talking about Chevrolets. We did it over luggage. ”

只能读出“儿子和父亲依靠打包行李维系情感”这一个主题,但是在导演改编后的动画短片里,对主题的理解引发热烈讨论,主题解读呈现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层次化。

1.表层:父亲长期“缺位”,父子关系冷漠疏离

“短片里的孩子好可怜,父亲一年四季不在家,这不是丧偶式育儿吗?”

“原诗表达的是爱意,短片里更多是疏离和苦涩。”

“很喜欢《负空间》,但绝不是被“父子情”感动。恰恰相反,我从中看到的,是冷漠与疏离。”

这是我在办公室推荐短片后,同事给我的回复。

对于这种理解,起初我是鄙夷的,认为这种观影认识太肤浅,后来想通了,好的短片大都风格独特、内涵丰富,"1000个观众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实属正常。

而且,每个人对亲情的认识,或多或少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我同事,他爸爸是我们当地有名的私企老总,他说自己从小到大,很少见到爸爸,现在成年了,两人也没什么好说的,长期不交流的隔阂,让他们相处起来像陌生人。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短片中人物面貌的模糊处理,是暗示人们把重心放在人物动作和诗句旁白上,这是粘土人偶动画的一大特色,但是,难免有观众受影视剧影响,倾向于通过人物表情观照内心,看见人物从头到尾面无表情,就在第一时间给这对父子关系打上了“疏离”的标签。

结尾处,男主对着父亲的棺材说:“看看那浪费的空间”。得出“父子关系不好”理解的观众,认为这是一种讽刺,父亲死了,儿子应该难过才是,但是他只记得父亲整理行李时填满空间的做法,挖苦父亲这一刻做不到为出差填满行李空间了,这是儿子内心对父亲“缺位”的埋怨,也是对父亲疏于陪伴儿子的控诉,同时揭示出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成年后情感走偏,内心空虚。

2.中层:父亲和儿子亲密互动,父子关系和谐

“有些父子通过打篮球或聊汽车增进感情,而我们,通过收拾行李。”

《负空间》原诗中这一句是“诗眼”,旨在告诉读者这一对父子关系的特别,他们的父子情藏在衣物的褶皱里、行李箱的角落里、回忆的深海里。

短片承接了这一主旨,在动画场景上前有铺垫,后有推进,结尾还做了升华。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铺垫的场景,就是父亲在打包行李时把孩子放进行李箱,孩子在衣物的海洋里欢快游玩,这是父亲对孩子爱的宠溺,也流露出他对儿子的不舍,希望把他装进行李箱常常带在身边。

推进的场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开始帮助父亲收拾行李,这是儿子在关心忙碌出差的父亲,父亲在出差地打开行李箱的一刹那,也想到了儿子的贴心,第一时间给他发短信:“完美”,这是赞扬、是鼓励,也是感谢。他们虽然身处异地,空间上的距离很遥远,但两颗心是贴近的。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而结尾的那一句:“看看那浪费的空间”,猝不及防地直击人心,这哪里是“浪费”的空间?分明是父子之间天人永隔的情感空白,除了无尽的不舍和思念,又有什么能填充得了这些空间呢?短短几个字,把短片推向高潮,观众在泪目中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极致的思念。

“父母是潮水,当他们在这世上退去后,我们的孤独像岩石一样露出来。” 导演只用三个场景,就把父亲对儿子的陪伴,儿子对父亲的惦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3.深层:父亲教会儿子技能,儿子关爱父亲,父子关系共赢

豆瓣网友说:“或许你的父亲没有教过你整理、折叠衣服,但一定教过你别的事情。”

如果说,“父亲缺位”是最直观的理解,“父子之间用行李箱维系感情”是更进一步的理解,那么上面这句话就是对《负空间》短片最深层次的理解。

父亲对孩子的陪伴次数屈指可数,在短片中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疏于陪伴,不等于没有陪伴。如果这种陪伴让孩子记忆犹新,还能让他有所成长,它就是最有价值的陪伴,是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男主在开篇就说:“我爸教会我收拾行李”,接着用一分多钟的时间,展示了一幕教科书级别的打包行李操作指南,观众直呼get到了新技能,这从侧面告诉我们,父亲对儿子不但有陪伴,还有言传身教。

学会这一技能的儿子,很快就用它来帮助父亲,理论转化为实践,男主还未成年时,他就懂得了回馈父爱,没有得到爱,又何来回馈?这是导演再一次暗示我们男主对父亲的感情。

等到男主成年后,也开启了打包行李模式,这是父亲教给他的生活技能,打包行李的过程是在学会合理利用空间,也可以无形中节省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同时,父亲对儿子的技能还有检验和反馈,他发出“完美”两个字的短信对男主有特别的意义,那是父亲对儿子能力的肯定,奠定了他今后在社会中打拼的“自信”基石。

结尾那一句旁白:“看看那浪费的空间”,从父亲对孩子的教导这个层次可以理解为,这是男主在父亲逝去后从心底对他发出的呼唤:“你一直在教我怎么利用空间,现在你躺在这里,这么多浪费的空间,你教教我怎么做?”

这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精神上的依赖,他不管长到多大,在父亲那里永远都是孩子,父亲一直以生活导师和精神导师的身份教育他,现在父亲离去了,他茫然无措,一句看似荒谬的旁白里,有儿子对父亲的不舍,也有父亲对儿子生活和精神上的传承。

《负空间》:从诗歌到动画,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何以改编成功?

结语:

《负空间》原诗用大约150个字,把父子之间微妙的情感融入到抽象的“负空间”概念中,简短精致,回味悠长。

改编后的短片也仅仅5分多钟,但是,导演沿袭了诗意化风格,扩展了诗歌内容,还在主题上体现出有层次感的丰富意蕴,这种文学视觉化的创意,时空转换流畅不突兀,旁白诉说深情不煽情,想象瑰丽不浮夸,情感沉重又轻盈,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观赏体验。

无论是诗歌、还是动画,《负空间》里没有一个爱字,儿子和父亲之间甚至没有一个拥抱,但是观众在诗意旁白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是一首关于亲情的赞歌,在简洁流畅的画面中体会到,这是一段儿子对父亲爱的回忆,是一部颂扬特别亲子关系的哲理短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