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房似錦與家庭決裂,這個家庭有毒的不只是潘貴雨

由孫儷、羅晉主演的《安家》最近在熱播當中,這部劇中,牽動我們的有一個重要關係,那就是房似錦跟她原生家庭的關係。

《安家》:房似錦與家庭決裂,這個家庭有毒的不只是潘貴雨

從剛出生就差點被丟進井中,房似錦的童年成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她的整個人生幾乎就是與母親在決鬥。更為痛心的是,為了能拿彩禮,母親竟然把房似錦考上重點大學的通知書給撕毀了,從此這張文憑也成為了她一輩子的痛。後來她逃離家,外出打工,學習,遭遇了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終於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職場人。

然而,母親對她的態度依舊未曾改變,為了錢,母親在她面前撒潑。為了錢,母親把房似錦借來給爺爺看病的錢也獨吞了,從而導致爺爺病情耽誤,房似錦連最愛的爺爺最後一面都未見到。這也成為了她同家庭決裂,從而開始新的生活的一個轉折點。

在這個原生家庭中,我們看到了母親潘桂雨兇狠、貪婪、自私的一面,看到了她在面對女兒時,內心沒有半點憐憫,反倒心安理得的一面。然而,這個家庭,毒害房似錦的不僅僅是母親,還有看上去不怎麼作為的父親,甚至還有小時候護著他的弟弟。

《安家》:房似錦與家庭決裂,這個家庭有毒的不只是潘貴雨

貪婪、兇狠、自私、強硬的母親,成為了房似錦的噩夢

在《安家》中,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是一個特別難對付的角色。從小她就不看好房似錦,總是以各種方式來打壓她,如果不是有爺爺護著,也許似錦的童年會更慘。

母親潘桂雨表現出的自私與貪婪,傷害著房似錦那顆本已脆弱的心。為了幫兒子要到買房錢,母親就如一個債主一樣,一步步緊逼著房似錦。她一開口就是一百萬,從未考慮過女兒的處境,更別說一句噓寒問暖的話。潘貴雨自稱是母親,自稱養了房似錦,可這哪裡是一個母親該做的,她把女兒的心揉碎了。

房似錦的母親可以說是有毒父母的典型。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傷害型父母,他們被認為是有毒的,他們通過負面行為來控制和影響孩子,他們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就如化學毒素一樣蔓延到孩子的整個身心。這不僅給孩子幼時的生活帶來傷痛,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模式,也將影響到孩子的成年生活。

很明顯,母親潘貴雨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了成年後的房似錦了。在與同事徐姑姑的相處中,兩個人都暗生情愫,但房似錦卻不敢表現出來,她知道她的背後有一個無底洞。她說,誰碰上她誰就倒黴。

《安家》:房似錦與家庭決裂,這個家庭有毒的不只是潘貴雨

一個無所作為的爹,對房似錦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房似錦的父親在整部劇中,角色沒有母親那麼鮮明,不過正是這種看上去的不夠鮮明,也才襯托出了父親的軟弱與不作為。父親在這個家可以說是可有可無,房似錦小時差點被扔進水井,是爺爺出來阻攔。房似錦在家中遭受母親的打壓與控制,父親卻從未站出來替她說過話。有時,甚至幫著母親一起來打壓房似錦。

就連爺爺生病,房似錦打回來的錢被母親扣下,不把爺爺送去醫院,父親也從不為自己的親生父親辯駁一句。這樣的父親,在家裡沒有承擔起作為一家之主該有的責任,可以說這在無形之中也傷害到了房似錦,父親的沉默與從不出來做主,讓這個家看不到任何讓人留戀的地方。

現實生活中,有毒的原生家庭,最害怕的就是這類家庭,有一個強硬的母親加上一個毫無作為的爹,這即可悲,也讓人寒心。

《安家》:房似錦與家庭決裂,這個家庭有毒的不只是潘貴雨

軟弱的弟弟,內心雖有歉疚,但始終不能獨立,這成為了房似錦的另一個心理負擔

從小沒有父母疼的房似錦,在家裡唯一對她有著同情心的是她弟弟。小時挨母親打,是弟弟去叫爺爺來勸解。對於弟弟,房似錦是有過感激的。

然而,成年後的弟弟,卻成為了房似錦內心的又一處傷痛。弟弟膽小弱懦,賺不到錢,買個房是要房似錦付的首付,可還貸還是得讓姐姐來還,因為弟弟沒這個能力。

弟弟的懦弱、無主見,其實跟他父母從小對他的溺愛有關。弟弟本質雖不壞,但在利益面前,他還是選擇了利益,他即使會勸說母親,但總歸是缺乏主見,無法真正像個男人,更很難霸道地站出來為了姐姐與母親爭執一回。

《安家》:房似錦與家庭決裂,這個家庭有毒的不只是潘貴雨

在最新的劇情中,房似錦出現在爺爺的葬禮上,因為對母親的憤怒,她選擇徹底與家裡決裂。弟弟看到姐姐離開,他追上去說了一句,姐,我沒本事,我知道你最疼我,你不會扔下我不管的。從小到大,這個由她帶大的弟弟,如今也充當了傷害他的人。弟弟從小受父母寵愛,在母親的影響下,也逐漸變成了一個依賴他人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家庭是一個體系,容納著彼此緊密相連的人。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其他人。

如果說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是直接控制女兒的人,那她的父親和弟弟就是間接控制她的人。

《安家》:房似錦與家庭決裂,這個家庭有毒的不只是潘貴雨


總結: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和觀念,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和觀念。當我們與原生家庭相處不融洽時,或者當你有著一個有毒的家庭時,刻意容忍或壓抑自己的內心,也許並不是拯救自我最好的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我們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在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面對自己的遭遇,我們首先需要發洩憤怒,需要哀悼我們從未得到過渴望許久的父愛和母愛這一事實,不應該去弱化和抹殺曾遭受的傷害。很多時候,原諒和忘記,意味著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如今再來看房似錦與家庭決裂,我們更能夠理解她的憤怒和絕望了。也許在將來,她能夠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她的父母,但不管怎樣,如今她解救自我最好的辦法,就是承認自己所受過的傷害,不用去刻意為父母找藉口,更不必為了他們再隱藏起自己的情緒。甚至她也可以選擇不原諒,因為只有從這種家庭氛圍中解脫出來,告訴自己,錯的不在你,而在父母,把責任歸結到父母時,她才有可能真正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解脫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