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自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辦以來,經過了100多年的風雨洗禮,奧運會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項目最多的體育盛事。作為世界規模最高的體育賽事,能夠站在奧運會領獎臺上,對於很多運動員來說是無上的榮耀。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意大利擊劍選手維扎利,獲得奧運會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

然而貴為世界第一運動足球卻在奧運會逐漸淪為雞肋賽事。眾多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一生都很難站在奧運會賽場上,其原因就是因為俱樂部不願意放人。法甲豪門巴黎聖日耳曼已經致函法國和巴西奧組委,表示不會允許隊內的姆巴佩和內馬爾參加奧運會。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埃及國奧主帥也面臨著用人問題,因為他們希望埃及最大牌球星薩拉赫跟隨埃及參加奧運會,但是利物浦主帥克洛普卻表示在瞭解埃及備戰計劃之前,不會輕易放薩拉赫去參加奧運會。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那麼,俱樂部為什麼不願意放自己的球員去奧運會呢?奧運會是怎樣淪為淪為雞肋賽事的呢?

一.奧運會早期理念為職業球員關上大門

奧運會賽事的歷史遠遠早於各大杯賽的賽事。哪怕最悠久的杯賽美洲盃也比奧運會晚了20年才舉辦。但是,奧運會足球卻從一開始的理念就已經對很多職業球員關上了大門。

這就跟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有關。顧拜旦年輕的時候就特別熱衷於體育項目。1875年至1881年,在今天希臘境內的奧運會遺址的發現引起了這位法國人的興趣。隨後經過10多年的努力,1894年年,國際奧組委成立。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辦。

在顧拜旦的理念中,奧運會不應該成為社會階級的象徵,體育的真諦應該是參與而非競爭。因此,在早期,奧運會對於足球運動並不待見。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1924年,烏拉圭在巴黎奧運會上強勢奪魁之後,1925年,國際奧委會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今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會議中,明確了不允許職業球員規定。這與顧拜旦的觀念不謀而合。但是此舉並沒有阻擋烏拉圭人衛冕的步伐。雖然當時參賽的是業餘球員,但烏拉圭能夠奪魁,跟他們瘋狂的足球氛圍密切相關。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烏拉圭國家隊隊徽的四顆星,其中,兩顆正是來自奧運會冠軍

二戰後到20世紀80年代,奧運會對於職業球員的大門依然沒有敞開。但這位蘇聯等東歐國家提供了機會。因為在蘇聯等國家實行舉國體制。運動員沒有職業身份,他們有的就是在軍區服務的。匈牙利球星普斯卡什有“飛翔的少校”的名號就跟當時的國家體制有關。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雖然他們不是職業球員,但是,他們的實力卻不輸於西方陣營的優秀球員。蘇聯的雅辛、匈牙利的普斯卡什、捷克斯洛伐克的馬索普斯特、蘇聯的雅辛都出自那個時候。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二.國際足聯後來居上

奧運會足球含金量下降,除了奧運會本身的因素之外。國際足聯的崛起功不可沒。

從19世紀末開始,足球運動從歐洲走向了世界,在世界各地發芽成長。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足球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1863年10月26日,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足球協會。

此後,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成立屬於自己的足球協會。1904年,在法國、荷蘭等國足協倡議下,國際足聯成立。國際足聯自成立伊始,就希望更多的職業球員參與其中。在阿姆斯特丹奧運會兩年後,也就是1930年,第一屆世界盃在南美國家烏拉圭舉行,並大獲成功。此後,為了同奧運會錯峰,國際足聯世界盃也改成了4年一屆。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在奧運會對職業球員關上大門的情況下,國際足聯旗下的世界盃逐漸成為了各國角鬥的舞臺。尤其是二戰後最初的一段時間內,世界盃榮耀就是很多國家或者地區追逐的最高榮耀。職業球員,尤其是頂級球員的參賽,不僅僅讓世界盃賽事充滿了觀賞性,也大大提高了世界盃的水平。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對於一些大洲的足協來說,四年一屆的世界盃依然漫長。最初,只有南美大陸舉辦的美洲盃成為了眾多國家相互爭奪的舞臺。為了提高自己所在大洲的國家和地區的足球水平,1956年,亞足聯在當時的英屬香港地區舉辦了第一屆亞洲盃。繼美洲盃之後,亞洲大陸開啟了舉辦自己獨立的洲際賽事的日程。

四年後的1960年,在足球水平更高的歐洲大陸地區舉辦了第一屆歐洲盃賽事。隨後,非洲杯、中北美金盃賽等洲際賽事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這更加擠壓了奧運會足球的空間。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1960年,第一屆歐洲盃冠軍蘇聯隊

三.兩者爭鋒國際足聯勝

隨著東歐國家對奧運會金牌的壟斷,國際奧委會也發現如果在對職業球員限制,那麼奧運會不僅冠軍還會被壟斷,就連觀賞性也會下降。國際奧委會決定對職業球員打開大門。

但是,這一舉動等於動了國際足聯的奶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足聯和國際奧委會開始了長達了近十餘年的相互鬥爭。但是,在高水平球員來看,世界盃和自己所在大洲的洲際盃冠軍的分量已經遠遠高於奧運會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聯達成妥協。國奧隊的參賽年齡被嚴格限制在23歲以下,3名超齡球員的規定也是後來加上的。1999年之後,奧運會賽事不再計入國際足聯A級賽事中。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23歲以下政策,讓奧運會在同世界盃和洲際盃賽的對抗中逐漸失去了成色。因為國際大賽和洲際大賽的對象是各個年齡段,而奧運會有嚴格的年齡限制。年齡限制等於對眾多23歲以上的優秀球員關上了大門。奧運會在同世界盃、洲際盃賽中失色,球員成色是一個重要因素。

經過多年的鬥爭,世界盃、歐洲盃、美洲盃等賽事的含金量早就超過了奧運會賽事。此外,奧運會往往在7月至8月舉辦,這跟眾多歐洲俱樂部的賽前備戰時間往往是衝突的。出於備戰聯賽,打好開頭的需要,歐洲俱樂部不願意在非國際足聯A級賽事的情況下放人就不難理解了。

眾所周知,足球是一種搞對抗型的運動,在比賽中受傷也是常見的情況。球員在奧運會比賽中受傷,俱樂部蒙受的損失將由誰來承擔,這也是俱樂部考量的一個重要問題。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1/4決賽,阿根廷2-1荷蘭,烏斯塔裡受傷讓赫塔費長期面臨門將用人荒

球員本人來說,俱樂部的表現往往是他們能否入選國家隊的重要指標。因為奧運會和俱樂部鬧掰最壞的結果是坐穿冷板凳甚至無緣國家隊。這樣的代價往往是球員承擔不起的。所以,球員很少因為參加奧運會和俱樂部鬧不愉快。

大牌球星的缺席也許會讓奧運會的水平和觀賞程度大打折扣。但是對於年輕國腳尤其是年輕的邊緣國腳來說,奧運會就是他們證明自己的舞臺。或許,多年以後,當他們回憶起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一塊奧運會金牌也是他們可炫耀的榮譽之一。

奧運會足球怎麼了?為什麼俱樂部有權不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