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 原生家庭之罪 』這樣的詞:別讓『 解釋 』成為『 藉口 』


慎用『 原生家庭之罪 』這樣的詞:別讓『 解釋 』成為『 藉口 』

隨意性太強

一位女士總是在親密關係中無條件的避免爭吵,不願面對問題,導致雙方關係鬧得很僵。深入到童年經歷,她發現這原來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總是在爭吵,矛盾不斷,而每當自己和弟弟發生爭執的時候,父母就會告誡她要聽話,由此她產生了一種認知:『 我是個很頑皮的人,我應該為父母的爭執負責 』,於是,在和伴侶相處的過程中,她便會迴避所有問題。

好,現在,還是這位女士,同樣的兒時經歷,不過現在她的問題變成了不願意投入到親密關係中,那我們其實可以解釋到:因為小時候父母爭吵不斷,由此她產生了『 愛人之間總是互相傷害 』的認知,從而對親密關係產生畏懼情緒。

那若是這位女士是一位

總是和伴侶爭吵不斷的人呢?哦,那就更簡單了嘛,因為她長期生活在父母以爭吵的方式進行溝通的環境中長達,她發現父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進行交流的時候,總是怒火沖天,於是她的潛意識中,便形成了『 爭吵才是表達自己,進行溝通更強烈有效的方式 』這樣一個觀念,有意無意之間,她總是要挑起爭端。

以上三種解釋,其實都是基於同一個事實,那就是父母爭吵不斷,不同的是,每一個解釋對選取的事實的範圍,解讀的角度都有所側重,而到底選取怎樣的方式進行解讀,完全都是根據這位女士到底是怎樣的性格。

在這裡可以我們其實可以發現,任何形式的精神分析,都是把現在的行為解釋為對童年的一種補償:要麼是『 被動 』的補償,因為這些經歷形成了一種奇特的行為模式,變得怯懦了;要麼是『 主動 』的補償,受到刺激,變得富有攻擊性,變成了就是你最討厭的那種人。

在這個框架下,沒有任何行為是不能夠解釋的,要在我們散碎的,受到我們的觀點扭曲變形的人生記憶中選取一個符合某種解釋的片段,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


沒有信息增量的『 解釋 』

這些所謂的『 解釋 』的本質,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感受本身:因為受挫而絕望,因為做錯事無法補救,反省自己的時候,因為在某個地方瞭解到從童年經歷中尋找原因,於是也要從這個角度分析一下,繼續發洩自己自怨自艾的情緒。

這些『 解釋 』,往往會訴諸情緒化的記憶,情懷和苦難,成功的企業家往往會談到自己童年所受到鼓舞或傷害,從而給自己帶來了各種正面負面的激勵;談自己在創業當中是怎樣鼓舞士氣,怎樣的心酸,然後又怎樣堅持過去了。但是卻對自己的家庭人脈提供的支持閉口不談;對時代變化帶來的機遇,從來不提。

當我們分析自己的經歷的時候,不也是總陷入這樣的怪圈中嗎?在記憶中尋找到一個極富情緒化的片段,把自己感動得傷害得死去活來,卻對當下的事件本身願意不管不顧。

你給自己找了一個『 解釋 』,但是它們本身並不能提供任何的解決方案(難不成你要穿越時空回去告訴你爸媽不能這樣做?),它們唯一的作用,就是不斷強化你的情緒而已。

這種情況越發嚴重的時候,解釋就成為了藉口,每當你受挫的時候,你想到的不是問題,而是你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明明是因為自己的膽怯,卻變成了是因為父母,使一個明明能夠有不少辦法來挽救的問題,一下變得無解起來。

不過,你尋找解釋這個行為,卻標誌著一個重要的信號,那就是你重視這個問題,你想要改變。

而現在我們需要改變的觀念,就是從『 解決這個解釋 』,到『 解決這個問題 』,不是要治癒自己的童年,而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本身,老是和伴侶發生爭吵,就不要總是想著當年父母怎樣怎樣了,從爭吵中發現兩個人真正的衝突所在,能夠讓步就讓步,事後多交流,形成某種協議,多次解決無效,只能說明兩個人很難達成妥協,儘早分手,及時止損便是,哪來那麼多童年舊事兒?

問題本身,才是我們應當為之苦惱,為之不斷尋找解決方案的,不是嗎?


哪裡來的所謂『 健康 』的童年

有句話說『 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有的人卻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沒錯,有的孩子有懂得教育的父母,而有的父母,卻從來沒把孩子當做孩子養過,冷漠,貪婪,留下的是無盡的心酸和心寒。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父母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他們給我們愛,也曾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給我們留下了陰影,

我們都有需要治癒的一部分童年記憶。所以,如果你總是對童年,對父母耿耿於懷,小概率上,是有的人有的事確實不值得原諒;大概率上,可能是因為你對『 童年 』有一個過於理想化的認知,總認為應該有一種完美的,沒有任何傷害的童年。

抱著一個烏托邦式的信念,看到的自然是破損的所謂『 現實 』,而當你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的解決方案本身便成了更大的問題,因為你的起點,根本就不存在。


是童年需要治癒,還是你的理想化信念需要治癒?清除掉腦袋中的這些信念,你才會真正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