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要說2020年奧斯卡入圍討論最多的電影,除了《寄生蟲》就當屬這部《1917》了,無數影評人都預測《1917》會拿奧斯卡最佳影片,其中就包括微博粉絲擁有700多萬的次等水貨,他說:"沒什麼猜測難度,2020奧斯卡最佳影片回是《1917》。"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儘管預測並未準確,但這部從頭到尾只用了一個鏡頭的電影依舊收穫了無數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5分,大家紛紛分析起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是否真的只用了一個長鏡頭。

在這裡我們並不打算深入探討這個話題,即便有偽長鏡頭的可能性,但這位世界級導演薩姆·門德斯對於電影的調度把控的高水準是毋庸置疑的。下文將把重點放在討論這部戰爭電影所帶來的觀影體驗而非技術性的分析上。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精彩的戰爭片

戰爭片我們並不陌生,無論是浴血搏殺、場面刺激的《血戰鋼鋸嶺》,還是史詩般恢弘的《敦刻爾克》,抑或是探討戰爭帶給士兵心理創傷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們都能從中瞥見戰爭所帶來的犧牲與殘酷。

而使用長鏡頭來描繪戰爭場面屢見不鮮,長鏡頭簡單來說,就是未經剪輯過的鏡頭,長鏡頭理論學派巴贊批評了蒙太奇使電影失了真。而長鏡頭因是一直拍攝的狀態,更具有真實的記錄功能,也就營造出一種紀實感,所以長鏡頭十分考驗導演、攝影與演員間相互的配合,因為一旦有出錯就必須重來。當長鏡頭運用到電影中的戰爭場面時,給更人以一種實況記錄的感覺,使戰爭得到真實的再現。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但許多戰爭片因為調度複雜,一般會避免整部影片都用長鏡頭來呈現,可以說很少有長片電影會只使用一個長鏡頭。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時曾在主角與敵人肉搏的時候用一個長鏡頭呈現,這個鏡頭使人紛紛歎為觀止,不經剪輯的長鏡頭更直接地反映了近身肉搏的緊張感,使觀眾也被帶入到電影節奏之中。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而《1917》則近乎炫技似地呈現了一出看似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有人專門探討了電影隱秘剪輯過的地方,有興趣大家可以找來看看),一個原本十分簡單的故事因導演鬼斧神工般的場面調度還原了一戰時期令人震悚的戰場。

導演門德斯早在34歲的時候便憑藉處女作《美國麗人》拿到了奧斯卡金像獎,他十分擅長通過鏡頭展現人物內心的真實狀態,也十分喜歡營造陰森、可怖的驚悚氛圍,像在《007》系列與《毀滅之路》裡,我們都能看到他精彩的節奏把控與氛圍渲染。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這次電影採用這種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在採訪中他表示這是個水到渠成的主義,他最初腦海裡所構想的畫面便是攝影機跟隨戰爭裡兩個傳遞情報者的士兵的步伐,時間的流逝便是現實的流逝,他要的就是這種"live"感。

15年話劇導演的經驗給予了他這種獨特的現場經驗,要知道話劇因為是直面觀眾的,所以每一次演出的失誤都不像電影那樣可以重拍。所以在《1917》裡,門德斯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客觀真實地展現了一出大逃殺般的戰爭故事,片中的主角一路攻克困難,場面不斷轉換但一直處於戰場之中,偶有片刻的鬆弛與寧靜卻也籠罩在時刻可能觸發的危險裡。

觀眾跟隨鏡頭情緒被調動,鏡頭的真實感帶來沉浸式的體驗,觀眾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與片中的戰士達成了情緒匹配,直到任務完成的最後導演才給了我們一個喘息的機會。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大逃殺"式的劇情設置

故事發生的背景在1917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得十分激烈得時候,故事主角是兩個英國士兵,年僅16歲,他們接收到緊急命令,要立刻前往前線給將軍傳達"停止進攻"的直接命令。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時間設置為8個小時,這是典型的好萊塢"時間鎖"的技巧,將時間設定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得故事節奏呈現一種因時間有限而帶來的緊張感,這也正符合戰爭片給人的恐怖氣氛。

可想而知,兩人穿越重重戰火,抵達前線的過程之中,會遇到多少困難,於是寂靜一片的荒野、坍塌的樓房、屍體遍佈的鐵絲網、偶遇的空軍戰鬥、戰火下覆滅的城鎮……這些都如同"遊戲"裡的關卡,戰爭的大背景下死亡有如在身後追趕的魔鬼一般,驚險刺激而又悲愴絕望。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導演將電影中的戰爭場面分割成一個個的困難設定,一個個危險的單元串聯成完整的故事鏈。令人印象深刻的單元當屬其中一位士兵布雷克的死亡,二人剛從坍塌的樓房裡逃生,面對看似寧靜的一片荒野,稍顯放鬆,頭頂之上卻發生了戰鬥。兩人原本看著上空的作戰,有些旁觀地意味,偶爾也作出一點評價,結果墜落的飛機便朝二人襲擊而來,飛機已然報廢起火,而戰鬥飛行員顯然是敵方的人。

此時他們憑著人性地本能想要救下這位敵人,布雷克讓斯科菲爾德去接點水,鏡頭跟隨著斯科菲爾德運動,而在鏡框之外布雷克卻突然大叫起來。鏡頭猛然調轉,原來是那位被救下的敵人刺了布雷克一刀,於是斯科菲爾德舉起槍射殺了敵人。但在沒有任何直接搏殺的場面下,布雷克就這樣突然地與死亡相逢。

原本是好心相救,卻不料被敵人捅了一刀,而幸運的斯科菲爾德因去接水錯過了這場命運的偶然性,若是換成布雷克去接水,那麼死亡的會不會就不是他?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導演傳遞了一種生命的神秘主義,死亡與生存的臨界點在哪裡?這命運的不可知顯得這場原本出於人道主義的拯救充滿著荒誕。

而布雷克的遺言也側面體現著戰爭的悲劇犧牲,他倒在斯科菲爾德的懷中,微弱地懇求:

"你能幫我給我媽媽寫信嗎?告訴她我不害怕。"

鏡頭在這一刻難得顯得脈脈溫情,固定的機位模擬著觀眾的眼睛,我們一起見證了這位16歲少年的死亡,我們一起共同經歷了戰爭帶來的創傷。

門德斯無疑十分明白那套對觀眾情緒的把控手段,一鬆一弛,寧靜的場面下總有危機在暗湧,於是觀眾也變得十分警覺,一刻也不敢放鬆。有許多虛晃一槍的驚險鏡頭,比如說在斯科菲爾德拖動死亡的布雷克時,原本四周無人,突然出現了聲音,鏡頭猛然旋轉180度讓人誤以為敵軍出沒,結果並非敵軍而是戰友。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在斯科菲爾德為躲避敵人誤入一個女人的房間,外面戰火紛飛,房間內光線暗淡,可見的視線外似乎隱藏著危險,此時鏡頭在斯科菲爾德四周環繞了一個整360度,觀眾在此之中一刻也不敢放鬆生怕會有突然的危險。

這種鏡頭就像足球賽裡的"假球"一般,並未帶來直接的後果,但卻影響著人的情緒。在這種調度下,觀眾也完全無法揣測危機的到來。上帝視角像是完全被破除,我們無法預知一切,就如同身臨戰場的危險之中一般,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是生還是死。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全人類的悲劇

在那個女人的房間裡,他將一切食物與牛奶留給了女人所撿的小孩,他給孩子唱了一首童謠,突然外面槍響,他拿起槍支準備繼續作戰前行。那位素不相識的女人祈求他留下,斯科菲爾德打開門,外面戰火如同血色,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走進了戰場。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戰爭之下,家庭破碎,女人的房間看似是個安全的避風港,卻也充滿著戰爭所帶來的悽苦,孩子是撿來的,而女人的家人也不知所蹤。女人祈求他留下,出於善意也是出於懼怕,這位戰士還是頭也不回地去迎接他的命運,帶著任務上路了。

戰爭中的萍水相逢,片刻的溫暖過後,導演並未向我們描述這位女人最後的結局,她是生還是死?這並不重要,她是一個未知,是滄海一粟,是草芥,生死在戰場中都顯得脆弱而無關緊要。


豆瓣8.5!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究竟是炫技還是另有玄機?


最後,斯科菲爾德終於見到了將軍,他走向草原裡的一棵樹,象徵和平與精神力量的一棵樹。草原的一切都蒼翠欲滴,他疲倦地靠在樹上,微風吹拂,戰爭似乎不見蹤跡,但他臉上的傷痕,他眼底的傷痕,似乎都在昭示與控訴著戰爭所帶來的悲劇。

北野武在日本地震後說:"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而戰爭所帶來的災難也是一樣的,這是全人類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