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校被人欺負,該怎麼處理?

未來有望山


兒子在學校被欺負,有這樣幾種情況:從被欺負的性質看:一是惡意欺負,二是過失性讓你孩子受到傷害。從矛盾雙方人員看:一是和同學間的矛盾,二是和老師之間的矛盾。三是和其他同學家長之間的矛盾。四是和社會人員之間的矛盾。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一般矛盾,問題不大,不管是與同學還是與同學家長間的矛盾,需要冷靜聯繫班主任,請學校配合,與對方協商解決,如果沒有大問題,儘量握手言和,這樣有利於孩子在校繼續學習,又能培養孩子寬容大度的胸懷。如果孩子與老師之間發生矛盾,就要了解情況後,請學校出面解決,大度點與老師交流溝通一下,以達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果是社會人員,或者是惡意的校園欺凌事件,問題又比較嚴重,就直接報學校警察,請班主任配合調查,來依法解決。重在保護孩子身心健康。如果孩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千萬不能認為別人過錯大些就偏袒自己孩子,這樣不利於孩子成長。要教育孩子主動認錯,達到問題最終解決。要充分利用好學校,家庭,社會保護的權利,保護好孩子。同時也教會孩子要及時向老師家長反映情況,利用好自我保護這道菜。


風雨—從容


孩子在家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但在學校——在老師眼裡都是學生,家長一般不要聽孩子一面之詞,而是應該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跟班主任交流,而不是指責任何人,特別不要直接找校長之類的學校領導人(也就是說不要越級上報),這樣班主任會覺得你不尊重她,對你孩子今後在學校不是很好………。

一般我們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們之間的事,不可能有什麼大事,有時候事情還在處理,孩子們已經和好如初了,所以說,我們希望孩子們之間,能夠寬容大度,不要斤斤計較,更要學會珍惜——珍惜能夠在一起學習,珍惜能夠在一個班,珍惜能夠在一個學校,這都是緣分……學會珍惜一切………





揚帆起涵


這個問題你自己就應該有答案,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還有心思在這裡問該怎麼辦?不要讓孩子在孩童時代就被他人的惡意留下陰影,無論事情對錯,首先要教導他保護好自己,其次要了解事情經過判斷對錯再決定與對方解決問題的態度。若是孩子有錯在先,就應該雙方孩子互相道歉,若是單純的校園暴力完全可以報警處理,對於人渣不應該抱有任何一點憐憫,年齡小不應該成為欺凌他人的藉口,未成年不是行兇壓迫的擋箭牌。光是我說你可能不太清楚校園霸凌到底影響有多嚴重,希望你可以抽空多上網查一查類似的事件,看看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們是如何帶著傷口活在陰影下的。最後希望你能多關心一下孩子,希望他能夠以你為榮,也希望他能夠成長為你所期盼的那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江湖人稱06君


1、要找到孩子被欺負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看看是那個欺負人的孩子不分青紅皂白誰都欺負呢,還是隻欺負咱們的孩子。如果是前者,那問題肯定在他人。如果我們能想辦法幫助他改正惡習,不但解脫了自己孩子還拯救了別人。如果是後者,那我們當然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孩子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妥,引起了別人的誤會,解釋清楚,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

02

2、訴孩子不要一味地逃避,引導積極地採取應對措施。

很多孩子一被同學欺負不是找家長訴苦,就是退學不上了,從來不仔細思考對方為什麼要欺負自己、原因在哪裡、怎麼能跟他搞好關係等問題。

03

3、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不要只是簡單地幫助孩子處理問題,而是要指導孩子學會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處理問題的思路,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總是出面的話,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熟。而且很多高中的孩子跟父母說起學校的事情時,只是希望有人能傾聽和理解,其實他們並不期望父母親自出面去解決問題。

04

4、孩子學會寬容。

有時候寬容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多家長總是抱怨孩子自私,只顧自己、不懂得替大人考慮,可是當我們仔細回想起來,我們可能錯過了很多最佳的教育時機。明明可以培養孩子寬容、樂於助人、從正面考慮和解決問題等優點,家長卻只顧自己的孩子,生怕影響和耽誤自己孩子一點時間。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維方式也會變得跟家長一樣,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自私其實都是家長培養出來的。一個積極樂觀、寬容豁達的家長,不僅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樹立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銀松文化


大家要分步閱讀

1/10

要教會孩子區分什麼是打鬧逗笑,什麼是欺負。

孩子們在學校打打鬧鬧,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難免有的孩子手重,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先和自己的孩子溝通,問清楚情況,不要妄下結論。如果你的孩子一點兒虧都不能吃,像個瓷娃娃一樣碰都碰不得,孩子很難在班裡和同學相處好。但是,這不意味著孩子可以被欺負,有的家長說,這個標準太難掌握,其實很簡單,原則就一條 -- 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到了不舒服,或者感到害怕,覺得受到了傷害,那麼家長就一定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助孩子判斷這是不是欺凌。

2/10

要讓孩子明白,被欺負不是他的錯,一定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

有時候,孩子受到欺負不告訴家長和老師是擔心被批評,因為家長和老師可能不止一次告訴他,要和同學友好相處,不要打鬧。由於大部分被欺負的孩子都是比較聽話的孩子,他們會把這些話記住,而且當受到欺負的時候,他們通常首先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家長一定要和孩子講清楚,受欺負不是他的錯,遇到這種情況他一定要趕緊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他解決的。

3/10

家長要和學校老師溝通,而不是和同學家長溝通。

當孩子把受欺負的情況告訴父母之後,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冷靜下來,想想怎麼處理。我見過不少受欺負孩子的家長在班級群裡向欺負人的孩子的家長喊話,讓對方管好自己的孩子。通常,這樣做的結果有兩個,欺負人的孩子的家長一聲不吭或者雙方家長在群裡吵起來。

4/10

後續跟進,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

有的老師處理完之後,會讓兩個孩子“和好”或者“做朋友”,我個人對這種做法是不贊同的。讓被欺負的孩子和欺負人的孩子在幾天之後就擁抱,握手,實在是一個笑話。有的孩子因為這是老師的要求,表面上會答應,但是實際上心裡非常不舒服。

5/10

學會反抗。

通常受欺負的孩子都是比較聽話和講道理的孩子。他們都記得老師說的“不許打人,也不許還手。”所以讓這些孩子去反抗會是一件很難,甚至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被欺負的孩子通常膽子不大,不太敢採取行動進行反抗。

6/10

鎮定自己的情緒,安撫孩子,瞭解情況。家長首先應該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即使有多氣憤也不要說出叫孩子去報復他人的話。應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事情的緣由經過,讓孩子懂得只有家長了解了發生什麼事,才能發表意見,而不是一味地“向著孩子”。

7/10

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並想辦法。當家長已經清楚瞭解到事情經過以後,不要只是簡單的評判對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具體的指導更重要。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並鼓勵孩子想想該怎麼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8/10

教會孩子尋找支援。有個媽媽說她女兒被坐在後面的小朋友揪辮子。然後這位媽媽就告訴孩子,以後你後桌再揪你的辮子,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你都要大聲喊出來:XXX揪我頭髮了!這樣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就都會聽見,然後就會保護你了。

9/10

受欺負後勇敢面對。其實,很多調皮的孩子在剛開始欺負別人時,可能只是無意行為。但是,當他發現你不像其他孩子一樣會強烈反抗,而是很好欺負後,他就會從這種欺負行為中得到滿足,從而得寸進尺,有意欺負你。因此,要讓孩子意識到,一味地忍讓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助長欺負者的氣焰,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傷害。

10/10

不惹事,但也別怕事。孩子被打了,要不要馬上還手,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打人不對,不能學。如果對方人高馬大,下手沒輕沒重,孩子貿然跟對方打起來,吃虧的終究還是自己,萬一出現了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Smile良良


1.首先不要批評孩子,這並不是他的錯,千萬別說:“怎麼不欺負別人光找你的茬”。

2.讓孩子不要害怕,鼓勵孩子把所有的經過說清楚。

3.帶著孩子去學校,先找老師和校長談,因為這是校方的忽視,並且也進一步瞭解情況。

4.讓老師把欺負人的孩子家長約過來,當面去談,讓對方意識到教育的缺失。


咕嚕蛋GuruDamn


兒子在校被人欺負,因為所在地是學校,第一時間找學校的直接負責人班主任(校長)瞭解真實情況,溝通意見,然後通過校方找欺負你兒子的學生(情節嚴重的家長要到場)瞭解原因,一般由校方進行處理。您可以參與意見,再由學校按學校或者法律規定依法按規處理處理。如果孩子受傷,及時送醫治療,並做傷殘鑑定,依法獲取經濟包賠。切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激化矛盾,小事釀成禍端。

另外,如果孩子老受欺負,一定要注意對孩子品質性格的塑造,找到受欺負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指導糾偏,讓孩子能正常地融入集體。


佛心的詩與遠方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都當寶貝養著,在學校被欺負,任何人都會心疼,都會生氣,都想為孩子出氣,但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冷靜的處理,不可衝動行事。可採取如下方式,一,先向孩子初步瞭解情況,問清原委,然後再去學校找老師,進一步把事情弄清楚。之後就是如何處理。

二,兩步走:一是自己孩子有錯在前,別人家的孩子才動手欺負他;二是自己孩子沒有錯,完完全全是被欺辱,是純粹的受害者。這兩種情況作為家長,就要有分別的對待。第一種,家長可以有條件的協商,畢竟自己孩子也有錯;第二種家長要求對方家長,賠禮道歉,幷包賠一定的損失。同時要請求老師做好溝通工作。讓對方家長和孩子認識道錯誤,並汲取教訓,下不為例。


愛說實話之冬松


分兩種情況:暴力和非暴力

非暴力情況下的被人欺負。

你給兒子做軍師,讓兒子戰勝對方。

對兒子終身受益。


聶法傑說國學


去學校見班主任,問明情況,雙方家長孩子班主任在場,理清問題,責任出在哪,誰錯,該誰道歉。要在孩子面前體現出父母的關心和保護但不坦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