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淮安的亭臺樓閣


老淮安的亭臺樓閣

勺湖草堂內的春風亭

亭臺樓閣是中國傳統造園手段的建築物,為古典式單體建築。見日前《淮安風情》刊登《多少樓臺煙雨中——淮安古代樓臺例話》一文,收穫頗多。今奉上小文,作為拾遺補缺,茶餘談資。
  淮安的城牆高大堅實而且“三城連成一體”,因而未受到戰火的創傷,故有“鐵打的淮城,紙糊的清江”之說。加之淮安又處於朝廷命脈千里運河的咽喉要道,所以朝廷命官的告老辭官、腰纏萬貫的商賈鉅富、雲遊四方的騷人墨客,都把淮安作為安居生息、頤養天年的首選之地,這也是推動淮安造園高潮疊起的原因所在。
  皇花亭:又稱御詩亭,康熙酷愛董其昌書法。康熙十一年(1672)南巡過淮,臨董其昌《龍虎臺賦》(明劉其作),當地官吏勒石,在淮安西門外運河之西的淮陰驛,建六角飛簷的御詩亭安放(此碑尚殘存2塊,存放於勺湖碑園內)。
  春風亭:建在勺湖草堂的蝴蝶廳西側,四面臨水的湖面上。勺湖草堂,是一座幽靜的書院,清雍正年間湖南提督學政阮學浩告老還鄉後建的書塾;春風亭為四柱八角、頂小底大、雙層飛簷結構的建築。每逢荷花盛開季節,遊人來到亭內休憩,好似置身荷花叢中,成為人們渴求綠色,迴歸自然的人間仙境,別有一番情趣。


  三仙樓: 建在月湖中西北隅一個三面臨水、長方形的小島上,留雲道院內,清代月湖中建有一座木製長橋,宛若飛虹橫越湖面,連接開元寺、三仙樓等處。三仙樓內奉祀呂洞賓、漢鍾離、鐵柺李三仙,此樓為重簷歇頂上下三層,飛簷翹角,背城面湖。清代,三仙樓還曾設立過“濟濟堂”藥局。直至2002年,此處還住有三仙樓道士的後人。現三仙樓舊址為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所在地。
  傳說唐末,呂洞賓來淮安探望時任太守的伯父呂溫,曾先後同漢鍾離、鐵柺李,與三仙樓的道士在樓上品茗、對弈,此樓因呂洞賓、漢鍾離、鐵柺李三仙的光臨,便改稱三仙樓。
  據地方史料記載和熟諳地方掌故的老人述說,古代淮安曾有“五湖十閣”之說, 即勺湖、蕭湖、月湖、西湖(亦名管家湖,在今清浦區鹽河鎮境內)、雷湖(亦名徐家湖,在今清浦區黃碼鄉境內)。
  尊經閣:明弘治六年(1493),淮安知府徐墉在淮安府學內增建尊經閣,為大三間。尊經閣是收藏儒家經典著作的藏書處,類似現在大學設立的圖書館。
  飛來閣:明崇禎年間,城西南的月湖中的二帝祠(供奉文昌帝和關聖帝),建有飛來閣,供奉呂祖木身像。樓閣為一大間,樓上有欄杆,樓下為格扇。

  龍光閣:明崇禎八年(1635)漕運總督朱大典,在淮安東南護城崗上建龍光閣,共有房屋二十多間。其門西向與城西北的文通塔遙遙相對,以壯文風。
  大悲閣:清順治庚子(1660)漕運總督蔡士英,在勺湖的湖心島上建大悲閣。抗戰勝利後被毀,舊址上現建仿古房屋三大間,內設茶室,供遊人品茗休閒。
  文佛閣:建在勺湖的湖心島南,與大悲閣遙相呼應。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古時淮安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有相約去近郊登高的雅俗。藉此吟詩作對,相比文才,文佛閣是登高首選之處。
  雲起閣:康熙四十三年(1704)建在蕭湖中程氏曲江園內,是飲酒賦詩的好地方。邊壽民與周振採、王家賁、劉培元、劉培風等淮安本邑的騷人墨客,常唱和於此,風行一時,稱之為“曲江十子”。
  奎照閣:清雍正庚戌(1730)進士、官湖南提督學政阮學浩,告老還鄉,在勺湖東北隅建勺湖草堂,講學於此。草堂內建奎照閣,為阮氏家族的藏書樓。
  三臺閣:嘉慶乙亥士紳陳琦、楊慶之、李蓮士等人集資在淮安府學東、倉橋南隅原址重建。三臺閣為明清兩代淮安府衙收藏地方史志的場所,類似現在的地方檔案館。
  魁星閣:清同治三年(1864),淮安知府顧思堯在勺湖奎文書院內建魁星閣,供奉周公、孔子像。

  虹飛閣:建在東門水巷口梁陂橋北,凌雲道院內(現為汙水泵站),為上下二層的樓閣式建築。虹飛閣的二層樓上供奉“普惠祖師”即王子喬座像,另有站像二尊。王子喬在缽池山煉丹成功,得道昇天成仙,不忘惠澤淮安生民的繁衍。所以,凡婚後不生育者,多數都來虹飛閣燒香拜佛,乞求佛祖,保佑讓她生男育女。如有求子者日後生育男孩,家境富裕的還花錢僱工匠,為佛像灑掃金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