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和白居易的《夜雪》都是寫什麼?如何評價?

用戶147805081013


這個問題只有走進兩位詩人,方能知曉。柳宗元、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為人們敬仰。兩位筆下的《江雪》、《夜雪》同是寫雪,但風格各異。不代表他人,只是我一孔之見:

唐詩宋詞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瑰寶,其中文人墨客不乏對雪的描寫,卻各有千秋。“大雪滿弓刀”,描寫戰士們的刀劍被雪光映射閃閃發光——盧綸筆下之雪;“青海長雲暗雪山”,環境艱苦,戍邊苦寒——王昌齡筆下之雪;“將登太行雪滿山”,大雪阻路,行路坎坷——李白筆下之雪。同是,寫雪,境遇不同而已!柳宗元,白居易的雪亦如此。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遠遠望去,天地之間飛鳥絕跡,小路不見人影,只有一葉孤舟,蓑笠漁翁迎風斗雪,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不由得令人聯想油然而生:老翁為何如此垂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至?還是另有隱情?

縱觀全詩寥寥幾筆,卻勾畫出一幅漁翁寒江垂釣圖。運用白描手法,無任何修飾,想必這漁翁的原型便是詩人本身,那是定然!我不僅嘖舌,這“萬千孤獨”中站立的則是詩人偉岸堅貞而又孤落寂寞的形象,到此,漁翁獨釣寒江雪便有了著落。可見詩人獨到的筆觸,構思的奇特,手法的巧妙。

後人評說這首詩“二十字可作二十層,卻是一片”(五律七言八句,從中截取便是一片)出手不凡,耐人尋味。

至於白居易的《夜雪》,又別有一番景緻:

已訝裘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闌之時,枕被如冰,杜甫亦有“狐裘不暖錦衾薄”杜甫是因八月風高,卷三重茅而覺冷,那麼白居易呢?“已訝裘枕涼”,因冷而驚醒,以此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況且不時聽到雪落壓竹枝壓折之聲。雪重而覺寒。

這首詩的獨到之處在於動詞的運用以及描寫角度的變換。動詞為:“訝”、“見”、“知”、“聞”。訝:表示心裡活動細緻入微,見窗明,從視覺寫,知雪重寫雪之大,紛紛而落;聞從聽覺寫雪壓竹枝壓折的聲音,襯托雪之重。全詩題眼“冷”,委婉地傳達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態和無限感嘆之情懷。

白居易的《夜雪》其特點:新穎別緻,著重體現在:立意不俗;動詞妙用。

總而言之:描寫同一景物,只是手法不同而已。其主旨:表面上無一處寫寂寞,冷清,而又無一處不在寫。

2020年3月17日於北京


劉老師96283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首先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歡這兩首詩。

先說《江雪》吧——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再說白居易的《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詩人當時45歲,任江州司馬。當時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心中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所以說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是在作者不得志,心中孤寂時所創作的。

好了,我的回答就是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航拍臨沂


這兩首都分別是在二人人生低谷時的作品,著筆都是雪,雖然在各自詩中無一字愁怨嘆孤,但整體都是一種冷清孤獨的氛圍渲染。

先看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乃是詩人所見所抒之景,全詩單句可成畫整體也為圖,寥寥二十字卻是天大地大的空曠景域之萬籟無聲和幽靜清傲,也通過漁翁孤釣的畫面充分寄託了詩人內心的枯寂無為之念。

再看白居易的“夜雪”詩,“已訝衾枕寒,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詩中所言是詩人所感所聞所思所知之景,由屋內的冰涼得見白雪映窗的情景,從而思之雪重聽而知壓竹折的情景時空限於一屋內外。

白居易的“夜雪”乃是由小及大的雪景之思,詩中不言孤冷寒裘,但是讀來讓人不覺有念其孤寒之憐,白樂天詩樸實自然無雕琢,此詩可見一斑。

這兩首詩都是寫雪的佳作,相比之下,白居易的“夜雪”雖然也是孤寒清冷但不失一種煙火自我的溫情,而柳宗元的“江雪”則以一種苦禪畫面而出,幾無人間煙火的存在,更多表現了一種禪道唯美的一塵不染,從而流傳更廣且為後世禪畫的代表之一。

個人管見試為一答。











小刺蝟的吉他聲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江雪 這首詩,寫於柳宗元被貶於永州任司馬一職,等於被流放十年。當時正值其最不幸的一段經歷。本詩一出,就是一副畫作出現在我們眼前,茫茫白色天地,一舟一翁,獨釣於寒江之上。作者視角在於遠處,只見天地之間純潔無瑕,萬籟無聲,獨有翁一人垂釣江雪。首兩句,千山對萬徑,絕對滅,一片孤寂浮於心中。後面兩句寫人,本應有著煙火氣息,但是釣魚這項運動,使人更顯孤獨,更加安靜,彷彿天地都已經停止運轉。世人皆認為他其心中苦悶,寫漁翁來襯托自身清高孤傲。但是把這首詩的視角打開,作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觀賞,眼中不單單是漁翁一人,山水皆在自己心中。正是這份胸懷,讓柳宗元不甘寂寞,仍舊寫出《捕蛇者說》這篇奇文,其心在天下,值得敬佩。


夜雪 是白居易被貶至江州司馬所寫,講述的是自己夜間醒來,發現被窩冰涼,窗外月明,起床一看才知道夜深雪大,又恰好聽到竹枝斷裂的聲音。此詩新穎別緻,清新淡雅。詩中無色彩刻畫,無狀態描寫,初看簡單,實則立意特別,從觸覺,視覺,感覺,聽覺四個方面打動人心,詩句通俗易懂又渾然天成,寫的是非常美麗。同是被貶斥,白居易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只有在《琵琶行》中,才會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最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此詩雖好,個人淺見覺得白居易在被貶期間變現並不如柳宗元。

讀詩自然有個人色彩,自己的一點淺見,請朋友們多多指教。我是愛讀書的大白(●—●),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大白愛閱讀


兩首詩都是寫冬天的雪景。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白居易的《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江雪》這首詩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藉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全詩構思獨特,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

《夜雪》。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寫“夜雪”,透露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給人一種新穎別緻,清新淡雅,別具韻味的感覺。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我個人對詩詞解讀的一貫態度是:堅果不應該過度加工,詩詞不應該過度解讀,讓堅果迴歸自然,讓詩詞迴歸心靈。
本著這樣的原則,除開一些特殊詩詞,總體上,我不太喜歡將詩詞的解讀,動不動就與歷史背景掛鉤。
古詩詞的根本性應該在於,通過平仄押韻的技法,簡約凝練又回味無窮的表達精神世界裡的喜怒哀樂。我們讀一首詩或詞,感受著作者的憂傷或快樂,又因為人生際遇的不同,由此引發各自相似或截然不同的共鳴,這便是迴歸心靈。


所以,這兩首詩不談歷史背景,僅僅從文字的喜怒哀樂本身出發,與您分享我對這兩首詩的理解。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7f532da978d44ed8adfc4bcfc9e2725\

霸滄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清高,漁翁的性格孤傲。其實,這正是詩人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人物,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緻,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最是書香能致遠140622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r

這是柳宗元因為改革失敗被貶到永州後所作,當時的永州是個荒僻,人煙稀少的地方。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

《夜雪》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兩首詩分別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來襯托雪之大。雖是出自不同人的兩首詩,描寫了同一個實物,也折射了作者們被貶後寂寞孤獨的心情。






七星4887


柳宗元的《江雪》與白居易的《夜雪》,都堪稱是唐詩中的精品。但兩相比較,柳宗元的《江雪》更為大眾所知,傳播飽和度更高。

首先,我們來看柳宗元的《江雪》寫的是什麼。

江 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短短二十字,卻給我們生動地描述了這樣一幅清冷孤寂的江鄉雪景圖:所有的山上,飛鳥全都飛走了;所有的路上,看不見一個人影。江上的一葉孤舟,一位披著蓑衣、帶著斗笠的漁翁,在漫雪飛舞的江上,獨自一人垂釣著魚兒。

那麼,這首詩它美在哪兒?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他的《詩格》中說道“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貝得其真矣。”

柳宗元的這首《江雪》,就很好的體現了“三境”,在物境上,詩歌向我們呈現了一座座沒有鳥兒的山,一條沒有人煙的路,以及漫雪籠罩的江,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在情境上,他用“千”座山、“萬”條路、襯托了一葉孤舟的“孤”,漁翁獨釣寒江雪的“獨”,反襯對比感非常分明。在意境上,他對孤舟蓑笠翁的同情與悲憫,在帶給我們強烈共鳴感的同時,也反應了詩人對底層人民堅強生活的敬畏。他不僅給我們繪製了一幅悽美的畫,也用寥寥幾字塑造了一個無人超越的漁翁形象。在韻律上,詩歌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工整無暇。為歷代文人交口稱絕。

  白居易的《夜雪》又寫的是什麼呢?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也是二十字,大意為:在一個天寒地凍的晚上,突然被寒冷凍醒,驚訝地發現被子和枕頭非常冰冷。抬眼望時,只見窗戶被映照亮亮的。再仔細一看,原來夜空正在下著大雪,把院落裡的竹子都壓斷了,不斷傳來斷竹的聲音。作者從觸覺冷入手,繼而是視覺看到的“窗戶明”,再到心覺“知雪重”,最後用聽覺的倒裝方式回答知雪重的原因“時聞折竹聲”。整首詩非常細膩,動靜相宜,清新淡雅地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意象世界。給人以尋常而又不平常的妙感,構思精巧,曲折有致。 被譽為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的唐詩小品。 

《江雪》與《夜雪》兩首詩相比,柳宗元的《江雪》更為人們所熟知,所喜愛。就我個人而言,亦如此。


巴山老九


白居易的《夜雪》完全是寫景而景,沒有情景,給人印象沒有柳宗元的《江雪》那麼膾炙人口。《江雪》為什麼千古膾炙人口,還編為小學教材?其根本原因是他以雪烘托起他經受永貞改革失敗的打擊的不與他人同流合汙的孤傲清高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