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在有限的人生經歷中,2020年絕對是記憶深刻的一年。

如果像遊戲一樣可以選擇關卡,相信大多數人不願意再玩一次2020年。


雖然疫情的數字越來越讓人心情平復,

但仍然可以感知到,身邊的商業和工業,恢復情況都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轉眼已經是三月,也就是說,2020年開局的第一個季度就要走完了。

而一年也只不過四個季度而已,

四分之一是以這種暫停的方式度過的,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要回答今年經濟能不能增長,首先你要明白驅動經濟增長的三個來源。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從支出的角度看,一個經濟體辛苦一年所創造的所有GDP,最終由三類客人所買單,也就是投資,消費,淨出口。

換句話說,我們工作創造的價值,都是在為投資、消費或者淨出口而服務。

因此,GDP如果實現了增長,必然是因為這三種需求的擴大帶來的。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淨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


再大白話一點,可以這樣理解,消費是經濟體的內需,淨出口是經濟體的外需,投資是經濟體的公共和政府需求。


如果想要實現經濟增長,要麼是內部消費變多了、要麼是外部出口變多了,否則就是公共投資變多了。

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得力於消費和投資的貢獻。

瞭解了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來源,順便就容易理解怎麼拉動經濟增長。

也就是經常聽到的“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

前者主張市場自然調節,後者強調政府全面干預,來推動三駕馬車實現經濟增長。

脫離對經濟增長來源的分析,直接給經濟前景下結論,肯定是算命。

但是現在有了這個思維框架,我們就可以嘗試理解一下最近那些經濟熱詞的含義。




1. 第一個季度的暫停都有哪些影響?


開始考慮後面三個季度中國經濟應該怎麼辦之前,

首先應該確定當前所處的出發點在哪裡。

也就是說,第一個季度的經濟,都受到了哪些影響。


正如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最近的總結:

當新冠病毒的影響基本鎖定在中國和亞洲時,經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為了抑制擴散,亞洲消費支出下降
  • 因為出行安全,往返亞洲的旅行減少
  • 由於工廠關閉,中國經濟活動出現了下降
  • 世界供應鏈受到中國工廠關閉的影響


消費和旅遊大幅下滑。


為了抑制疫情擴散,武漢從1月23日開始封城,

很快,全國各地迅速採取相應措施,啟動了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一級響應,對交通和人群集體活動進行管制。

在世衛組織宣佈PHEIC之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調整了出入境管制措施,限制中國或者湖北省的人員入境。

各種交通管制措施必然會對經濟產生傷害。

今年商務部和旅遊局沒有公佈春節黃金週的消費和旅遊收入數據,

但僅從自己生活的真實體驗就可以判斷,今年春節的消費和旅遊收入肯定是負增長。

比如,春節期間全國電影票房的損失幾乎是百分之百。線下餐飲零售也肯定都是顆粒無收。酒店和景點也少有遊客光臨。


出行人數下降一半。


全民宅在家,連親朋好友的拜年走動都免了,出行人數自然是少的。

想想飛機場和火車站的人群聚集場景,就已經放棄出行了

再看看鑽石公主號的情況,大部分人會自然勸退輪船或者飛機這樣的封閉交通工具。

開車自駕出行似乎很安全,但想想每個地方都得隔離兩個星期,還是在家宅著好了。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今年春運期間全國一共發送旅客14.76億人次,同比減少50.3%,創下有數據以來的最大跌幅。其中鐵路下降47.3%,公路下降50.8%,水路下降58.6%,民航下降47.5%。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一方面出行困難,另一方面單位復工也沒那麼快

所以節後人口遷入的進展也很慢。


百度地圖有一個指數,跟蹤了人口遷徙和市內交通強度情況,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今年節後26天的全國各省遷入人口總規模同比下降了74%,僅相當於去年同期的26%。

分省份來看,湖北省最低為8.7%,最高的青海省也僅為34%。


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城市的市內出行強度,相比去年同期都還有一定差距。


節後復工情況不佳。


由於春節的延長和節後復工的推遲,節後的復工情況也並不理想。

首先,為了防止節後人員流動產生風險,返回工作地的員工大多需要隔離一定時間才能去單位。

因此,在家辦公和網上教學成了通常的選擇。


其次,各地都有一定的復工要求,單位需要申請通過才能復工。

但是物資和辦公環境需要一定的準備才能達標,也限制了單位復工的速度。


另外,哪個單位也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總有上游供應鏈、下游客戶等周邊機構的存在。

即使自己的單位復工了,但如果上下游沒有復工,實際也沒法正常開展工作。


從用電量和城市擁堵情況,也能感受到節後復工的程度。

6大發電集團日均發電耗煤位於40萬噸左右的歷史低位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40%。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而地圖軟件裡的城市擁堵指數,比去年同期也下降20%以上。


世界供應鏈遭受連鎖反應


全球供應鏈影響尤其明顯。

哪怕只是缺了中國生產的一個小零件,也會導致大型設備的生產處於停滯。

除非有其他替代的來源,但是重選貨源是十分困難的。

這需要時間,而且無法保證是否可以找到替代來源。


最近,世界其他地方也已經越來越明顯的感受到了這種連鎖反應:

雀巢公司要求超過290,000名員工暫停國際商務旅行,直到3月15日。

幾家美國航空公司正在取消飛往中國的航班,並免除前往其他受影響目的地的旅客的變更費。

美國服裝和鞋類公司面臨供應鏈延遲,這可能導致春季商品短缺。

隨著中國的芭比娃娃和玩具槍生產減緩,玩具也會緊缺。

直到4月1日,集裝箱船運營商已經取消了在洛杉磯港的40條航行,其中大部分是來自中國的船隻。

中國的暫停大幅減少了全球石油的需求,而產油國之間由於未能達成減產協議,而導致石油價格暴跌。

按照原油當前30多美元一桶的價格,同樣容量的一桶瓶裝礦泉水,可以換兩桶石油。如果是可口可樂的話,可以換四桶石油。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深刻體會了經常聽到的那個詞,黑天鵝。

這隻黑天鵝,跟隨新年突然到來、極大地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


起初,或許我們還有過一絲絲的竊喜,可以多放幾天假。

但是宅在家久了,原來長假這麼無聊,發現從來沒有這麼渴望上班上學。

終於假期也用完了,卻並沒能立即恢復往常的生活,復工復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消費:一季度就這樣了,後面的情況會怎麼樣?


由於中國採取了及時有效的防控手段,當前的數字已經越來越好看了。

但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基本恢復正常生活,我們不妨來參考一下非典的情況。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非典疫情大致分為初發、加速擴散和減退三個階段。

今年的經濟還能增長嗎?

第一階段為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份初發期,

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期間疫情並未得到重視,缺乏有效控制導致疫情擴散。


第二階段為2003年4月份加速擴散期,

疫情開始向其他省份擴散,並逐步向北京、山西、內蒙古、河北和天津市集中。

得到高層關注,密集召開高級會議,部署非典防治工作。


第三階段為5-6月份疫情減退期,全國疫情得到控制,影響逐步減弱。

5月上、中、下旬,全國平均每天新增病例分別為151、45、14例,逐步下降。

6月開始,連續多日幾乎沒有新增確診。

2003年6月24日,WHO正式將中國大陸從疫區中除名。


從2003年4月高峰到6月底基本結束,前後兩個多月的時間。

如果不出現意外,今年疫情的高峰已經在2月中旬出現,

參考非典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期待再有1-2個月時間基本消除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今年的經濟衝擊將主要侷限在一季度。

根據中金證券的估算,可能拖累全年增長1-2個百分點。

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短而深”的衝擊。


一方面,全國經濟按下“暫停鍵”,供給和需求端同時快速降溫,對一季度的投資、消費、出口增長均帶來負面衝擊。

如果按SARS的歷史經驗來估算,1季度實際GDP增速可能降至2%左右,拖累全年GDP約0.9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一季度過後,中國疫情本身的影響消除,內需估計會有較快速的恢復。

比如,疫情過後,大家都盼望的火鍋和烤串,必將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

而體驗式消費的恢復可能滯後於投資和生產1-2個月。旅遊等高端、“大件”體驗式消費的“恢復期”可能更長。拖累全年GDP增速約0.2-0.3個百分點




3. 出口:中國恢復健康,但海外才開始打噴嚏


內需的消費隨著國內疫情的進展,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彌補。

但淨出口的外需,就要看海外疫情的走勢了。


由於對疾病的認識和防控理念的不同,海外各國對疫情的態度千差萬別。

比如國內近期的硬通貨口罩,在海外經歷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部分國家並不建議民眾戴口罩,甚至在一些國家,公眾場合戴口罩還會引起恐慌或者嘲笑。


或許是文化差異的不同,如果以中國的硬核防控標準做對比,

我們總會覺得大部分海外地區都有爆發的危險。

事實上,

在東亞、中東,和歐洲,疫情都有局部爆發的情況發生,

海外的新增確診病例也早已經超越中國。

隨著疫情的嚴重性提升,各國的防控措施逐漸開始升級。

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已經爆發疫情的地區,已經實施了不同程度的隔離措施。

亞洲、歐洲、美國等其他地區,也逐漸開始考慮抄作業。

比如,亞馬遜、谷歌、蘋果、Facebook都開始大面積建議員工儘可能在家辦公,遠程協作工具的使用率也開始快速上升


由於各國措施的不同,目前很難準確估計海外疫情的爆發程度。

但以中國的“抗疫”經驗,即使在早期就採用硬核隔離和暫停社會活動的情況下,

疫情也需要最少一個季度的時間來消化。

如果措施不得當,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在時間順序上,當供給側的中國預期在1季度末逐步恢復全球供應能力的時候,

淨出口的需求側海外國家和地區,可能正在開始經歷2季度甚至3季度的疫情週期,

本地及全球的生產活動及需求增長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明顯衝擊。


根據中金公司的預測,海外疫情將拖累2020全球增長1個百分點、總體拖累中國全年GDP增速下行約1.5-2個百分點。

如果疫情防控情況更悲觀,甚至可能拖累2020全球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拖累中國增長3-4個百分點、且持續3-4個季度。



4. 所以,今年的經濟增長靠什麼?


第一季度的消費受損,後面三個季度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

中國和海外先後經歷疫情,抑制了全球的生產活動和需求,淨出口受到影響;


三駕馬車只有最後一件法寶還沒出場,

所以...

今年的經濟增長需要投資拉動,靠譜嗎?


當然靠譜啊。


先來理解一下,投資主要指的是什麼?

基本來自於三方面,基建、房地產、製造業這三大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


房地產投資正處於調控階段,輕易不會因為黑天鵝而放鬆。

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依賴於民間投資。

而基礎設施建設,正是最近被頻繁提及的經濟提振措施。


問題是,基建項目都需要長期規劃和鉅額投入。

處於2020年疫情黑天鵝的當下,如果是出於拉動經濟的目的,應該建什麼?


提到基建,自然會讓人聯想到中國“基建狂魔”的那些宏偉事蹟。

過去40年,中國在鐵路、公路、通信等領域大力發展基建,催生出了全球最成熟和現代化的供應鏈體系和互聯網經濟。

但也有人會質疑,過度基建短期內有好處,但長期效果存疑。

中國的基礎設施已經相對領先了,現在還採用基建的辦法拉動經濟,不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嗎?


這些問題當然已經有人考慮過了。

傳統的舊基建項目,短時間內超前建設的確很浪費。

所以出現了當下最火的一個詞,“新基建”


3月4日召開的中央高層會議指出,

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

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20年前,中國經濟的“基建”,指的是鐵路、公路、橋樑的話,

在這些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基礎上,

未來20年,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


疫情短期內帶來各方面的負面衝擊,讓我們為今年的經濟產生擔心,但也不失為一些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的契機。

中國在抗疫方面已經領先其他國家取得階段性成功,

相信也能繼續通過合理的政策組合,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衝擊,

領先其他國家率先走出冬天。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收藏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