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派出330多支醫療隊、4.2萬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因為同根,他們千里馳援不捨晝夜;因為同鄉,我們倍感自豪時刻牽掛。央視新聞推出#我的同鄉英雄#系列人物盤點,邀請他們來到聚光燈下,拍一組照片,用圖像記錄感動。

截至2月25日,浙江派出2018名醫療隊隊員支援湖北,分駐武漢市第四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市光穀日海方艙醫院、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等9家醫院。春風十里,不如愛在“浙”裡!

1

李蘭娟:

我堅信,

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

百折不撓,

一定能戰勝任何困難!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嚴重的病人,進入“紅區”查房、面對面交流,是增加他們信心的一種方式,也有利於我直接瞭解他們的情況,更好地討論、制定治療方案。這場戰役不成功,我們就不撤兵!這次我來當一個醫生,

儘快解除危重病人的痛苦。

1

鄭霞:

從未放棄過任何一位患者,

因為病人就是我的家人。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金銀潭醫院7樓的ICU病房裡,主要是危重症患者,他們年紀普遍偏大,甚至還有80多歲的老人,其中不少原本就有腦血管、糖尿病等基礎病,即便普通肺炎,也容易導致病情兇險。可救治難度再大,我和戰友們從來沒有放棄任何一位患者,

因為病人,就是我的家人。

1

楊向紅:

你們的孩子都小,我孩子大了,

出征武漢,我去!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印象最深的是武漢四院一位36歲的醫生,在抗疫一線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即使病情惡化,他也一直很樂觀,多次表示康復後會第一時間捐獻血漿。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們精心治療下,他終於康復出院了。出院時,他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時間可以重上戰場。當然並不是每位病人都這麼幸運。有一位病人在最後時刻,寫下了“我的遺體捐給國家”的遺言,

令我淚目。

1

陸群:

失眠了,常睡到半夜醒來,

反覆回想工作細節,

但是相信我們凱旋時,

我就能一覺睡到天亮了。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2月3日深夜,距離武漢首個方艙醫院啟用還剩48小時,站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前,堅決地說了一句“不行”。當時發現醫院設計還存在明顯感染漏洞,醫護人員進入後將面臨極大感染風險。於是,連夜和專家們修改方案,協助制訂方艙醫院制度、人員進出流程圖等,

改造完成後,這才放心了。

1

沈新:

看著自己胖胖的臉上的壓痕,

由衷地覺得:

能自由呼吸,真好!

能幫助別人,真好!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摘下護目鏡,脫下防護服,取下N95口罩,看著自己胖胖的臉上深深淺淺的壓痕,由衷地覺得:能自由地呼吸,真好!能看清前方,真好!有能力幫助別人,真好!套用小夥伴們的玩笑話,此時的我是“脫水保鮮”,但還是覺得很快樂!

快樂源自今天病房沒有病人離世,

快樂源自一起奮鬥的戰友都能平安下班……

1

單霞霞:

記得第一次穿防護服,

護目鏡蒙上霧水看不清,

只能憑滴下汗水的縫隙

去操作打針。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除了日常的病患護理外,我們還身兼數職,幫患者清潔、燒水、餵飯等,甚至清理排洩物,有時夜裡四五點都還在忙碌著。記得第一次上班4小時之後的狀態,缺氧讓我頭痛欲裂,即使摘了帽子、口罩,

鼻樑、額部及耳後的皮膚還在緊繃狀態。

1

李立斌:有危險,我先上。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每天與危重症患者打交道,

其危險性不言而喻。2月17日下午,兩位危重症患者出現嚴重的低氧血癥,我當即決定予以緊急氣管插管治療。氣管插管時,患者氣道開放,操作者距患者最近,感染風險也最高,但我作為病區主任,必須以身作則,通過規範操作,

給隊員們以示範和信心。

最終在醫護團隊協助下,

順利完成兩例操作。

1

耿濤&何珊 夫婦:

我倆誰也不想留下,

於是乾脆一起上一線,

剛結婚沒有小孩,

工作起來沒有後顧之憂。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疫情結束後,我倆想回家看看家人,和他們坐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如果可以的話也想度個蜜月。雖然我們都在荊門,卻無法近距離接觸,

想要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

1

呂芳芳:

人在一起叫聚會,

心在一起才叫團隊,

勠力同心,戰疫必勝。

春風十里, 不如愛在“浙”裡!

2月12日下午抵達荊門,要在短時間內,把“一窮二白”的普通病房,改造成重症監護病房。心裡咯噔一下,但既然來了,就要創造條件迎難而上。2月13日,不到24小時,一個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ICU,

加油!老鄉

照顧好自己

盼早日凱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