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評電影《後來的我們》

從前有一個男孩,名叫伊恩,他的好朋友是凱麗。但有一天,伊恩發現凱麗不見了,他覺得一定是外星人抓住了她。於是伊恩輾轉流浪於各個星球,尋找她的凱麗。

“如果有一天,遊戲中的伊恩找不到凱麗了會怎樣?”方小曉問。林見清說:“如果有一天,伊恩找不到凱麗了,他的世界將從此失去色彩。”

一語成讖,最後的最後,林見清成為了故事中的伊恩,弄丟了他的女朋友方小曉,而在十多年後,他們又再次邂逅,這便是電影《後來的我們》的主要情節。

伊恩與凱麗的故事,本是電梯停電後,見清為減輕小曉的疲累而虛構的,但最終不僅成了他設計遊戲中的腳本,也成了現實中兩人愛情故事的底本。

單從這一點,便可發現電影《後來的我們》導演劉若英的用心,以遊戲串聯起了整個故事,在含蓄中多了一分蘊藉之致。

電影敘事結構精巧,似娓娓道來的筆觸中暗生波瀾,“過去的我們”以時間順序緩緩展開,而“後來的我們”則穿插其中,就像兩個交錯的平行時空,雖是相似的場景,卻有著鮮明的對照。

從最開始的火車延誤,到後來的飛機航程取消,他們的故事恰似一個輪迴,緣起緣滅,在歷經千帆後又似重歸原點。

但電影色調卻截然不同,以彩色光影回憶“過去的我們”,以暗淡的黑白色調講述“後來的我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只因伊恩找不到凱麗,他的世界便從此失去了色彩。

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評電影《後來的我們》


01

為什麼見清會把小曉弄丟了呢?看完電影后,這個困惑久久縈繞在了我的腦海中。

見清和小曉無疑是相愛的,縱使他們在北京這大城市中渺小至極,但愛情和未來的憧憬,給了他們無懼艱難的勇氣。

他們始終篤信:所有的困難只要能一起去實現,就將不再是困難,這個過程縱使再苦再累也沒關係。

但生活總愛給人開玩笑,在實現夢想的路上密密地佈下荊棘。後來,見清在接連而來的打擊前萎靡了,他不再妄圖改變,而只是如憤青般發洩他的失意,並放逐自我於頹廢中。

他開始整天打遊戲,拒絕和小曉的任何溝通,之前還與賣房的網友交往過密,說以後買房子可以優惠一些。而實際上,小曉當時的工作便是賣房,這不過是見清的藉口而已。

於是小曉離開了,但她並不是想真的離去,或許有很大可能是在賭氣。她妄圖借愛情重燃見清的希望之火,給予他重新振作的力量,見清卻讓她的心降到冰點、徒留失望。

見清趕到地鐵站追到了小曉,但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走進地鐵。地鐵門急促的提示音響起,但見清停在了原地。地鐵呼嘯而去,兩人亦擦肩而過。

見清以為小曉的離開是因為看不上他,忍受不了和他一起過苦日子。強烈的自尊心隱隱作祟,驕傲的他無奈而委屈地放她離開。

所以在自己製作的遊戲大賣後,見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房。他想現在自己有錢了,小曉會重新回到他的身邊。還想把父親從老家的破餐館一起接過來,過上他所認為的好日子。

但結果卻讓他倍感意外,小曉不願給他機會,她說“如果你認為當初的我不能跟你一起過苦日子,那你如何認定現在的我就能跟你一起過好日子!”

父親也說“那是你的好日子,不是我的,我就在這兒,哪也不去。”

或許,見清的愛不過徒有其名,卻並無愛之實。

他接父親去北京,說是為了給他更好的醫療條件,其實可能有炫耀自己揚眉吐氣的成分。他可以實現自己衣錦還鄉的抱負,畢竟在這之前,他只能在同學會上打腫臉充胖子。

他以為小曉想要的生活是有房有車,但卻不曾瞭解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自始至終,不過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

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評電影《後來的我們》


02

其實,小曉這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想要的不過是一個願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僅此而已。

她其實很缺愛、沒有安全感,父親去世後母親嫁去了國外。她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渣男,卻依然不曾吝嗇過對愛的表達。她常常滿口髒話,但又敢愛敢恨,罵得恣意隨性、自由灑脫。

正是因為愛之難尋,小曉才會對愛倍加珍惜。在見清看來再也普通不過的年夜飯,於她而言卻極其溫馨難得。她每年仍會擠春運回到自己那個破敗枯寂的家,只因那是她漂泊異鄉時的精神棲居之所。

她曾將“嫁一個有北京戶口和房子的男人”作為自己的夢想,但遇見見清後,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珍視的東西——愛,譬如親情與愛情。

於是,在見清因賣小黃碟被拘捕後,她自作主張地冒充他女朋友陪獨自在家的叔叔過年。因為她不忍讓叔叔太過孤獨,不願他為見清擔心。見清教父親用電視遙控很不耐煩,但小曉卻能極有耐心。

即使是在見清和小曉分開後,見清父親也仍然牽掛著小曉的近況。

在臨終前,眼睛已經幾乎看不見的他,仍親手為小曉寫信。藉著微弱的燈光,他的臉幾乎完全湊到了信紙上,手中的筆卻始終不曾停下。

他們之間深厚而真摯的感情,屢次撥動了我的心絃。

見清父親在信上說:“這些年我感覺他長大了,我知道那是因為你”,這是一位父親的感謝;

“做父母的,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一位老者的祝福;

“小曉,好好吃飯,累了就回來”,這是來自遠方的惦念。

或許,他們早就把彼此當成了家人。劉若英說這部電影改編於自己的小說——《過年,回家》,藉由小說題名的暗示,這部電影不僅僅在談論愛情,也呈現了親情這一維度。

而對於愛情,小曉有著如同教徒般的信仰。她之前很看重物質,認為只有房子才能給自己安全感。但她最後選擇堅定地和見清在一起,因為她恍然明白:相較於愛情,物質並不是那麼重要。

見清一直以為他們之所以分開,是因為小曉瞧不起他的窮。

但他卻從未想到,如果只是能給小曉房子,他和那些她以前遇到的不靠譜的人有何區別?最打動小曉的,其實是他曾經“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奮不顧身。

正是因為觀念上的錯位,才會有了他們重逢時的這樣一段對話:

如果當時我們沒有分開呢?見清問。


那我們之後也會分手。


如果當時我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


你可能已經找了不下10個小三了。


如果當時我們不管不顧,我們就是結婚了呢?


我們離婚好多年了。


如果你可以隨我堅持到最後呢?


那也許你就不會成功。

小曉說,“如果當時你有勇氣跟我上了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因為在小曉心中,若是足夠相愛,見清定會放下他的驕傲,只因捨不得放開自己的手。

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評電影《後來的我們》


03

但小曉猜中了開頭,卻猜錯了結尾。彼此相愛的兩個人,最終只能永遠地錯過。

多年後重逢,見清顫抖著問“你愛過我嗎”?小曉說,“我一直都愛。I miss you”。

Miss有兩個含義,一是想念,另一個是“錯過”。

曾經的我們有多幸福,後來的我們便有多傷悲,過去和曾經的對照,更是加劇了失而不得、相互相愛,卻不得不道別和錯過的苦痛。

正如見清父親在信中所說,“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我努力探尋這“此生”與“對方”兩者間的轉折,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最令人心痛的愛情,不是不愛了而分開,而是彼此相愛,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緣際遇,空負此生,不能與子偕老。

但還可以選擇不負對方,笑著道別,永遠在心中為他留下一個角落。

李榮浩一首《年少有為》,惹得多少人淚目。“如果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可貴”,更是道出了青春的遺憾與悔恨。

但或許,聽懂了這首歌的男孩子,仍然沒有完全明白像小曉一樣的女孩兒。因為那個女孩想要的或許並不是年少有為,而只是一個溫暖的家,一個有你與她的美好的家。

電影的最後,見清為孩子蒸了粘豆包,就像小時候父親為自己做的一樣。鏡頭切回了客廳,孩子為爸爸擦去眼淚。或許在那一刻,見清才真正懂得了父親,懂得了那個女孩。

後來的我們為何難過?因為遺憾。後來的我們終於明白了一切,但過去的我們卻永遠停在了時光的某個截面,再也回不去了。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雖然後來的我們,沒有了後來,但我始終相信“時間不是用來忘記愛的,而是用來見證愛的”。雖然不能走到最後,但我仍然覺得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愛情。

劉若英說,她的初心是“聽我的歌,會讓你覺得那不是劉若英的歌,那是你的歌;看我的電影,我希望那不是我的電影,你是在裡面看到了自己”。

我想,她做到了。

以前有人和我說過,“珍惜這一品質,是人類後天習得的” 。雖然我們生來就不會珍惜,但,願你可以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