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陋室是什麼樣的?

調皮的冰雲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洛陽人。自稱漢中山王劉勝之後。與柳宗元同登進士第,後又同登博學鴻詞科,曾任京兆府渭南縣主薄,監察御史等職。和柳宗元同為哲學大家,觀點相同,政見一致,情誼深厚,人稱劉柳,和白居易唱和頗多,並稱劉白。他不僅是大唐傑出的詩人,也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著有哲學專著《天論》三篇。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詩豪”。

劉禹錫屬於改革派,參與了王叔文,柳宗元的“永貞革新”,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及貴族的腐朽統治,結果由於守舊勢力強大而失敗。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後被貶為和州通判。按規定,通判的辦公和住宿應在縣衙有三間三廂的房子。和州知縣心胸狹隘,故意刁難,把劉禹錫當是軟柿子,就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曬然一笑,不以為然,反而心情不錯隨手寫下了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和州知縣知道後非常生氣,就把差役叫到跟前,安排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也減少了一半。其實這個地方環境也不錯,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劉禹錫仍然一笑了之,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孔子說,天下唯小人難養也。這個知縣真是個小人,勢利眼太嚴重了。知縣見劉禹錫滿不在乎,依然悠閒自得,那心頭的無名之火蹭的一下起來了,又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只給一間房子,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不到半年時間,搬家三次,越搬越小,最後竟然成為“斗室”。劉禹錫這次真是超長憤怒,心想這狗官實在人太甚。於是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原詩如下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意思就是說,山不在於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他暗諷知縣是白丁,是小人,知識淺陋,不值當交往。到這裡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這首詩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是時時刻刻都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坎坷和艱辛,面對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不要忘記初心,保持良好的心態,苦中作樂,沒有過不去的坎。即使住在最簡陋的房子,我們的心依然強大。

後來,劉禹錫在裴度的大力舉薦下,升遷為太子賓客,加檢校吏部尚書。


綠蟻紅泥醅酒


這個問題很有趣!凡指陋室,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茅草房。用白茅搭頂,(白茅是一種幹後發白,極韌極細的野草。)古代清貧的農家都做茅草房。倒是環保,不會向現在過分裝修,得什麼血液病。而且住茅屋很有詩意。如: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誰家茅屋閒臨水,青衫短帽垂楊裡。

不過茅屋下雨肯定要漏,刮颱風也能刮飛。所以看看不錯,真讓大家住就要了命了!

另一種是泥坯房,用椽作架。再鋪上細木條,和泥蓋頂。就是古詩中描寫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中的白屋。(當然也有人說,白屋及指被雪遮蓋的茅屋。)總之土坯房比茅屋要好,我小時都做過。

最後要說的是,現在我們最幸福!江南家家住別墅。北方是青磚瓦舍平房大院,都很好,向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致敬吧!




楊志勇68


千古名篇《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貞元九年進士及第。劉禹錫在任監察御史期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被貶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和州知縣知道後,吩咐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城南遷到城北,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畔,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以。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這就是本篇著名的陋室了!

至於陋室是什麼樣子的,分析如下

1、品德高尚:惟我德馨,主人的品德是高尚的!

2、環境幽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友人博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情趣典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總之,陋室很簡陋,但因主人廣闊的心胸、淡雅的情操而蓬蓽生輝了!


豬悟空


漏風漏雨的破房子,和杜甫的為秋風所破的茅草屋差不多。所以,作者才說: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院子裡長滿了荒草,門簾稀稀疏疏破破爛爛,裡面能看到外面,外面能看到裡面,這簾子有跟沒有差不多。所以,作者才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房間裡可能有張破桌子,放著幾本破書,一把破木吉他,來往的都是窮酸書生,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但都樂呵呵的。所以,作者才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房間裡的人整天傻坐著,沒事幹,只能搖頭晃腦吟誦著之乎者也。所以,作者才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這麼一個窮酸沒事做的人,整天胡思亂想,幻想著天是他的,地是他的,沒有他擺不平的事,沒有他搞不定的人。還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他不出世,奈蒼生何?所以房子破沒關係,衣服破沒關係,老子就是天下第一牛!所以,作者才說: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是個詩壇大佬,很牛屁很高傲的一個人物。

我很喜歡他的詩,如: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又如:

“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個人認為,這首《陋室銘》主要是通過說他的房子很破,進而表現他人很優秀。所謂,君子固窮。

房子越破人越優秀,就越能反擊打壓他的人。

所以,他想表達的是:我很窮,但我很開心。我很開心,因為我很優秀。我有多優秀呢?跟諸葛亮一樣優秀。誰承認我優秀呢?孔子都誇我優秀!

打壓我的人啊,你們不是看我不順眼嗎?我就喜歡嘚瑟,可你們拿我沒辦法。[捂臉][捂臉]


七碗茶1990


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陋室,不僅是現實生活中居住的簡室,也是詩人理想中的桃源。

原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我們一直說言為心聲,詩以傳情。我們來看看劉禹錫筆下的陋室,到底是怎樣的狀況。

一、現實中的簡室。

劉禹錫因為參與政治改革失利,而受到黨爭的涉及和影響,被貶至地方任職做了一名小官吏。居住的宿舍自然條件簡陋,不但面積狹小,而建築簡單,傢俱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是,在簡單之中不失簡潔,普通之中卻又很雅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詩人對自己陋室的環境描寫

二、陋室裡的雅緻。

環境雖然簡陋,但是內容不空虛,甚至是很高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大家看看,來我這裡的都是高雅文士,沒有粗鄙不堪之人。朋友來了,我們可以撫琴聆雅音,淨手讀金經,沒有世俗那些嘈雜不堪的靡靡之音,也沒有官場中人忙於俗務之苦,多麼的清閒自得啊。

三、理想上的桃源。

詩人雖然早貶,並且身處如此陋室,但是高尚的情操和理想抱負不被所奪,我依然堅守我個人的高尚理想與志向不動搖。自比神仙,高深如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這裡就象“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樣,誰能說我這裡是陋室呢?孔子也說過:“何陋之有?”你們看年孔老夫子說的,哪裡是陋室呢?


劉禹錫的陋室,如此看來,豈但不是陋室,簡單直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神仙洞府、世外桃源。

物質的貧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窮。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劉禹錫老先生的堅守志向、樂觀主義學習。


書香居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篇銘文,是對自己居室的描繪,意思是陋室不陋。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

前幾年得以認識了著名書法家趙連甲老師,送了我一幅字,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在這裡向朋友們展示一下。


兆陽師兄


《陋室銘》作於和州任上(824—826年)。《歷陽典錄》:“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

作者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見作者被貶,故意刁難之。和州知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作者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作者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曉白


《陋室銘》為唐代劉禹錫所作。要知何意,必先得了解“銘”這種文體。銘,是一種古代人刻於金石上的押韻文,多用於歌功頌德或者是警戒自己的語句。

由此可知,《陋室銘》就是一篇為自個兒居住的房子作的頌詞。全文如下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雲子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細讀原文,乃感覺遣詞高深,引用經典頗多,又不失一幅居家住所的自然風貌。

為何稱陋室?

古時候,社會變革和發展相對較慢,人們的生活水準也不高,對於居住條件都是簡約的石頭壘之、樹木搭架、束草蓋之。

唐朝大詩人杜甫就住在這樣的屋子裡,有詩為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謂“陋室又漏”,但他思想慷慨激昂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相反,劉禹錫被貶下派到縣城當小官,當分官房是三大間。只不過該縣縣令瞧不起他,而三番兩次縮減了他的住房空間而成為“陋室”。

是人都有本性和人格,劉禹錫也不例外。雖然被貶職下來,但也不失一份高尚節操的氣慨。縣令的無理折騰是有意而為之,又豈能壓下劉禹錫的威勢?於是乎,劉禹錫憤然疾書《陋室銘》,立碑在屋前。

那麼《陋室銘》的思想內含到底如何?

寫銘文,即歌功頌德。誠如是《陋室銘》開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即氣勢磅礴,映襯岀陋室之不一般。

“苔痕階上綠,草色入簾青”,顯然環境不錯,四周皆鬱鬱蔥蔥,連臺階上的青苔都能叢生,更不屑說那愛漫攀的藤條都貼在窗戶上了。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日常生活中的人員往來,少有無文化的人,皆飽腹博學、談話有度、怡笑大方之人。說明喜歡和作者交流的都是有學識見解與修身養德之人。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簡單明瞭,在這間陋室內可做的事有琴、書,無干擾的絲竹樂器不存在,但也見不到有案卷批閱的勞累情形。謂之雅,無亂添;閒看經書,悅來彈琴。

“南陽諸葛廬,西蜀雲子亭”,這就是借喻用作比較。是的,劉備“三所茅廬”,得諸葛成霸業;西蜀的楊子云亭,仍健在,也不失風雅。

顯然,劉禹錫的陋室跟他們的陋室相比較而言,也並不是就在心裡上覺得過不去。即所謂聖賢孔子在《論語.子罕》中說過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省略了“君子居之”,獨用“何陋之有”作結尾,更顯得劉禹錫是“真君子”也。

總結全文,採取抒情的方式,巧於引用經典語句,有類比起興手法、也有互又修辭利用。通篇語句簡短、哲理深刻,其目的在陳述一箇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言以蔽之。《陋室銘》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主人生活中敬德修業律已。同時,說明作者不與權貴們同流合汙,並展現岀一種對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安貧樂道的高雅志趣。


杜象應


劉禹錫(772年一一842年)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唐德宗貞元年中進士,是唐代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神仙就會著名:水不在深,有蛇龍就顯示神靈。這小屋雖然簡陋,但我的德行卻遠遠傳聞。碧綠的苔痕佈滿臺階,青青的草色映進門簾。博學之士在這裡談笑風生,往來的朋友都是有知識的人。即可以彈奏樸素的琴,又可以閱讀金字的經。沒有管絃樂曲擾亂心境,也沒有官府文書勞神傷身。如同南陽的諸葛廬,又象西蜀的子云亭。孔子說過:"這有什麼簡陋?"


陳年往事12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