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这是1998年日本电影《萤火虫之墓》开场时的一句话,这部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遇到了不同的解答,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温情和残酷一样让人动容,这部电影反映的主题如此复杂,因此赞扬和反对它的声音此起彼伏,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这部电影由同名小说改编,小说的内容灵感取材于作者野坂昭如在中学期间遇到神户大空袭时为了避难所经历的一连串事迹。野坂昭如后来也说过,少年的他未能像在他笔下《萤火虫之墓》小说里的清太竭尽一切所能地照料妹妹,反而因受不了妹妹的哭闹而拍打她的头。事后疏散到福井县的妹妹因营养不足而逝世,当时妹妹瘦弱死去的模样,则深深烙在野坂昭如的心中。

这部电影聚焦于主人公清太照顾妹妹的故事,初看电影时像反战类电影,再仔细品味时却不是如此简单,实际上在电影的内核之中,是对人性的深刻描述,隐藏在其中的则是个体认知不足带来的无知无畏。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向智慧的学者请教,发现他并不如自己所想的渊搏,苏格拉底向将军请教,发现他只替夸夸其谈。然后他说:人类的无知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用这句来形容电影则非常恰当,无知的结果带来的则是悲惨的命运。

电影创作的局限性

如今电影成为主流,短视频更是火热得不得了,但依旧替代不了文字的力量:苍颉造字,夜有鬼哭。

文字是一种主动的阅读和输入,可以让人能够更加的深入和共情,阅读带来娱乐的同时会引发人们深思,思考带来的除了娱乐之外还有内心的充实。

影视作品由于节奏比文字快,当下更是故事为王,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可以只管娱乐不动脑子的去看,充实欠缺娱乐依旧,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一直不看书光看影视剧感觉到内心空虚的原因所在。

优秀的电影导演则会试图打破这种局限,所以会想方设法来引发思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答了为什么电影中反映人性及冲突落差大的电影会让人深思,因为它常常会打断娱乐性,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冲击。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想是一回事,做却很难,优秀的电影总是稀缺资源,电影导演也很无奈,想要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电影立意,相比文字来说被动的输入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或是无感,所以有人感叹:电影创作太有局限性了,由于主题往往是隐藏的,则让观众更不易理解。

《萤火虫之墓》初看上去就是一部战争电影,但是观众们也注意到这部动画片中除了空中飞过的轰炸机和民众口中谈论的敌人外,几乎看不到敌人的存在,敌人只存在于远方,而且是属于必须被日本人消灭的对手,至于对手长什么模样,为什么需要被消灭,没有人在乎,而当自身开始承受战争带来的灾难时,他们思考的是:自己有没有受苦,却很少思考自己为什么受苦。

虽然有种种局限性,剥开战争的外衣,内核可以看到人性的中隐藏的无知无畏,是谁的错却是一笔糊涂账,用一句俗气的话来说,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对战争的无知和狂热

苏格拉底感叹他人的无知,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要了解学习的东西太多,所以才会在争辩中寻找事实的真相。

先看一下电影中清太的妈妈是怎么死的,当美军轰炸机过来的时候,外边已经有人用喇叭大喊让民众躲藏到防空洞去,而清太这一家在干什么呢?妈妈还在想着收拾行李,清太正在挖坑埋藏点食物(早干嘛去了,已经被轰炸了两次还不知道如何规避风险),而这一切却是所有困难的根源,没有孩子的妈妈未来的路太难了。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有点类似于闯红灯过马路一样,前面几次都没事,所以这一次轰炸估计也没事,由于对战争残酷性的无知,他们的行为就让人看不明白了,结果这一次燃烧弹的轰炸直接让母亲被烧成重任不治,清太和妹妹从此成了孤儿大军中的两员。

对于战争来说,许多人都是一无所知的,只是知道有外国侵略者需要被打败,民众出于一种爱国热情支持战争,但缺乏常识,不会想侵略别人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哪怕在战争中生活困难,清太的远方阿姨也是一个典型民众的缩影,并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带来的苦难,甚至还鼓动清太保持身体健康,这样就可以去当兵打仗去了,把当兵打仗作为一种荣誉,所有人普遍缺少的则是对于战争的清醒认知,可以说完全是一种无知状态。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包括清太自己把父亲当成偶像,百玩不厌烦的游戏就是假装打仗,模拟玩打死敌人的游戏,在得知日本战败后表现的情绪比妈妈死的时候还要强烈,为什么?因为从认知里,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对于战争却有着一着盲目的正义感。

更可笑的是,在轰炸中他变得无家可归,却因为轰炸当所有人去防空洞躲藏时可以去别人家中偷东西,甚至为轰炸欢呼,只有轰炸才能让他吃饱喝足,那对于他来说,轰炸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除了对于战争的无知之外,清太这个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同样很明显,优点则是对于妹妹无私的照顾,而缺点则是对生活的无知,盲目自信,相信自己能独立自主的照顾妹妹,结果导致了妹妹的死亡和自己悲惨的命运。

对生活的无知和盲目自信

清太的父亲是海军军官,家境原本是很富裕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他养成了盲目自信,对于生活的真正并没有真正认清。

他家庭富裕的一个体现就是当他把在战争期间埋藏在地下的食品挖出来带给远方亲戚时,着实让对方感叹不已,好东西真多啊。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但同时也正是前期这种幸福生活让他并没有意识到生活的困难会如此严重,而他后面做出的举动就让人看不明白了。

在影片中,清太的许多举动都是从他自认为的角度出发的,即在阿姨家也是每天吃喝玩乐,并没有想过如何工作或帮忙之类,当他提供的物资被慢慢消耗时,阿姨对于游手好闲这事就不太乐意了,毕竟在战时,年青人都要去帮忙,而他们却依旧是天天在外面游荡玩乐,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什么。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阿姨其实说的很对:你也不是小孩子了,也要想想出点力帮帮忙,不能老吃白饭。结果清太就自己开始做饭了,从后面阿姨一家的对话来看,只要清太承认一下错误,如以后想办法干活之类,是完全没问题的。阿姨也不会不给饭他们吃,最多是吃得不太饱了。

然而清太的做法是直接买了炉子回来开始自己做饭了。但是阿姨还是会照顾他们一点,其中有一个细节则是阿姨夜里起来看到他们自己做饭的碗没有洗还帮他们洗掉了,其实阿姨虽然嘴碎,只要他们有点改变还是可能继续在这个家呆下去的。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然而他的自尊心又很强,从自己单独烧火做饭到最后离家带着妹妹住进防空洞,这一切都是对于生活的无知无畏。

清太已经到了能够加入救火队行列了,但是他的选择依旧是得过且过,保持着天天玩乐的状态,并且一直坚信父亲能够回来(也就是相信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然而两个小孩子单独进防空洞如何生存下去是个难题,向他人求助,人家也说得很清楚,都得依靠配给或者加入自卫队才能过活(这时清太是可以加入的),农民伯伯的建议很在理,回到亲戚家是最理智的选择,然后清太小小的自尊心却不允许他这样做,在自尊和妹妹的生命比起来,前者变得如此重要。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由于清太坚信父亲能够回来,哪怕外出偷盗东西,吃垃圾食物等等,银行里的钱却一直没有动用,直到妹妹已经病入膏肓了,才想起来取钱出来买点好吃的给妹妹吃,这时候再好吃的东西也救活不了妹妹的命了。

最终,清太就是这样一步步的把妹妹推向了死亡。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来,只要清太哪怕对于生活的真相看清楚一点点,少点自尊心和无知的自大,做点家务或加入救火队干活,都可以在阿姨家生活下去,也许会受到点言语上的讽刺,但可以活下去。

只是清太选择了一条自以为是的道路,正如有人评论影片中的清太这一角色:战争让他们一家分崩离析,但我认为哥哥如果改变一下做法,不至于最后这么惨,把自己和妹妹的命都搭进去。

中国一句老话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在《萤火虫之墓》这部电影中,从富裕走向贫穷之后,清太并没有真正改变过丝毫,当失去了父母的庇佑,按理应该能快速成长。

而清太选择的的是一腔热血,是对父亲无限崇拜的期盼中,期望着父亲回来自己又可以一起幸福的生活了(所以一直不愿意取银行里的钱),他觉得自己逃离了阿姨家这个"地狱",可没有想到,真正的地狱,从他带着妹妹离开那就,就已经在前方等着他们了。

从电影创作的局限性,浅析《萤火虫之墓》隐藏其中的无知之痛

这部披着反战外衣的电影会让许多人误读了,高畑勋曾经表示过这部动画与"诉求反战"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作品里头的任何一幕一景也完全没有刻意去传递反战思想的意思,主要想藉由故事中清太与节子脱离社会群体、想以仅仅两人来建立一个家庭生活的行为,来影射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一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们。

你以为你长大了,其实你以为的只是无知基础上的荒诞行为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