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鉅鹿之戰與官渡之戰一樣,都是兵少一方斷了兵多一方糧草?

大馬哈魚12


鉅鹿之戰: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一副對聯,講的就是項羽鉅鹿之戰的決心和勾踐臥薪嚐膽的毅力。那麼鉅鹿之戰到底指的是哪一場戰役呢?鉅鹿之戰發生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呢?項羽是怎麼打贏這場仗的?鉅鹿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在秦朝末期,那時候還是秦二世胡亥在統治著整個國家,秦始皇嬴政死去也才剛兩年時間而已。二世在繼位之初就假詔殺了自己的大哥扶蘇,扶蘇又是當時最有希望繼位的儲君。秦朝的百姓們在接連經歷了秦始皇和二世的兩任暴政後,終於陳勝和吳廣他們在大澤鄉起義了。陳勝吳廣本來是受召徵兵去戍守漁陽的,可是由於路上下了暴雨,一行人沒有按照規定的時間到達漁陽,兩人於是決定密謀造反。陳勝吳廣說:“伐無道,誅暴秦”,又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有“天下人已經苦於秦朝統治很久了,老百姓對秦王朝的苛捐賦稅、募役刑罰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我聽說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本不應繼位,該繼位的是長子扶蘇。扶蘇賢能,卻被二世無故殺害了。還有一位名人叫項燕,曾是楚國名將,戰功卓著,又愛護士兵,很受人愛戴。現在老百姓並不知這兩個人是生是死,我們何不以他們的名義號召天下人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呢?”於是浩浩蕩蕩的大澤鄉農民起義就這樣爆發了,這是第一支反抗暴秦的隊伍,但絕不是最後一支。可能是因為他們打著公子扶蘇以及楚將項燕的名號,也可能是秦朝百姓本就對秦朝的暴政感到不滿,總之起義軍隊在短短的時間裡就加入了很多新的成員,大家齊具一心,目的都是要推翻二世的統治。起義軍一路上向咸陽進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士氣大振。陳勝還在大家的擁立下建立了政權,自己當上了王。建立政權之後的義軍開始不斷出現內部鬥爭,權力的分化也越來越嚴重,後來義軍分離,重要將領吳廣也被手下殺害。二世上位以來,政事一直交由趙高打理,可是直到義軍快要打到咸陽門口了,他才知曉此事。不由得就對趙高產生了戒備的心理,而趙高多年教導於他,這種信任可不是說沒有就沒有的。趙高蠱惑二世殺了許多朝中棟樑,許多無辜大臣也慘遭殺害。蒙恬、蒙毅、李斯、李由可以說都是趙高害死的。秦朝的大將已經被二世折損得差不多了。此時秦朝的最後一員大將章邯提出自己願意帶兵出戰,但是希望二世給他兵,從最近的郡縣調軍隊過來已經來不及了,請求二世釋放驪山囚徒對抗義軍。二世此時已是慌了陣腳,章邯願意出兵他當然十萬個願意,不管章邯提什麼要求估計他都會同意的。就這樣,章邯率領大軍擊退了義軍,給予了義軍重創。後來個郡縣的秦軍趕到代替了這批囚徒,章邯就帶領這批正式的秦軍開始在各地抵禦義軍的進攻,守護秦朝的土地。章邯自己也清楚,二世統治殘暴,就算自己打贏了這場仗,以後也還是會有無數的仗要打。更何況朝中還有一個搬弄是非的趙高,若是自己得了軍功,趙高也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於是在和項羽大軍對峙的過程中,章邯的隊伍屢屢退卻。秦二世就派了人來責問章邯,為何不出兵消滅了楚軍。章邯才突然想到,朝中還有兩尊大佛得罪不起,他派司馬欣回去請示,但是趙高從中隱瞞,因而讓司馬欣足足等了三天。司馬欣事覺有異,馬上動身離開,果然趙高就派人在後面追他。回到營中,他就對章邯提出要考慮回去之後的事,因為趙高已經開始在對付他們了。章邯秘密派人去和項羽簽署和約,第一次的時候遭到拒絕,第二次項羽才接受。當時楚國也有給章邯寫信勸說,也是分析的秦朝如今的局勢以及章邯的個人命運,鉅鹿之戰中,項羽能勝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章邯根本無心迎戰。官渡之戰:官渡之戰中,曹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戰術得當.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等,使自己的勢力迅速擴大;但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實力仍優於曹操,曹操能獲勝主要得益於採用謀士計策襲擊袁紹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最終以少勝多擊敗袁紹,這為他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在東漢末年,群雄四起,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段三國鼎力的歷史我們也都非常熟悉,被記載為《三國志》,其中很多的片段都成為現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比如最著名的有千里走單騎、舌戰群儒、諸葛三氣周瑜、草船借箭、過五關斬六將,身在曹營心在漢、空城計等等。這段並不太長的歷史卻對中國整體的歷史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也留下了很多戰爭中精髓,發生了很多起流傳千古的著名戰爭,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潼關之戰、江東統一戰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鼎鼎有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在公元200年的時候,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就是袁紹了,袁紹一直非常忌憚曹操的能力,一直都覺得曹操的存在對他的威脅太大了,於是袁紹就急不可耐的帶著10萬精兵進軍要攻打曹操,曹操當然也毅然決然的迎戰了,於是雙方在官渡展開了決鬥,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官渡之戰。戰爭剛開始明顯曹操屬於弱勢,但是打到一班袁紹就以為自己必勝就忘乎所以的驕傲了,放鬆了戒心,也聽不進去謀士的進言,而曹操卻與他恰恰相反,曹操非常的重用人才,一直虛心的聽取手下給予他的良好建議,採取勝利性最大的戰略方針,他聽取手下謀士的建議燒燬了袁紹的糧草,到這時候袁紹才驚慌失措,倉皇逃跑,但現在的局勢對曹操是最有利的戰機,曹操當然會繼續乘勝追擊,一舉剿滅了袁紹軍力,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袁紹從此之後便退回北方,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後來沒過多久曹操就統一了北方,吞併了袁紹所有軍力。官渡之戰大大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是曹操統治北方的必然條件。因為在北方地區只有曹操和袁紹的勢力最大,官渡之戰曹操擊敗了袁紹,那麼北方再就沒有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戰其實也是中國政權統一和政權分立的歷史重要轉折,曹操此戰勝利之後,向統一中國的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而袁紹的理想是讓自己能在諸多英雄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只要勝於其它諸侯領導著其他諸侯就滿足了。袁紹的失敗是因為他在戰略上的失策,也有他目光短淺的原因,這也證明了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大統一的思想,也是走向成功的方向。毛主席曾經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提到了官渡之戰,毛主席在文中說戰爭最重要的就是雙方實力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這是官渡之戰勝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選擇了非常好的戰略政策,他攻守並用,並且多次派出騎兵來打袁紹的弱勢,並且用了火攻這一戰略方針焚燒了袁紹的糧草,讓袁紹無路可退,從這幾方面就能看出曹操作用兵的謀略和指揮才能,他是我國曆史中難得的出色的軍事家。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最著名的戰爭典範。而袁紹問題非常多,袁紹內部不和,他本人又驕傲,剛愎自用,不採納謀士的正確建議,盡失人心,辦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多次失去了難得的戰機,最終才導致自己的糧草被燒後路被抄,導致軍心動搖,內部散裂,從而全軍潰敗。


餘生盞茶侃史


打戰就是物質基礎和搶奪城池領土地盤,而糧草作為戰爭最重要的物質,戰士們一但在戰爭中開戰糧草,被另一方軍隊截斷糧食意味著戰士們沒有食物吃,沒食物吃導致戰士飢餓、身體無力。戰鬥力下降軍力少的一方,想要戰勝比自己強大好幾倍的軍力最有效的戰略就是斷了兵多一方的糧草,利用糧草來斷其士兵食物使敵方自亂陣腳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鉅鹿之戰和官渡之戰都是少兵的一方利用糧草策略戰勝兵多的一方。






書硯觀世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古代軍隊因為缺乏糧草而幹活很多離譜的事兒,比如曹操的謀士程昱曾把人肉乾混在糧食裡做為軍糧,黃巢的軍隊攻打陳州無糧,直接架起大石磨,以陳州百姓為糧食。所以,對於兵少的一方來說,直接正面進攻勝算少,不如就乾脆襲擊對方兵糧了。李世民最擅長利用自己糧食豐富的優點,一直對峙,直到對方糧食不足再出擊獲勝。


白鶴林小酒館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將士食不飽則力不足,更無從談戰鬥力。謀士們深知糧食在軍隊的重要性,所以都想方設法斷敵方糧食。兵少不利正面交鋒,採取斷兵多方的糧食,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行走的月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軍人的咽喉,被斷者斃!這叫兵在精不在多,古代善斷、善護糧草者必是高手,高手過招,都是一擊必殺!戰為生死大事,不易輕之,便是這理。


紫氣東來M烈風


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