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項羽死也不過烏江,如果忍辱負重捲土重來,劉邦項羽誰能得天下?

雷哥影劇


也許項羽會贏得天下。個人比較喜歡項羽。

論能力,項羽從小習武,力能槓鼎,比劉備不知強多少,項羽為評為中國古代能力最強的武將之一。

論聰明,項羽才智過人,比劉備的頭腦強,領兵打仗,胸有策略,項羽救趙時,迅速斬殺膽小的宋義,接著士兵將鍋打破,只留三天的口糧,士兵心想:如果不打贏,就會死,永遠沒有飯吃,所以只能贏。一招破釜沉舟讓項羽反敗為勝,以少勝多。



論情義,項羽痴心虞姬一個,劉備見一個愛一個。對劉備也講情義,一次劉備來項羽這喝酒,項莊舞劍,欲斬殺劉備,項羽卻放過了劉備,放虎歸山。

劉備能贏得天下,只有他的仁義虛心讓追隨他的人信服,有太多人才願意跟隨他。而項羽太剛愎自用,擁有一位高人范增,對其不夠謙虛。

如果,項羽學會謙虛,謹慎,很可能不會輸給劉備。


風紀海石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的這句詩,千古傳唱。

我們也時常想,項羽如果過了江東,又該是怎樣一個結局?

其實,如果項羽是一人一騎渡過江東,無非是稍稍延緩他的死亡而已。

我們必須注意到,江東並不是楚國的傳統領土,而是吳越之地。

公元前306年,楚懷王派大臣召滑攻打其父楚威王時代已經被楚國打殘,由盛轉衰的越國,攻克越國都城吳(今蘇州)。但楚國也只是直接控制吳國故地,而越國傳統地區會稽一帶的狀態則是——“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公元前223年,秦完成滅楚。前222年,秦始皇在越地設會稽郡,對越地建立直接管理。滿打滿算,楚國對吳地的管理不過83年,而對越地從未建立過直接有效的管理。

秦會稽郡包括一部分吳地,治所也設置在吳(今蘇州)。項梁、項羽叔侄殺會稽郡守起兵,所得的江東子弟,實際上應該算是吳越之人。他們追隨前楚貴族項氏起兵,是因為當時秦與關東的矛盾成為了主要矛盾。

而後來項羽建立霸業,依靠的主要並不是八千江東子弟,更多還是傳統楚國領地上的廣大兵源。項羽的西楚九郡,很一部分都是楚國的傳統領地。

垓下之戰後的局面,正如項羽自己所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事實上,到了這一地步,江東人民作為僅被楚國統治80年的吳越遺民,也未必會繼續支持項羽抵抗劉邦。

何況,劉邦出生的沛縣,在戰國最後60年也屬於楚國,劉邦同樣可以憑藉楚人的身份爭取江東的人心。

但是如果項羽能帶著十餘萬楚軍過江,割據江東呢?

我們需要注意到,和劉邦集團打垓下之戰,並非項羽本意。得知龍且在山東濰水慘敗於韓信,全軍覆沒,隨後老巢彭城也失守,一路東撤的項羽就計劃把剩餘的軍隊帶過淮河乃至長江,以圖後舉。

追擊的劉邦憑著自己的兵力,並不足以吃掉項羽,甚至在固陵一度被項羽打得戰不利。當時韓信、彭越不肯南下,劉邦封韓信、彭越為齊王、梁王,授予封地,才使得二人南下,三路軍會師,在項羽渡過淮河之前便堵住了項羽,逼迫項羽進行決戰。

結果,不出意外地,敵眾我寡、缺衣少食的西楚軍十餘萬部隊在垓下之戰和東城快戰中慘敗,全軍覆沒。

但是如若韓信、彭越未能及時趕到,又或者項羽足夠快,帶著十餘萬大軍在追兵趕到之前渡過長江的話,結果又會如何呢?

江東地區的地形,以及項羽如果成功渡過江東,能統治疆土的平原地區,大致如圖所示,主要就是太湖周邊的杭嘉湖平原一帶。

比起佔據天下的漢國,江東確實逼仄。當時江南地區尚未發展起來,哪怕到了西漢人口鼎盛時代,會稽、丹陽二郡(即江東地區)人口合計也不過140餘萬人,楚漢之爭時只會更少。

但雖然如此,如果項羽能夠帶著十餘萬楚軍迴歸江東,便能很容易壓制住江東不服的力量,江東子弟傷亡不多也不至於招致江東父老的怨恨。

雖然江東與漢的國力差距不啻天壤之別,但絕不代表劉邦集團能輕易攻滅假設帶著十餘萬楚軍過江的江東。長江下游江面寬闊,只有寥寥幾個渡口可渡,可以輕易防禦,西面江西與江東地區之間,是廣袤的丹陽丘陵,著名的安徽黃山就在其中,由此發兵也堪稱千難萬難。

正因為江東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烏江亭長才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只要項羽並非全軍覆沒,哪怕能帶幾萬人成功渡江,據守江東就會成為不錯的選擇。而王朝初立,缺乏強大水軍的漢集團也幾乎不可能越過長江天險攻取江東。

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說項羽集團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並不代表能夠翻盤,畢竟江東人口不到百萬,與大部分中國之間國力差距太大了。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到,劉邦大器晚成,比項羽大24歲,結束楚漢之爭時已經54歲了,建立漢朝後統治了七年就去世。

如果項羽集團沒有被劉邦徹底消滅,項羽帶著殘餘楚軍割據江東,比起劉邦,年輕的項羽有很大的時間優勢。

在沒有徹底消滅項羽的時候,劉邦絕不敢削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眾王。而當劉邦去世之後,劉盈軟弱,呂雉又是一介女流,韓信等人很可能不會表示服膺,多半會發兵爭奪天下,加上北方匈奴的侵擾,會將天下再一次帶入戰亂,這對於項羽來說就是東山再起的好機會。

雖然比不上劉邦那樣老奸巨猾,擅長御人。但項羽無疑比起韓信更具備君主的才能。假設歷史發展到這一步,而項羽有了之前楚漢之爭失敗的教訓,必然比之前更加成熟,很可能在新一輪的混戰中成為勝出者,完成翻盤,統一天下。

假設這樣的話,或許華夏民族就會以楚族的名字輝耀於後世。

這是對於項羽如果能夠帶著數萬或十餘萬楚軍過江東的可能性之想象,並不代表筆者更希望如此。

劉邦雖然為人刻薄寡恩,然而漢王朝卻以後世煊赫的文治武功,交出了極為輝煌的答卷,所以華夏民族才被冠以漢之名。

而雖然氣概豪雄卻時常殘酷好殺的項羽,在治理百姓上,恐怕難以比得上劉邦。由他來開創的王朝,也不見得比得上雖遠必誅的強漢。

但雖然如此,意氣風發如項羽,豪情萬丈如項羽,少年膽氣如項羽,破釜沉舟如項羽,三萬破五十六萬於彭城如項羽,浴血東城如項羽,這樣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又有“霸王別姬”鐵漢柔情的人物,怎不讓人心折於千年之下?

司馬遷明言項羽“所過皆殘滅”,不是愛民如子之人。但歷史的蒼穹下,他偏偏有一種無可言說的魅力,讓我們嚮往,總是忍不住想,在另一個時空中,那位英豪帶著虞姬,帶著烏騅馬,帶著他的十萬西楚兒郎回到江東,而後重出江湖,平定天下的另一種可能。




高高在下喲


前言:當時的項王,面對劉邦大軍的十面埋伏,兵敗如山倒,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是萬念俱灰。他明白這次自己是真的輸了,輸給了自己最瞧不上的人。殘存的理智,讓他選擇體面的退出,為了成全自己,也為了成全天下人。而其悲壯的舉動,讓後人唏噓至今,不斷覆盤,想給項王一次機會。在我看來,項王即使選擇忍辱負重,捲土重來也不過是再一次自取其辱。

性格決定命運

項羽的性格是矛盾的、糾結型的。他剛愎自用,同時又優柔寡斷。他胸懷天下,同時又兒女情長。他慷慨激昂,卻又小氣多疑,沒有容人之量。這些矛盾的性格特點雜糅在一起,註定他的一生會是不平凡,卻以悲劇結尾的。高貴的出身,良好的教育,讓他有了與生俱來的自信,後來誅滅暴秦的時候,他也是順風順水,而這種自信卻讓他在最後問鼎天下的時候病變成剛愎自用、性情暴烈。同時他的“選擇恐懼症”讓他往往錯失良機。最致命的,他太容易感情用事,做事情不考慮後果。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即使再一次和劉邦爭天下,他骨子裡的東西不會改變,也就沒有辦法笑到最後。

人品敗光,民心向背

項羽出道,靠的的家裡人的提攜。一往無前也是因為佔了“推翻暴秦,復興楚國”的大義。但在其實力壯大後,他殺了小楚懷王。秦子嬰投降,他還是選擇給殺掉。不該殺的人,他毫不猶豫的斬盡殺絕,最該殺的敵人劉邦他卻放虎歸山。殺了楚王大大寒了楚國故民的心,殺了子嬰更讓天下人對其嗤之以鼻。再加上他後來的驕傲自滿,聽不進逆耳忠言,身邊的文臣武將一個個要不被他自己逼死了,也不被他逼走,親自送給敵營。這種自斷手臂,犧牲自己,壯大敵人的操作,讓他漸漸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垓下一圍,四面楚歌。他最嫡系的楚國擁躉已經再支持他,即使他逃回江東,沒有父老鄉親的支持,沒有民心所向的大義,沒有文臣武將的輔佐,眾叛親離。回到江東,也是喪家之犬。靠他一人一馬,想要捲土重來,不過是痴人說夢罷了。

趁你病要你命

很多文人都對項羽不肯過江東表示惋惜,想當然的認為只要項王肯回到江東,就可以振臂一呼,重整旗鼓。但這可能嗎?都當市井出身的漢王小富即安嗎?長期在民間的爭強鬥狠,他肯定知道斬草必須除根。他不會再給項王喘息的機會,也可以說他不會犯項王當年對自己心慈手軟的機會。兵強馬壯,即將一統天下的劉邦如果得知項王沒有身死,必然會把戰火引向江東,小小的江東面對天下在握的劉邦,也就是螳臂當車罷了。而項王也是明白也一點的,敵人弱不禁風的時候,我尚且被他逆風翻盤。現在形勢逆轉,即使再努力,也不過是垂死掙扎。

後語:在我看來,項王當時回首自己的戎馬一生,有過破釜沉舟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有定都彭城的衣錦還鄉、天下鹹服。他的一輩子值了,他也倦了,他更願意歇一歇,去路上陪陪自己心愛的虞姬。

好的歷史不會死去,我是歷史愛好者“好史不死”,喜歡我的內容就點贊+轉發+關注,歡迎大家有評論區留言討論,讓歷史更加多姿多彩!


好史不死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烏江”“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些都是後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稱讚,當年彭程之戰時,劉邦就聯合了各諸侯,組建了56萬大軍去討伐項羽,可是項羽僅用3萬人,就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最後,還是十幾個人護送劉邦脫身的。以三萬兵力打敗了56萬大軍,真是厲害,可見項羽真的很擅長帶兵打仗,楚霸王可不是徒有虛名的。可是王者不僅得會打仗,項羽雖然很強悍,但他不適合做一個王者。

像項羽那樣的英雄,只為笑傲天下而活。雖然以前他也曾寄人籬下,聽人號令,但那時天下大亂,他知道有朝一日他能夠有號令天下的希望。因此,他衝破險阻,一步步蹬上巔峰!但是夢想破滅後,他已經厭倦了常年征戰的生活,縱然江東父老仍然擁護他,之後也只能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當時的劉邦已經成了氣候,如果他執意堅持與他再戰下去,除了增添百姓的災難之外,並無扭轉天下的希望



再者項羽自刎和他的性格有關,性格決定命運,項羽一生不曾受過重大挫敗,他出身貴族,這一次,經過十面埋伏的重挫之後,也確實沒有勇氣再站起來,而且他是個自信的人,當時起義的8000子弟兵無一生還,如果渡江之後,還要接受國人的可憐繼續稱他為王,絕對是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而且項羽是靠暴力起家的,雖然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但他和楚國老貴族之間相去甚遠。項梁殺景駒(楚國“三戶”之一),項羽殺後楚懷王、氣死范增,這些都透露著項家和楚國老貴族之間激烈的矛盾和衝突。 一支異軍的突起,往往伴隨著既得利益者的受損,所以,流血鬥爭,在所難免。 項羽不光和外人打,還要和自己人(楚國人)打,再強的精力,也有耗盡的一天。最要命的是:這樣做的後果是,連一個朋友都沒有!所以,當項羽失敗的那一天,他才發現:身邊除了“虞姬”,一個人都沒有了。這樣一看項羽就心如死灰。也不會忍辱負重。就算忍辱負重劉邦稱帝也是事實。這條路肯定漫長艱難,還要背上江東父老的性命這不是項羽會做的事。


木偶戲8956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在成功推翻秦朝的統治後,各路反秦人馬聚集在項羽的麾下,接受他的分封。根據范增的謀劃,項羽把整個天下都分封出去了。其中把劉邦分封在了巴蜀之地,引起了他的極大不滿。再加上劉邦不甘心做一個小小的諸侯,於是起兵反對項羽,引起了楚漢之爭。楚漢之爭的結果是劉邦統一了天下,而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按理來說,項羽與劉邦的對決,最後的勝利者應該是項羽。從兵力上來看,項羽軍隊數量遠超劉邦;從謀士上來看,項羽手下的范增不比張良遜色,只是性格方面或許急躁了一點。至於武將方面更不用說,除了季布、龍且、鍾離眛以外,項羽本人就是那個時代最強悍的武將。可惜的是,就是這樣良好的開局,卻得到了失敗的結果。

可以假設一下,如果項羽選擇逃過烏江,然後召集舊部,能不能東山再起。答案是否定的,憑著項羽現有的實力,失敗是必然的。對此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項羽依然缺少優秀的謀臣。

自從范增離開以後,項羽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謀臣。在與劉邦對峙時,項羽只能憑藉自身的才智,與劉邦集團對抗。可劉邦手下不僅僅有張良,還有蕭何、陳平等謀士,項羽絕不是他們的對手。如此一來,項羽基本上很難擊敗劉邦,難逃失敗的結局。

其二:項羽很難擁有優秀的軍隊。

在突圍至烏江邊時,烏江亭長準備了渡船,勸項羽迅速過江。項羽給予了拒絕,說道昔日八千江東子弟隨我渡江,現在我一個人回去,真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項羽軍隊的核心力量,也就是江東子弟已經損失殆盡。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精銳部隊,項羽短時間之間,很難再次擁有如此厲害的士兵。沒有強有力的軍隊支撐,項羽也就斷無崛起的可能性。過江以後,等待項羽的,依然是再次失敗。

其三:項羽手下沒有與韓信匹敵的將領。

其實項羽手下不缺猛將,之前的龍且作戰就相當勇猛,還有他本人就是最厲害的武將。項羽缺少的是有勇有謀的名將,就像韓信這樣。當龍且被韓信擊敗的時候,項羽就已經感到了害怕,慌忙派武涉去勸說韓信,實現罷兵和解。遺憾的是,韓信拒絕了項羽的求和。後來項羽直接對戰韓信時,落得了垓下被圍的結局。因此項羽即使過了烏江,當再次面對韓信時,差不多也是失敗的結局。

總之,項羽雖然魯莽,還算有情有義,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即使過江,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過江不會帶來成功,只會增加更多江東子弟的傷亡,為了給天下蒼生減少傷亡,當然也不想再次愧對江東父老,項羽選擇了烏江自刎,這是他最好的結局。


子正尋道


我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東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項羽是一位真君子

項羽面對比他弱的劉邦卻屢屢吃虧,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邦更是一位政治家,而項羽則是一位真君子。在鴻門宴上,范增好幾次示意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卻不以為意,難道項羽真的傻嗎?錯,是他不屑於那麼做,他要打劉邦,不過是奮力一擊的事。後來劉邦率領二十萬大軍打項羽,卻被項羽四萬軍隊打的四處逃竄。所以不是項羽不殺,而是他想堂堂正正的殺。這是項羽不肯過烏江的根本原因,因為在他眼裡,敗了就敗了。

第二,虞姬之死讓項羽心灰意冷

在項羽被圍困在亥下,四面楚歌時項羽毫不在意,因為他當時依然有一戰的信心,只要他渡過烏江,絕對能重頭再來。但虞姬為他劍舞,最後自盡而死就徹底瓦解了項羽最後的信心。項羽是非常重情義的人,對虞姬的愛更是無人可以代替,心愛的女人一死,他本就已經心存死志。但他還有將士,他為了那些將士考慮,希望帶他們回家,所以才選擇突圍,然而到烏江時,將士死盡,支持他的最後的動力也失去了,他也無心再渡烏江。

第三,項羽看清了劉邦的為人

如果項羽過了烏江,劉邦一定會追殺過去,但江東作為起兵之地,項羽不忍心讓自己的家鄉再起戰火,重要的是他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願意再陪自己一戰,當年的八千子弟只有自己一人,他已經不再是那八千子弟的將領,而是他們的兄弟,兄弟都死了,他也無顏再見江東百姓了。

再說就算項羽過了烏江,也不可能捲土重來,在他巔峰的時候都被劉邦打敗了,更何況從新開始的他,連他的亞夫,虞姬,八千子弟兵都沒有了,怎麼和劉邦鬥。





緬懷未逝的青春


不可能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因俺在《怎麼評價劉邦和項羽》一文中已作過短篇小論,故簡答之。

晚唐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可見,杜牧可能是項羽的忠實粉絲,這只是他一個美好的想象而已。

打仗靠的是謀略,打架才靠的是拳頭。項羽總是孤軍奮戰,憑藉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處不是燒就是殺降,使人怕也使人怨。其殘暴令人髮指!坑降卒,殺降王子嬰、火燒阿房宮、搗毀始皇陵……項羽婦人之仁而又剛愎自用。

歷史的必然:項羽只能流著淚,唱著“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垓下歌》悲壯謝幕。

最後結論:項羽,英雄也!匹夫也!


吳建彬626


表面上看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是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實質上他在江東也民心已失。這與他弒義帝熊心(楚懷王)密切相關。義帝熊心本系楚國貴族,楚亡後,隱匿民間為人牧羊。項梁起事後,採納范增的建議,立熊心為楚懷王,以從民望。就是豎起了一杆以抗暴秦的一面旗幟,以增加號召力和凝聚力。同時也說明無論是早期的項梁和後來的項羽在民間的號召力還不足夠強大。後來懷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因此請示楚懷王。懷王答曰:照原約辦!項羽因此懷恨,於是佯尊熊心為義帝,徙於長沙郴縣,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將其弒殺。

但江東是楚亡後楚國貴族逃亡後的聚居之地,項羽的叔叔項梁初起兵時也是以“恢復楚國”為號召,因此得到了“江東”勢力的支持,但項羽將楚懷王弒殺,實質上是抄了自己的後路。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雖然天下苦秦久矣,但秦亡後,項羽又實行分封制,導致天下軍閥混戰,百姓“苦”戰亦久矣,人心思定,項羽即使率領剩下的28騎回江東,至少不會出現“振臂一揮,應者雲集”的局面。項羽在戰敗後對此應該也是作過深入分析的,所以選擇“不肯過江東”。但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楚霸王的性格: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捲土重來未可知?這只是後人對悲劇英雄的惋惜之時一廂情願罷了。如果爭天下的只有劉邦和項羽,不管在什麼時候,天下永遠是劉邦的。

性格決定命運啊!


虯髯客升級版


霸王項羽楚國貴族出身,以霸王身份分封諸王,權傾天下,位如九五之尊。但其仁義、尚禮、血性等等品質,束縛了其手腳。處事中未免有些婦人之仁,侷限了江山一統的霸業鴻圖。

"鴻門宴“上不聽亞父范增計策,放走了劉邦,氣走了軍師。

活捉了劉邦的父、妻、子女,要脅劉邦,劉邦不肯俯首,其家屬安然無恙。劉邦就是看透了項羽不肯加害之意。

人性、品質,修身處事,難能可貴。但爭奪天下的疆場博殺,貴族品質卻只能貽誤戰機、禍及將士、寒了謀臣的心。

劉邦遇緊急關頭,有性命之憂時,為減輕車輛負重,擺逃追兵,妻兒都忍心拋下車去。管什麼夫妻情,兒女恩,他要的是天下。漢高祖雖市井無賴出身,品質不及霸王羽百之一二,但他卻開創了大漢基業。

霸王項烏江自刎,羞見江東父老。貴族的品質葬送了其性命。徒留了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令後人遺憾的結局!


午夜夢醒18


垓下之戰前,項羽手下最強大的謀士,“亞夫”范增恨他不用己計,憤而而去。

再往前看,項羽的心腹愛將,九江王英布也叛楚歸漢。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中,項羽只能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倉皇突圍。

到烏江時,兵不過百。

此時項羽有兩個選擇:戰死沙場或者逃回江東。

杜牧說的好: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漂亮話誰都會說。

畢竟好死不如賴活著,能活誰願意死呢?項羽難道會因為虛榮心就寧死不過烏江?

我覺得不是因為虛榮心,而是因為他自知眾叛親離,回天乏術,回江東也不過是苟延殘喘,拖累父老罷了。

要知道,彼時江東可不是唐朝時候的江東。

江東從孫吳開始苦心經營,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之後,得到第一次大發展。即使如此,到北宋時,仍然無法和中原相比。南宋建國百數十年,才使南方,尤其江東之地繁華鼎盛。至明清時,方能超過中原。

可秦末的江東,仍舊是蠻荒落後的地方,無論經濟還是人口都遠遠無法和關中、中原地區相比。

劉邦有漢初三傑輔佐,謀臣如雲,猛將如雨,項羽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怎麼和劉邦打,怎麼捲土重來?我看來不及捲土就要淪為階下囚了。

況且,江東父老難道會真心跟著項羽打一個必輸之仗嗎?正如王安石所言,“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我覺得項羽反倒要擔心睡著時候被誰割了腦袋去邀功呢!

與其這樣窩窩囊囊跪著死去,反倒不如頂天立地站著去死。這,或許是失敗者僅能選擇的體面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