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康泰時和雅西卡,三家你能分清嗎?

康泰時、Y/C卡口、京瓷之間的關係對於不少人來說有點混亂,這次就來簡單地捋一下它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這裡先要提一個人:

稻盛和夫。我不懂企業也不懂經營,但是這個名字還是聽說過的。如果有朋友不太清楚的話,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日本企業家中有經營四聖,分別是松下的松下幸之助、本田的本田宗一郎、索尼的盛田昭夫和京瓷的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以節約成本最大化企業效率而聞名。京瓷創業時僅有8人,不僅自己做大做強,還順手救活下游中小企業無算,20世紀80年代稻盛和夫親手救治雅西卡,21世紀後又一把年紀的他又空降日本航空將其復活。

==正文==

由於受到日本相機產業的擠壓,德國蔡司在1971年宣佈退出大眾相機市場。不過蔡司光學的金字招牌還在,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為此,蔡司在1972年派代表來到日本,尋找和日本相機企業合作的可能性。

蔡司的目標企業:不能太大太強,否則合作成功無法體現自己的價值不說,被拒絕面子上不太好看;另外目標企業也不能太小。因此,蔡司找到的第一個對象是當時已經崛起,而且產品線相對單一的賓得。乍一看賓得確實很符合蔡司的期待,體量不大不小,有一定技術能力,專注於單反相機發展,是非常理想的合作伙伴。但是賓得和蔡司方面溝通之後,考慮到自己已經創立起了“PENTAX”這個品牌,光學和機械技術都比較過硬,即便與蔡司合作也得不到太多東西,反而可能會在光學上受制於人,因此婉拒了蔡司的提案。

蔡司的轉機在1973年出現了。也不知道是蔡司主動找到了戰爭結束後才創立、當時低端相機代名詞的雅西卡,還是雅西卡聽說賓得拒絕了蔡司後主動找上門,總之雙方一拍即合。蔡司可以借這次合作帶來新的工作機會,給自己的企業多帶來一些收入;而雅西卡則是希望借蔡司的名聲,甩掉大眾市場中自己品牌的低端印象。

蔡司、康泰时和雅西卡,三家你能分清吗?

Yashica 44和Rolleiflex Baby

雖然看上去十分完美,但是雅西卡對於蔡司來說,並非一個理想的合作伙伴。牛山善政於1949年創辦了八洲(Yashima)精機株式會社便是雅西卡的前身。和大多數當時創業的相機品牌一樣,雅西卡也是靠仿造雙反相機起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半,雅西卡在美國創立了銷售分公司,開始大批量向美國出口相機。1958年,因為抄Yashica 44抄Rolleiflex Baby抄得太過分,外觀侵權在美國惹了官司;同年,廉價固定鏡頭旁軸相機Yashica 35又抄了蔡司的Contax IIa的外觀。

蔡司、康泰时和雅西卡,三家你能分清吗?

Yashica35和Contax IIa

同時,雅西卡公司內部的問題也不甚理想,牛山社長的心腹財務主管侵吞公司財產,社長家人又染上毒品。如果說當時雅西卡當時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目前最常見影視道具之一的YASHICA ELECTRO 35系列了。雖然上市時間比已經霸佔市場多年的Canonet晚不少,但圓滑的外觀、機頂的LED指示燈、正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LOGO等,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看來這簡直就是未來、是科學。因此整個系列成為了雅西卡的搖錢樹,爆賣500萬臺。

蔡司、康泰时和雅西卡,三家你能分清吗?

YASHICA ELECTRO 35

雅西卡和蔡司的合作初期還算順利。雙方1973年達成協議,1974年秋天的Photokina上合作的樣機就登場了——CONTAX RTS。外觀採用了保時捷設計(對,就是你想到的那個保時捷);

雅西卡獲得“CONTAX”商標使用權,並製造機身;機身卡口由原來雅西卡單反使用的螺口變更為Y/C卡口(Yashica/Contax);鏡頭則是德國蔡司製造。RTS即“Real Time System”,機身內部採用了大量電子化控制機構,十分先進。但問題是太先進了,用戶不習慣輕輕一碰就釋放的電磁快門按鈕是小問題,大問題就是雅西卡自己也沒控制住,而且快門經常出一些小故障。

蔡司、康泰时和雅西卡,三家你能分清吗?

CONTAX RTS的雜誌廣告“鏡頭決定寫真”

整體來說,這臺相機代表了一個全新的趨勢,是一臺面向未來的相機,蔡司的鏡頭表現也可圈可點。不過他們的運氣是真的不好,雅西卡和蔡司握手的那個秋天,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OPEC的石油禁運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來了。能源和原料價格暴漲對於日本這種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簡直是噩夢,高速增長戛然而止。雅西卡剛好還在投巨資建造新工廠,馬上變得入不敷出。雖然找到銀行和其他關聯企業獲得了一些注資,但仍是杯水車薪。雅西卡迎來了創業之後最要命的危機。

這時前面提到的稻盛和夫出現了。京瓷是雅西卡的供應商之一,雅西卡就此破產必然會影響到京瓷回收貨款。這點錢對於京瓷來說雖然是小事,但是稻盛和夫對於相機產業以及雅西卡本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京瓷的下游廠商如果出現問題的話,稻盛和夫往往會派出經營和技術人才入駐,協助企業重建,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強行回收資產。這次面對雅西卡的危機,稻盛和夫親自去考察了幾次,最終決定以換股的形式收購雅西卡。

雅西卡十三股對京瓷一股,變身為京瓷光學機械事業部。從此,蔡司、雅西卡、京瓷走到了一起。這一在雅西卡基礎上設立起來的新部門財務獨立結算,採用京瓷的經營管理方式,大幅削減成本的同時又提高了效率。同時,京瓷還重新整理了相機品牌和產品線。“CONTAX”主打高端;中低端靠“Kyocera”和“Yashica”打拼。由於“Yashica”這一品牌已經在海外經營多年,因此面向日本國內市場的品牌為“Kyocera”,而“Yashica”負責海外。如此才有Kyocera T Proof和Yashica T5這樣,雖然品牌型號都不一樣,但本質卻是同一款相機的情況。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京瓷的T系列高端便攜膠片相機和G系列可更換鏡頭便攜相機在市場上火爆異常,但是單反相機的表現卻讓人一言難盡。RTSIII帶有能夠保證膠片平整性的真空吸附後背,但仍然故障頻發;AX依靠後背前後平移技術實現了手動鏡頭的自動對焦但體積巨大;二十一世紀新推出的N系列看上去很美,卻怎麼都比不上兩家大廠。便攜數碼相機和拍照手機(日本的“寫メ”)的普及也嚴重擠壓了膠片便攜相機的市場。

就像當年跳入相機市場那樣,京瓷在信息革命中也先後投身移動通信市場和手機市場。這反而讓它對於相機市場的未來更加缺乏信心和耐心。2005年3月看空未來的京瓷宣佈退出相機市場,雅西卡、康泰時和京瓷的組合就此與我們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