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前幾天,一張同樣是上網課的照片,觸動了多少父母的心絃。

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照片裡的小姑娘叫郭翠珠,14歲,因要上網課,家裡又沒有網絡,只能來村支部蹭網上課。

蹲在一旁陪伴著的,是她的父親。

一束燈光,兩個身影,看得我們熱淚盈眶。

相信看到這張照片時,我們心裡的第一反應,都不是同情,而是被他們身上那種向上的力量所觸動。

至今記得一句話:人,最重要的不是他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這個小女孩,沒有海淀、魔都的資源配置,甚至家裡連網絡都沒有,但她有一顆不斷進取的心,還有在前行的路上,肯花時間和精力,陪伴著她的家人。

她的起跑線不是最好的,但已超越了不少人。

因為有太多的父母,明知自己是孩子的起跑線,卻總是不肯往前走一步。

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朋友的弟弟和弟妹都是老師,因為疫情在網上授課,常常都能在飯桌上,聽到他們談論學生。

有的學生思維靈活,愛思考,愛發問,作業也完成的好,字跡工整清晰,拍照清楚,改起來毫不費力氣。但有的學生作業一塌糊塗,還有的乾脆課也不聽,作業也不交。

朋友隨口問,都是同一個班的學生,同一個老師教,同樣的標準要求,為啥差異那麼大?

答曰:因為背後的父母是不一樣的。

比如,有一位學生經常不聽課、不交作業,打電話問家長,說是家裡有兩個孩子,媽媽一直被困在親戚家回不來,只有一部手機,用不過來。問怎麼不回看,說是家裡活多沒時間管著讓回看,孩子又貪玩,最後還央求老師讓老師多管管。

而朋友的小姑家裡有三個孩子,一個讀高三,一個初中,還有一個讀小學。三個孩子都要用手機上課,並且平時大人是在縣裡做生意不回家,老家連網絡都沒有。

這次春節回來被困老家,家裡只有兩部手機,怎麼辦?輪流,聽不了直播就聽回放。沒有網絡怎麼辦,大人陪著孩子在鄰居房子外面蹭網上課。

所以,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正如一位讀者所說的那樣:

涵媽,在我們這個小城市裡,買個幾千塊的包,大家覺得你過的還不錯,但花上千塊買套分級,周圍的朋友都會覺著你瘋了。

所以,教育方面的差異,從根本上來所是教育認知的差異,與父母的經濟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並非絕對相關。

把自己三個兒子都送入斯坦福的傳奇媽媽陳美齡,在自己的50條教育方法中,就曾分享:

不要把教育的責任推給老師和學校,更不要以工作繁忙為由疏於對孩子的教育,這個是極其錯誤的。

專業知識的傳輸老師可能比我們更專業,但是人格品行及習慣的培養,更需要父母在生活的點滴中引導孩子。

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可以說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都起著重要作用。

比如,讓大人們非常頭疼的“孩子總是看手機問題”,如果大人吃飯的時候不是一邊吃一邊看手機,孩子可能也不至於一定要看著手機才吃飯。

如果大人下班回家後的時光,不是在刷手機中度過,而是看看書做做運動,孩子可能就養成了看書做運動的習慣。

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折射。

朋友的弟弟愛寫毛筆字,一有閒暇時刻就練字。才上小學一年級的侄子也深受影響,每每看到爸爸練字,也要拿著毛筆去描。

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朋友的侄子,寫的字一直都是班裡的範本,乾淨整潔,只要是會的字,筆順結構從來沒錯過,這和他總愛拿著毛筆去描紅也是有關係的。

就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周國平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感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大。

他寫自己的女兒啾啾時,記錄過這些情形:

兩週歲上下的啾啾會認二十來個字了,便開始對家裡的藏書發生了興趣,常常站在書架前觀望,解釋說:“我挑一本。”

她的確會抽出一本來,坐在小板凳上,真的“讀”了起來,手指著書上的字,一行行往下,大聲念著,非常流利,卻是一串又一串誰也不懂的句子,而她非常投入,能樂此不疲地“讀”很久。

“讀”的間隙,她會站起來,在屋裡走來走去,嘴裡話語不斷,也都是我們聽不懂的,大約是在溫習剛才“讀”的書吧。當然,更多的時候,她是看圖畫書,每次新買一批,不幾天就看得爛熟於心了。

經常的情形是,我走出書房,她正專心看一本書,抬頭看我一眼,說:“爸爸看書,我也看書。”

啾啾四歲時,翻到一本關於尼采的書,她一頁一頁翻這本書,看見有鉛筆記號,問是不是我畫的,為什麼要畫,不同的記號是什麼意思。我解釋說,我看書時,覺得重要的就畫一個小圈,覺得不對的就畫一個小三角。

於是,她非常耐心地查看所有的記號,在每一處都指點著報告:“這裡是重要的。”“這裡是不對的。”最後,她有些遺憾地說:“好些字我都不認識。”我安慰她說:“你認識的字已經很多了。”

不久後,在她的一本童書上,我看到了用鉛筆做的類似的記號,有小圈,也有小三角。

還有一回,她坐在雙層床的上鋪,埋頭做著什麼。紅攀上去看,發現她拿一支紅筆,正在一本書上畫,已經圈起一個字,用一條紅線把它拉出去,再在書頁的邊沿上畫了一個小圈。

紅是編輯,這是改稿上錯字時用的符號 , 居然被她學去了。她告訴紅:“我學媽媽。”

我和紅深深感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大。

正是因為周國平夫婦本來就喜歡讀書,女兒啾啾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也喜愛上了讀書。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直接的關聯。

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在自己的著作《成為》中,提到父母對自己和哥哥成長過程中的的影響和鼓勵:

  • 母親早早開始教我讀書,帶我去公共圖書館,陪我一起認書上的字。
  • 哥哥對籃球產生興趣時,父親就將硬幣拋到廚房的門框上,鼓勵他挑起來去夠。
  • 父親晚上下班後會向我們展示他對爵士樂和藝術的熱愛。

還曾在自序裡寫道:

  • 我的父親弗雷澤教我努力工作,保持安心,信守承諾。我的母親瑪麗安教會我獨立思考,發出自己的聲音。

從一個普通黑人小女孩到美國第一夫人,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才智,更是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和指導。

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父母的見識和眼界能決定孩子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優秀的父母,才更能助力孩子成材。

有朋友感嘆,看你們大城市的孩子多累啊,還是我們小城市的娃活的安逸。

可是她或許忘記了,18年後的高考,可不管你是來自大城市還是小城市。

也許,你所謂的快樂教育,僅僅只是放任自流,從未觸及教育;

就怕,你所謂的佛繫心態,僅僅只是啥都不做,從未努力向上。

真正的快樂教育,是因材施教、不強行灌輸,一天進步一點點。

真正的佛繫心態,是過程中堅持努力,結果上佛系對待。

好的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看父母的經濟水平,學歷程度,而是看你肯不肯花時間,肯不肯在教育上有所投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