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給莫言的小說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高興,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說起莫言,總會有不少爭議聲:他得諾貝爾獎是否實至名歸?作品受歡迎程度比不上餘華的《活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他憑什麼?種種質疑聲,自2012年他得諾貝爾獎開始,就從來沒有停過。但莫言好像沒有理會過這些,畢竟獎頒給誰,不是他說了算。

恩師給莫言的小說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高興,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得獎後,莫言除了琢磨小說外,還幹起了一些似乎不太擅長的活兒。他開過書法展,結果似乎不算理想,據說罵的人挺多。他也寫詩歌,特別愛寫律詩和打油詩,寫得也不算工整,但卻頗有意思,比如“韭菜爐包肥肉丁,白麵烙餅卷大蔥”等雖然都挺土,但卻受到不少網友的喜愛。

恩師給莫言的小說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高興,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莫言的一首打油詩,說起來這首打油詩還挺有意義的。1984年,29歲的莫言順利地考入了文學系,而後開始正兒八經地寫小說。這年冬天,他寫出了中篇小說《金色的紅蘿蔔》。據他自己後來回憶,當時他在宿舍裡僅花了3天時間就寫出了草稿,加上1天的改抄,這篇小說一共用了4天。

恩師給莫言的小說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高興,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寫完後,他把小說拿給恩師徐懷中先生看,徐先生當時已是頗有名氣的作家。他讀完小說很是欣賞,卻覺得題目取得不好,便隨手給他改了兩個字,於是《金色的紅蘿蔔》就變成了《透明的紅蘿蔔》。多年後,莫言稱當時這樣改,他心裡其實並不高興。但估計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篇小說竟一炮而紅了,文壇名家史鐵生、汪曾祺等人都對他讚歎不已,這篇小說也就成了他的成名作。而小說題目中的“透明”二字,也成了熱詞,大家都說用得妙!

恩師給莫言的小說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高興,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事後,莫言仔細想來,發現這兩個字改得當真是有意思,之前的“金色”二字根本比不上,此後莫言便感激了恩師幾十年。有時候文學的事,就是這麼有趣!小說寫完30多年後,已拿下諾貝爾獎的莫言在2017年想起這段往事,仍感慨萬千,專門寫了首打油詩來感謝對方,詩如下:

蘿蔔原本不透明,

恩師妙筆點龍睛。

學習先賢寫夢幻,

不才因此得虛名。

恩師給莫言的小說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高興,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說起來,這詩寫得並不算多高明,但卻挺有趣。詩的首句“蘿蔔原本不透明”是說原來這小說名用的不是透明,次句是寫恩師妙筆點睛之事。後兩句提到“寫夢幻”是因為《透明的蘿蔔》寫的本就是一個光怪陸離的故事。小說中男孩,頂著大腦袋,看似很普通卻有著別人沒有的奇異功能。最後一句,莫言謙虛了起來,“虛名”對上一句的“夢幻”,很是巧妙。

恩師給莫言的小說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高興,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論詩本身,這確實是一首沒什麼意境的打油詩,但卻讓我們看到了莫言對恩師的感謝。這讓筆者想起了唐代高僧齊己,當年齊己寫了首五律《早梅》,自己總覺得不夠完美,便將詩帶到袁州請大詩人鄭谷指正。鄭谷於是把詩中“前村深雪裡, 昨夜數枝開”改成了“前村深雪裡, 昨夜一枝開”,齊己覺得改得實太是妙,便稱鄭谷為一字之師。莫言在成名後,還能不忘老師當年“改兩字”之恩,確實是值得我們點讚的。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