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圓,做事要方,人生的“方圓之道”!


做人要圓,做事要方,人生的“方圓之道”!


“方而不割”命題源自於《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老子云:“聖人方(方角)而不割(損害),廉(稜角)而不劌(音“貴”,刺傷),直而不肆(放肆)。”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本質的規定性,它的存在和變化都有一個許可的極限。

“方正”品格的極限是“有割”,品行方正雖好,但不能因過度“方正”而損害他人,應隨俗方圓;有稜角、有個性雖好,但也應避免過度刺痛他人,以免造成緊張的人際關係;“正直”品格的極限是“有肆”,行為正直雖好,但不可放肆,任意行事,應學會尊重他人。這些“內方外圓”的美德一旦超出了它們的限度,突破了它們的臨界點,事物便喪失了原有的本質而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

一切矛盾都是相互包含、互相滲透,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可能和趨勢。“方”、“廉”、“直”雖是好的品格,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向“割”、“劌”、“肆”等壞的方向轉化。

所以,深諳辯證法的人能夠以“中道”自律,對自身的品格進行適時調節,力求控制在 “不割”、“不劌”、“不肆”的限度內,真正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方可達到為人處事的圓通境界。

一、“做人要圓”,“做事要方”

做人要圓,做事要方,人生的“方圓之道”!


“方圓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藝術,它的基本含義是“做人要圓”,“做事要方”,把“方”與“圓”有機地結合起來,方可達到圓融的理想人生境界。

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無非是“做人”與“做事”兩件事。做事難,做人更難。如何才能做好這兩件事呢?從古至今,都是中外哲學家思考和探討的永恆的人生問題。

所謂“做事要方”,是說做事一定要遵循規則或規矩,切不可隨意胡作非為。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求人做事既不能違法,也不能缺德,切不可逾越“法律”與“道德”雷池一步。每一種社會職業雖有自己的特定行規,但是“誠信”則是商道的基本法則。遵之,一諾千金,為商必成功;違之,行欺詐,失信於人,為商必失敗。“廉潔”是做官的基本原則,要求做官者不能以權謀私。遵之,即是清官;違之,即是貪官。“求是(追求真理)”是學者的基本要求,不能弄虛作假。遵之,積薄成厚,必有成就;違之,沽名釣譽,必成笑柄。

“做事要方”雖好,但是也要“通人性”、“合人情”,根據具體情況,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和人情味,努力做到方中有圓,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所謂“做人要圓”,是一種寬容、忍讓、圓通、融通的人生大智慧,決非是世俗小人的圓滑世故、八面討好、左右逢源的醜惡心態。在做人上,既要求不要隨波逐流,隨風飄蕩,也要求不要咄咄逼人,強加於人。既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既有貌似糊塗的智慧,也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完美結合。這是人要追求的壓力最小、張力最大、可塑性最強的人生境界。

“做人要圓”,有時會有犧牲,甚至要承受來自社會和親朋好友的各種屈辱、誤解、怨恨和傷害。這時,要學會“忍”,要相信“日久見人心”,最終會得到人們的認可。

“做人要圓”,不僅要求努力做到寬容、忍讓,而且切忌以小肚雞腸嫉妒他人。英國哲學家斯賓諾莎指出:“嫉妒是一種仇恨,這種仇恨使自己對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災難感到快樂。”巴爾扎克也指出:“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以恨人開始,以害己而告終。”那麼,如何才能克服這種不健康的嫉妒心理呢?

古人云:“境由心造。”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不僅要超越自我,容得下他人的優點和成功,還必須有自知之明,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克服一份虛榮心,就會少一份嫉妒心。有一位漂亮的好萊塢女演員,因失戀而產生的怨恨和報復心理,使她的面孔多皺,她去找一位化妝師為自己美容。這位化妝師誠懇地勸她說:“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仇和恨,我敢說全世界任何一個美容師也無法美化你的容貌。”

“做人要圓”,要求學會與善於讚美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只要是發自內心地多使用讚美語,就能搭起溝通的橋樑,彼此溝通如沐春風,就會得到人間最珍貴的友誼。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稱讚的強烈願望,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不同點。一般說來,無論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都喜歡聽好話,特別是那些自卑感很強、被壓抑的小人物,更喜歡受到別人的讚美,這是人之常情。這些小人物的人生如一株睡蓮,或許一生沉睡著,根本開不了花;又如孔雀開屏,也許一生開不了屏。他們雖然有無限的潛力可以挖掘,但是需要一個引爆點。讚美就是挖掘他們無限潛力的最好引爆點。俗話說:“順情說好話,耿直討人嫌。”

只要從讚美他人開始,學會以幽默的語言“順情說好話”,必能打動他人,開啟他人的心扉,激活他們的活力,使他們開花、開屏,真可謂功德無量。這是“做人要圓”的秘訣,也是成功的管理之道。

從哲學上看,“做人要圓”,就是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維困境,學會以“二合一”的思維程式思考問題,努力在矛盾的對立中尋找出二者的平衡點,以達到圓通的人生境界。在人際關係中,“二合一”者從不向別人追問對某人某事是贊成還是反對這樣非此即彼的問題;一旦被人問起對某人某事是贊成還是反對時,他們也多不會直接表示其中之一,而多是兼顧贊成與反對而加以包容雙方。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態度明確固然好,但有時態度模糊或許更好。

宋代蘇東坡和秦少游在飯館吃飯,一名滿身蝨子的乞丐前來乞討。蘇東坡認為滿身蝨子是從乞丐身上的汙垢出來的,而秦少游則反駁說:蝨子是從身上棉絮中出來的。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於是,二人決定請人當評判,誰輸了誰請客。在評判的那天,按照“隨緣”說,不慌不忙地說:“蝨子的頭是從汙垢出來的,而蝨子的腳卻是從棉絮中出來的。所以,你們兩位都輸了,應該請我吃酒。”兩人無話可說,哭笑不得。接著又說:大多數人認為“我”是“我”,“物”是“物”,二者是對立的。在我看來,二者又是一體的,是完全可以調和的。比如一棵樹,既接受空氣,同時也接受水分和陽光,其生命才能達到統一的圓通境界。不管蝨子是從汙垢出來的還是從棉絮中出來的,

只要把“我”與“物”之間的對立統一起來,就能達到圓通境界。“隨緣”是一種心態,承認對立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從“二分”的對立中找出“二合一”的互補。這就是所謂的“隨緣”。

“做人要圓”,就是要學會自我寬心,自己找樂。弗洛姆指出:“貪婪是一種會給人帶來無限痛苦的地獄,它耗盡了人力圖滿足其需求的精力,可並沒有給人帶來滿足。”為貪婪之慾所累,就永遠不會給人帶來滿足與快樂。人生大多痛苦與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有一位老太婆,晴天憂愁,雨天也憂愁。因為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二女兒賣冰棍。晴天怕大女兒不賺錢,雨天憂二女兒不賺錢。有位智者勸老太婆不必憂愁,換個思維方式,就可變憂愁為快樂。晴天因為二女兒賣冰棍生意好而高興,雨天因為大女兒賣雨傘賣得好而高興。人生的喜和憂都是“外物”帶給你的兩種心態。只要你不鑽牛角尖,認死理,善於轉移“痛點”,找到“樂點”,就可以構建圓通而快樂的人生境界。

二、“內方外圓”的圓通境界

做人要圓,做事要方,人生的“方圓之道”!


“方圓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藝術,同時也是人要追求的一種“內方外圓”的圓通境界。

水無常形。水能根據客觀環境的差異性而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形態,以適應不同的客觀環境,如水在杯裡即為杯形,在盤中即為盤形,在葫蘆裡即為葫蘆形,等等。中國古代銅錢是內方外圓,古代建築的礎石也多半是“內方外圓”,這是中國人對“內方外圓”人生境界的形象說明。因此,要求為人處事應像水和銅錢那樣“內方外圓”,在不同的客觀環境裡,應力求做到“隨俗方圓”,以達到方圓有致的圓通人生境界。

中國人信奉“做人要圓,做事要方”的人生哲學。“方”是做人要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既不為權勢和金錢所誘惑,也不為別人壓力所左右。“圓”是圓融世故,融通老成。做事要求講究技巧,不是呆板、教條、認死理,而是以不變應萬變,“方”中求“圓”,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但是,它又不是小人的奸滑世故,八面玲瓏。“方”是做人的脊樑,“圓”是處事的錦囊。如果只“方”而不“圓”,或者只“圓”而不“方”,都必將會碰得頭破血流,眾叛親離,一事無成,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放眼古今中外,某些正直誠實的人所以命途多舛,從處世之道上,就是隻“方”不“圓”所致;唐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清代富可敵國的和珅,雖然奸滑世故,八面玲瓏,作威作福,風光一時,但最終還是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從做人之道上說,就是隻“圓”而不“方”。

所以,只有善於把“方”與“圓”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方圓有致的圓通境界,才是人生成功的真諦。不管是商界鉅富還是官場首腦,不管是世外高人還是瀟灑文人,其中不乏精通“方圓之道”人生藝術的高手。中國歷史上不少志士仁人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這一人生真諦。陶淵明既不為五斗米折腰,也能在田園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李白不會摧眉折腰事權貴,而是浪跡江湖,建構自己的詩意人生。

深諳“方圓之道”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完美結合的人。他們在面臨危機和身處逆境時,皆能做到處變不驚,臨危不懼,轉危為安,以成大事。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在危難之中,採取藏巧於拙,假裝糊塗,全身而退,較之那種有勇無謀的無謂犧牲要高明得多。比如,窮兇極惡的盜賊持刀竄入家裡搶劫時,如果你只是嫉惡如仇,暴跳如雷,破口大罵,與之格鬥,就可能有喪命的危險。如果你能委曲求全,以圓滑的態度、“誠實”的語言騙得盜賊信任,喚起他對您的憐憫之心,使之不加害於自己,為戰勝盜賊贏得時間和條件,在其放鬆警惕的情況下,逃脫報案或徑直擊敗罪犯,這才是“方圓之道”人生藝術的成功運用。

在中國歷史上,劉備是一位精通“方圓之道”的高手。《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劉備落難時曾投靠曹操,以韜晦之計棲身於許都。為防曹操謀害自己,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他對自己的注視。曹操詭詐多端,有一天請劉備進府飲酒,議論誰是當世英雄。劉備認為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等人是當世英雄,均被曹操一一否定。在曹操看來,只有“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方是英雄。劉備問道:“誰人當之?”

曹操答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我。”劉備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筷子掉在了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問劉備:為什麼把筷子掉在地下呢?此時,劉備以冷靜的頭腦、從容不迫地拾起筷子,答道:“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以驚怕?”劉備回答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只恨無處躲藏。”於是,曹操哈哈大笑。劉備就這樣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之舉掩飾過去。從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志,成不了什麼大器,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放鬆了對劉備的警惕,劉備才能如願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終成三國鼎立之勢。

俗話說:“鷹立似睡,虎行似病。”魏國司馬懿也是一位足智多謀、精通“方圓之道”的高手。三國後期,他老謀深算,將自己佯裝成要死的人,瞞過了大將軍曹爽,保護自己,等待時機。待時機成熟後,司馬懿一舉奪得了曹氏政權。

道家的“方圓之道”,主張“做人退一步,做事進一步”,堅持“尖、方、圓”的做人做事原則。要求做事要積極,縱使面對困難障礙也要盡最大的努力,發揮“尖”的精神,勇往直前,像錐子般鑽透過去,克服困境,取得績效;做事和做人都要有原則,發揮“方”的精神,有所堅持,不分職級,一律開除;另外,執行公開、公平、透明的考核機制,無論是誰只要達到要求標準,就可以直接晉升;做人要求發揮“圓”的精神,在和諧的原則下,與別人相處,儘量求得圓滿,即使自己情緒不佳,也要容忍,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修養,努力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

不管是劉備還是司馬懿,都是在進退出處之道上,成功地運用了“方圓之道”的歷史人物。

綜上所述,“方”是“內聖”之道,是自我修養,是人的內在素質,是所謂“誠意、正心、修身”,是做人之本;“圓”是“外王”之道,是人的外在言行,是處世之道,即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簡言之,“方”是道德,“圓”是人情;“方”是正直,“圓”是通達;“方”是氣度,“圓”是涵養;“方”是進取,“圓”是迂迴。“方圓之道”,表現在修身勵志、為人處世、進退出處、做事成敗、為官治國、治家育人、經商打仗諸方面。

根據 “方圓之道”,人的為人處事大致有四種模式:“內外俱方”者、“內外俱圓”者、“內圓外方”者、“內方外圓”者。“內外俱方”者,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內方外圓”者,是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內圓外方”者,是“色厲內荏”的偽君子;“內外俱圓”者,是世俗的小人。在現實生活中,同這些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學會在實踐中識別其本質,並採取相應的交際之道,是方圓人生的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