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超過前朝的大唐是如何逐鹿大西北的

為什麼世人言及古代中國總愛喜歡稱頌漢唐呢?

相對於其他朝代,這兩個朝代推崇漢族文化,國力相對比較強盛。漢朝建立者劉邦是純正的黃帝血統,系列文章中會細線條列舉其駕駛傳承。至於唐朝建立者李淵、李世民父子,非常崇尚漢族文化,朝中有能力的賢臣武將喜歡標榜自己是漢族人,可見這個王朝對漢族文化的高度認可程度,即使本身是少數民族出身的王公貴族,寧願接受漢族人的身份,也不願再貼以前民族的標籤了。

這是歷史上漢化與民族大融合成功締造的碩果。李世民之父是李淵,李淵之父是李虎;李虎為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第五世孫,這些都非常清晰無誤的。再往上追溯含糊其辭了。教科書上闡述民族大融合的過程,稱是必然的結果非常武斷。

但這個民族大融合能以最快速度演進,確實不可淡化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大帝(將在他文敘述,這裡留下一根引線)。然而由於這位大帝事蹟的血腥,正統教材隱去他確實也是有苦衷的事情。

李暠自稱是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可李廣卻是純正的漢人。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與母親竇氏都是鮮卑族。因為李世民對漢化高度認可,父系強調自己的漢族血脈,所以歷史上還是比較認同李世民為漢族皇帝。

唐朝被認為是古代中國繁榮昌盛代名詞,後世的傳統評書都給予了高度正面的敘述。在李世民當政的貞觀四年,李靖僅率領三千之眾的唐軍,就使突厥主力部隊土崩瓦解。後來他與評書中稱之為徐茂公的大唐名將李世績配合,一舉將東突厥作為國家徹底地消滅。

從此東突厥汗國統治區域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為先鋒,開始與各國列強逐鹿面積超過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大西北,即兩漢時期取名為“西域”的遼闊地域。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之後,帝國又於貞觀十四年攻滅高昌國,建立西州和安西都護府。然後,唐朝連續剿滅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二十多個西域小國,建立以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四鎮為核心的統治體系,安西都護府則座落在龜茲鎮。

唐高宗鹹享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對安西都護府發動第一次攻擊。唐帝國開始與統治今西藏地區的吐蕃,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公元692年,唐軍攻破吐蕃,後者徹底服輸丟棄一部分國土退出了安西四鎮的爭奪戰。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唐朝的國力在玄宗皇帝手上達到頂點,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大規模的對外用兵。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大食)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列強逐鹿之列,西域變成了兩強一頑三個大國之間的爭奪戰。

其實吐蕃這個意欲北上開拓疆土的頑固勢力,自知無法與強大的唐帝國爭鋒。公元715年(開元三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唐軍擊敗大食與吐蕃的聯軍,威勢振動整個西域。

公元717 年(開元五年),突騎施聯合吐蕃與大食的三國勢力攻打安西四鎮,被英勇的唐朝軍隊一舉擊敗。突騎施是突厥族部落,經過周密策劃,最終接受了唐朝的安撫而被招安。公元722年(開元十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卻被唐軍再次打敗。

此時,在唐帝國西邊,又有一個非常強盛的大帝國誕生,恰是阿拉伯帝國。其在征服大片中亞地區與印度邊疆地區後,頑強衝擊唐朝國界被打得落花流水而放棄了東進。雖然沒能跨過中國國界,但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

但唐朝軍隊這個時候仍在廣闊的青海地區,與頑強的吐蕃國勢力進行大規模戰爭,卻無暇顧及西域的爭鬥。阿拉伯帝國見縫插針,通過強大軍事力量的威懾,使得唐帝國的屬國慄特多個國家,紛紛倒向了阿拉伯帝國。

為了遏制阿拉伯帝國在西域的擴張野心,唐朝巧妙利用快速突進的騎兵勢力,這也是西漢武帝軍隊常用的手法,卻無法長時間守住征服區域,所以漢朝得到的國土,有時會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重新淪喪。然而,大唐帝國的快速反應部隊,卻真正給予阿拉伯軍隊以沉痛的打擊……


疆域超過前朝的大唐是如何逐鹿大西北的

英雄無比的大唐快速反應部隊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