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新冠大考:後疫情時代的亡羊補牢和降本增效

“叮——”是微博推送消息。

“日本郵輪公司因疫情破產。”

一場災難在2020年的開端降臨人間,不是蟻穴潰堤的逐漸衰敗,而是措手不及的悄然襲擊,令人恐慌的不明病毒迅速擴散,一點點滲透,一寸寸腐蝕。

雖然明白這場意外勢必要給各個企業、整體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西貝呼救、海底撈吃緊、培訓機構關張、大小公司紛紛壓降成本收縮現金流,豪華遊輪公司瞬間傾覆等消息,還是令人心驚。

電影院成了空曠劇場,一場場演出延期或取消;

朋友圈中旅遊行業的同學每天線上處理退訂問題忙得不可開交;

還有人感嘆說:如果疫情持續兩個月還不結束,我們的公司不可避免走向破產。

作為員工,在收入降低的情況下心慌地與房貸、車貸對抗;

作為企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緩慢的情況下自保,還要保障員工及背後的一個個家庭。

至此小編不禁要問:有多少企業在面臨意外災難的時候,具備高強的抗風險能力?企業又如何提高抗風險能力?

反人性的996,如何破局?

近年來社畜界不斷出現新詞彙,朝九晚五成了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頻繁經歷996的工作制度,有的人甚至自嘲化身“007”。

工資低,工作強度大,員工成長速度跟不上,成了企業和員工之間矛盾的死循環。

企業的目的無非是在最低成本之下,將效率提到最高。大經濟環境下,大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一批批層出不窮,構成了強力的競爭關係。

經濟江湖中明爭暗鬥,持續的高成本、低效率對於企業來說無異於將自己推向窮途末路。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組織架構,每個部門的組成人員各司其職,具體工作都是靠員工推進,因此從每一位員工“下手”,儘可能提升產出,變相加班等逐漸成了不成文的常規。

無休止的加班使企業與員工的矛盾逐漸尖銳,年輕人的詩與遠方被迫延遲成了奢望,有點脾氣的提個申請,就想去看看那麼大的世界。

大企業還好,就算工作累,圖個平臺,求職者還是會紛紛砸簡歷。然而小企業經歷過於頻繁的人員流動,總歸是吃不消,結構不穩,頑疾得不到處理,連組成企業最基本卻最主力的細胞都變成了不安定分子,長此以往對於企業來說弊大於利。

而本次疫情對企業經營衝擊巨大,挽回損失,搶回進度,開源節流,可能都會給已經白熱化的加班大戰雪上加霜。如何在保障員工權益的前提下,實現降本增效,穩定現金流,推進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既是每個企業不得不思考的當務之急,也是數字時代“血汗工廠”杯具的破局之道。於是,AI+RPA逐步從幕後走到臺前。

AI+RPA,打造“數字員工”

AI,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PA,即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這個機器人畫風不太一樣,跟掃地機器人、飯店的刀削麵機器人、智能音箱機器人等等不同,RPA沒有實體,它是一堆存在於程序中的代碼數據,所以RPA也被稱為“軟件流程自動化。”

疫情期間為避免接觸帶來的交叉感染,企業紛紛開啟了雲辦公模式。

RPA技術在此期間大顯身手,它主要幫助人類處理那些需要重複執行且工作量大的環節。它無需改造原有業務系統,即可為企業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的部署,在非侵入式實施的同時也有效確保了信息數據安全,因而受到許多企業的青睞。

RPA技術可應用的領域可謂包羅萬象,只要具備一定的數字化、信息化基礎的場景都可以大顯身手,如財務會計稅務、人力資源、製造、物流、零售、採購、供應鏈管理等行業,如費用報銷、單據審核、稅項撥備、薪酬發放、招聘管理、物料清單、發票處理、訂單處理、庫存監控、銷售數據核對等流程。

舉個疫情時期買保險的例子,親戚推薦我簽訂新保單,鏈接發來,信息填寫、簽字確認、自動扣款完全通過線上完成,簡化了許多步驟。

如果說實體機器人解放的是人類的體力勞動,那麼RPA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辦公室裡重複、規則、繁瑣的低層次腦力勞動,使得企業員工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成長及聚焦更有價值工作的創新創造。

相比於RPA,AI技術近年來知名度更高一些。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AI與RPA技術的結合,不僅可以實現“下達指令-執行-反饋”等一系列流程,對於複雜場景和複雜問題還可以進行系統分析,通過算法模型給出智能決策建議方案,在提質增效方面對企業有極大的幫助。

還記得鋼鐵俠的AI管家Jarvis嗎?他是超級程序而不是臺式計算機,必要時可以轉移存儲。能獨立思考,計算各種信息,處理大小事務。鋼鐵俠的機甲開發以及方舟反應爐的更新都離不開它的協助。

AI+RPA模式雖然目前尚無法達到科幻電影中的理想高度,但在當下“弱人工智能”時代已可以在特定場景下大幅解放勞動力,使得企業無論在經濟上行還是下行時期都能夠平穩運行,為企業發展持續蓄能。

疫情之後,相信AI+RPA會成為許多企業的第一選擇。而供應商的技術實力、穩定性和前瞻性,特別是在真實場景下的應用和效果,將成為AI+RPA行業逐鹿勝出的關鍵因素。

實在智能,從“AI輔助人”到“人輔助AI”

疫情期間,一款名叫“波波”的智能疫情問答機器人突然火爆網絡,活躍於各種微信群、公眾號和APP。它依據官方權威數據和動態信息,為老百姓提供疫情相關的各種智能交互問答,甚至還能解悶聊天、打趣逗樂,贏得坊間不少口碑和點贊。

“機肉搜索”之後,發現背後的開發商是一家叫“實在智能”的AI科技公司,進而發現也是一家做AI+RPA的企業。公司介紹中提到,“聚焦大規模複雜問題的智能決策,通過AI+RPA技術打造廣泛應用於各行業的智能軟件機器人,助力企業客戶從“勞動密集型”向“AI密集型”轉型,進一步提質、降本、增效,從而推動生產模式與業務流程實現顛覆式創新升級。

公司名字挺實在,也挺接地氣兒,小編來給大家劃重點:

1、 “勞動密集型”向“AI密集型”轉型

先打個比方,企業的發展類似遊戲中的打怪升級,在第一階段主角英雄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升至滿級,必須先將英雄強化轉型至第二階段,才有繼續升級的空間。如何讓有限的英雄發揮最強戰力,獲得最快成長,投入到最核心的戰鬥中是企業始終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

長期以來,員工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勞動力資源,在勞動合同約定的生產關係框架下,通過體力腦力等生產資源貢獻價值,進而為客戶提供服務。而AI+RPA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有限投入下勞動力資源終歸有限的瓶頸,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擴展勞動力資源的能力邊界,使得在AI+RPA技術加持下,員工“開著機器人”辦公,從事更有價值的創新工作。

據瞭解,除了波波之外,實在智能還研發了可“零代碼+托拉拽”開發各種軟件機器人的全套工具,以及智能客服質檢機器人、智能報稅機器人、智能招聘機器人、包小黑·智能法律諮詢機器人,甚至智慧數字園區等多個產品,並已落地為用戶帶來實效。

2、提質、降本、增效

據官網介紹,實在智能的創業初心就是幫助企業客戶實現全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員工價值三大目標。這也與後疫情時代,大部分企業經歷衝擊陣痛之後的亡羊補牢思路非常契合,畢竟開源節流才是生存之道和發展基礎。

這次疫情對整個社會、對企業乃至個人都是一次代價沉痛的大考,對社會治理、企業經營及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也是一次衝擊和洗禮。正如春天總會來臨,相信經此一役,方方面面都會主動擁抱或被動迎來變革創新,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