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3月16日,阿里本地生活線上召開“2020年商家大會”,宣佈七大賦能計劃,以數字生活開放平臺打造服務業的新基建。


阿里本地生活可謂是猛料雲集,畢竟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10日舉行的支付寶合作伙伴大會上,支付寶宣佈從金融支付平臺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


阿里本地生活“疫”軍突起,從扶持力度、戰略佈局來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本地生活服務是美團的千億野心,更是阿里未來的萬億夢想,頗有研究價值。


見“疫”思遷下的“治癒系”解決方案


3月16日,阿里本地生活線上“2020年商家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磊再宣佈多項商家賦能新計劃。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疫情使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數字化升級的進程大大加快。接下來的新競爭,將不再是流量變現的賽道,而是‘新服務’的賽道,是商家和我們一起發展的賽道。”王磊表示。


支付寶提前轉型,大環境是疫情,小氣候是美團佣金上漲,行業民怨不止。


2月中旬,有商家舉報,美團外賣存在突然提高佣金、壟斷經營及不正當競爭兩方面問題。重慶、四川、河北、雲南等地多家協會,紛紛公開呼籲美團等外賣平臺降低佣金。


“疫情之下,堂食基本沒有,只能靠外賣才能活下去,但外賣扣點一直居高不下,餐飲商家徒有單量沒有利潤,想要活下去太難了。”曾任加州牛肉麵聯合創始人的貢英龍這樣描述如今餐飲商家面臨的困境。


對於外賣平臺的高佣金,餐飲行業頭疼已久。在疫情蔓延階段,停止堂食服務的餐飲商家僅靠外賣勉強“續命”,那些動輒22%、24%、甚至更高的平臺抽傭比例顯得尤其令人心驚。


對於阿里本地生活而言,疫情期間加碼,為商家提供了治癒系解決方案。


道格拉斯·霍爾特在其著作《文化戰略》中曾經提到,營銷機遇往往潛藏於那些遊離在主導性文化表述下的意識形態需求。疫情期間,商家人心不穩,急需走出疫情,平臺的教育成本低,對於業內新動態接受程度低,支付寶轉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對線下商家是個安撫,提供的是一種治癒系解決方案。這一舉措是商家與用戶的共贏。


未來整個阿里本地生活平臺,也將會商家帶來日均超過一億的流量,實力不容小覷。


留存大於拉新:要攻城略地,更要安營紮寨


疫情下的商家,人心思變,更願意嘗試新的平臺,但是相比拉新,更重要的或許是留存。互聯網平臺的本質是做渠道,互聯網拆分為最本質的供需三方:生產者、消費者與渠道,互聯網的角色就是渠道,本質是服務和增值。

這一點上,阿里本地生活體系深諳“渠道之道”,從技術、流量、生態等多個層面發力,去做“服務與增值”,為B端商家提供優渥的生存土壤。


1 技術剛需化: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一直以來,中國商業的一條隱藏主線就是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的碰撞和對抗。互聯網企業,可以在線上被數字化的能力——流量、用戶,都是顯性的實力,而傳統行業就像很多以往積累的資源難以數字化和顯性化——例如他們在供應鏈、質量管控和渠道管理方面的積累的,都是待挖掘,待數據化的潛在實力。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疫情之下,生死麵前,傳統商戶的數字化需求被極大的釋放,從“要我做”過渡到了“我要做”。


其實,早在幾年前,口碑餓了麼就開始提倡“數字化”改造和升級行業,並且大量服務商戶上線,給予數字化營銷手段, 2019年11月19日的商戶中臺推出,更是將行業數字化的進程推進了一大步。


疫情中,一方面是口碑餓了麼的數字化準備被充分證明是行之有效且有重要價值的。另一方面,本地生活的廣大用戶和商戶,在加速的上線平臺——各種數據。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以此次推出的基於私域流量的小程序“吃貨卡”為例,肯德基上線10天新增15萬會員,德克士疫情期間新增30萬會員,一葉而知秋,彰顯了阿里本地化生活體系的賦能價值。


2 生態供給能力。


經濟學原理中有一句話: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


平臺的供給主要看兩個方向:供給是不是可以大批量供給,並且接近於無限供給;是不是平臺提高了供給端的效率,讓供給端能賺到錢。


我們來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體系的供給,餓了麼和口碑是先鋒部隊,側翼有飛豬協同,支付寶做戰略樞紐,但阿里真正的中軍是新零售軍團,帳下已齊聚了盒馬鮮生、高鑫零售(大潤發)、銀泰商業、百聯集團、蘇寧和居然之家,還有社區小店升級品牌“天貓小店”,構建了一個更高維度的生態系統,與前軍相互呼應和支援。


至於平臺供給效率,前文的技術賦能已詳盡闡述,無需贅言。


阿里本地生活服務體系,一如MIT斯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施馬倫塞在《撮合者:多邊平臺的新經濟》中探討過成功的多邊平臺企業特徵:具備平臺集群效應,能夠對雙邊夥伴、用戶產生價值和吸引力,形成符合定位的平臺分工能夠有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保證各方從中有利可圖。


平臺、用戶、商家三邊關係,找到相得益彰的“自恰點”。


場景大於流量。場景是長久以來被潛移默化形成的一個潛意識。只有人、貨、場這三者都對了,才形成有效的成交和轉化。


阿里本地生活為商家提供的不單單是流量,更多的是多元化的消費場景,比如,口碑、餓了麼與淘寶有更大生態的合作,例如對天貓店的近場配送、“引薦”更多本地生活商戶開設天貓旗艦店、與高德、優酷等等的生態合作。口碑餓了麼全面擁抱支付寶的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多場景為商家賦能、流量的轉化效率進一步提升。


3 流量業務與變現業務的較量。


擁有強戰略意圖的業務,可以把其他業務當作流量業務去做。


擁有強生態體系業務,可以把其他業務作為變現業務去做。


阿里資金充沛,擁有實體電商、金融等強變現業務,本地生活當務之急不是變現,而是強戰略業務,把本地生活當做流量業務來做,DAU、MAU更重要。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本地生活戰場再起波瀾:回到阿里系賽道


流量業務要想提升日活,自然會對商家、用戶端進行更多的補貼與扶持。包括但不現於佣金減免、流量導入、金融扶持等。


以此次支付寶改版為例,口碑餓了麼作為最大的“ISV”享受到了第一輪的紅利。支付寶的湧入,以及淘寶、高德即將湧入的流量,使得口碑餓了麼的日均訪問人數已經突破1個億,疫情時節,不少傳統商家苦苦支撐,阿里本地生活服務體系強大的流量扶持比什麼都來的直接,不啻為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美團的戰法,是平臺打垂直的流量降維攻擊,美團是強生態體系業務,基於外賣這一強勢入口,先後進軍,比如餐飲、外賣、旅遊民宿、到店綜合、家政服務、出行、共享單車、泛娛樂、金融等多個消費場景,這也讓不少人發出美團的邊界在哪裡的疑問。


尤其是上市之後,來自各種維度的壓力大,因此會更偏向變現業務,疫情期間的漲佣金也是基於這一變現邏輯,從財報數據來看,美團去年連續2個季度實現盈利營收大頭依然來自外賣業務,而營收增長,主要依靠提高商家傭金以及降低騎手費用。


尾聲:


10週年全員郵件上,美團點評CEO王興寫道:“新的十年,我不祝大家一帆風順,我祝大家乘風破浪。”


誠如斯言,本地生活服務的戰爭,談一帆風順著實不易。


王興的祝福還未繞樑,支付寶變身,阿里本地生活體系再升級,便強勢的打破了“一帆風順”,隨著支付寶的開放愈加完善,巨無霸或將成為美團最為棘手的對象。


據36氪報道,12日一早,美團點評的一位高管在部門會議上要求下屬自行研究支付寶改版細節,並形成文字,在內部彙報交流。“明顯感到很大壓力”。一位接近美團點評的人士稱。


本地化生活賽道格局恐將變天,內要變現,外要禦敵,擺在美團面前的,是一本“難唸的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