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龍文】鶴鳴山中雲洞巖

【書香龍文】鶴鳴山中雲洞巖

鄭德鴻 黃永樂

� 漳州市龍文區蔡坂村北部,有一座鶴鳴山,呈東西走向,從山麓到峰巔,幾乎全是由各種玲瓏奇特的花崗岩石層層疊疊堆砌而成。山的北面,有一大片懸崖峭壁,難以登攀。明代翰林學士豐熙稱:“山盡石,石盡美且巨,他山莫儕。”獨特的風景,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留下無數美麗的傳說,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雲洞巖。

  鶴鳴山海拔僅200多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隋開皇年間(581-600年),有潛翁養鶴修道於此,不時鶴鳴于山裡。又據《漳州府志》記載,“山岩石壁,高出雲霄。宋僧人往,見二士對弈,就之,化為白鶴,沖天而去。”故名“鶴鳴山”。據傳說,山上有一石洞,天將降雨時,雲霧從洞中飄出;雨霽天晴,雲霧又飄回洞裡,故又名“雲洞巖”。

  在迎賓路蔡坂村前路口,迎面一塊巨石上鐫刻著“雲洞巖”三個大字。巨石後面是一條筆直的景區公路,路的盡頭,雲洞巖一峰突立,林木之中,怪石嶙峋。站在巖前的黃道周廣場,行雲湖波光粼粼,一山一水,美不勝收。

  過了行雲湖上的五曲橋,山腳下的翔鶴湖邊就是“鶴丘”,是明代大儒蔡烈之墓。明代嘉靖年間,蔡烈隱居於此研《易》講學。《明史》稱他“力行好學,老而不倦”,不去應試,屢招不仕,只在山中講學,學者稱之“鶴峰先生”,著有《讀書錄》、《孝經定本》、《傳道南錄》、《諸儒正論》書多種。由於蔡烈的名氣,加上他的好友豐熙在山頂風動石留下的《風動》及多處題刻,雲洞巖與蔡烈、豐熙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雲洞巖山中有許多巖洞,或容千人,或宿一主,被譽為“閩南第一洞天”。過了翔鶴湖,沿著上山的臺階,有一石上鐫“萬石莊”。據傳說,萬石莊處有個“萬人洞”,洞內有石椅、石桌、石床。古時戰亂,潛翁帶領萬人入洞避難,脫險離洞後,再也找不到洞口,只留下一個美麗的故事。山頂有一“仙樵洞”,傳說有一樵夫上山砍柴,盛夏入洞避暑納涼,見兩位老翁在洞裡下棋,便在旁邊觀看,等過午回家,世道卻已變,村人也不認得,才知“人間千古事,洞中一盤棋”。

  傳說中的萬人洞難尋,但山中許多洞卻是實實在在。最有名的當屬“千人洞”,洞裡左盤右旋,深幽寬暢。旁邊一洞裡還有一口古井。在千人洞旁邊,有二石相夾,只留下一人可過。崖頂裂開一條縫,長數十米,像是利斧劈開一樣,仰望天空,只能看到一條線,這就是有名的“一線天”。“鶴丘”後面不遠處有一洞,據傳是潛翁養鶴處,後人稱“鶴室”,這裡也是蔡烈隱居處。“鶴室”邊有一“先天洞”,因蔡烈在洞內題刻《先天易》經文而得名。而“月峽”是由幾塊巨石壘成的石洞,左右相通,洞頂豁開咫尺,中秋子夜,月經中天,照進洞頂,射到洞內泉上,泉水又把月影返映到洞內峭壁上,形成三個月亮,故名月峽,又稱三月峽。但因現在水源少,峽內無水,這一奇觀難見。洞內有一口“寒泉”古井,水質甘甜,即使大旱天也不幹。穿過月峽,前面巨石上留有一對深深的大腳印,便是仙足跡。

  雲洞巖山上的岩石形態各異,從不同的角度看,移步換景,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有一大片巨石群,遠遠望去,宛若面目慈祥的老君坐像,惟妙惟肖。“老君”的膝上,鐫有“搔首”二個大字,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刻。在這二字上方,還有一個沒完工的“首”字,據傳說,當時刻到一半時,感到位置不太好,就在下面重刻。而山頂上的“風動石”,堪稱一絕。巨大的石盤上,一塊巨石就擱在石盤的稜角上,近半伸出凌空,下面就是懸崖峭壁,似乎隨時會掉落下去。在適當的角度,用手就可推動,陣風吹來,似乎也會搖擺,但經無數次的颱風和地震卻安然無恙。石上有豐熙題刻“風動”二字。風動石旁邊有一巨石,酷似屈肢踞坐昂首向天的青蛙,稱為“石蛙鳴天”。山的西側也有一較小的巨石,擱在石盤邊,似乎是從天上飛來,上有楊成武將軍題刻“飛來石”。山的西南有一片石坡,上面刻有“道德經”。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書香龍文】鶴鳴山中雲洞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