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龍文】行走湘橋

  蘇水梅

  朋友說,去湘橋看看吧。

  聽說湘橋是歷史文化名村,村子裡有福建省唯一的一座華佗廟。“一個小村莊,當她從歷史中醒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幾百年。”榕樹在陽光裡,隨著風的吹拂,輕輕地晃動著,遮住行人匆忙的腳步。湘橋村,北面是324國道,南臨江濱路,東望雲洞巖,漳州的重要水系九十九灣在村裡迂迴流繞,將其一剖兩半……

  在“中國湘橋”大牌子指引下,我們拐進一條小路,是一個長長的下坡。首先看到的是彩虹橋和“歡迎參加我們的婚禮”,原來是黃家先生和嚴姓姑娘喜結良緣。村道兩旁聚集著忙碌的村民,幾十張桌子排開,瓶瓶罐罐、鍋碗瓢盆,好熱鬧的場面。現如今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農村裡的婚宴不比大酒店差。龍蝦、螃蟹、牡蠣、魷魚、老蟶、豬肚、鱉等在一個個大盆裡清洗,婦女們一邊忙著手裡的活兒,一邊開心地聊著什麼。幾個小學生模樣的孩子在廟前的空地上玩耍,我上去問,一個高個子男孩往廟後面的小門一指,“華佗廟,往那裡走。”“你能帶我們去嗎?”“不能!”男孩的回答乾脆利落,頭也不回,繼續和小夥伴們奔跑。無奈之餘,只好轉身回到公路旁,一位老大爺從人群中走過來,我趕緊上前打聽,聽說我們的來意後,他顯得很高興:“村子裡共有十多座明清建築,除了華佗廟,還有大夫第、翰林第、貢元第、進士第等。”

  “你們村子裡怎麼會供奉華佗呢?”

  “多年前,下了一場大雨,從上游漂下來的,村民們打撈起來,一直供奉到現在。”在閩南,這樣的說法十分常見,“是真的嗎?”我一邊揣摩,一邊問,“每年端午節都有龍舟賽嗎?”

  “是的,石倉、鋪下、山頭頂等鄰村的村民都會來,很熱鬧!湘橋村有‘五世為官、七世經商’的說法。我可以先帶你們看看我們的祠堂。”老大爺從衣兜裡掏出鑰匙,打開了“西宗祠堂”的邊門,祠堂裡有碑記“光茅公純篤公入主西宗祠堂……”這塊石碑立於嘉慶庚申年。祠堂於近期修葺過。老大爺告訴我,牆上的青磚、畫和石柱下的石墩都是老物。

  我們的目光在祠堂裡巡晙,輕按快門,拍下不少照片。老先生顯得很滿意,大約十分鐘後,他鎖了祠堂的門,引我們往西走。村道潔淨,路過村裡的大戲臺,老人說,這裡兩天前剛剛舉辦了一場文化活動,巨大的背景還在,戲臺前的空地上有一艘正在上漆的大船,我趕緊上前去拍照,黃老先生說:“這不是賽龍舟的船,賽龍舟的船比這個大多了。”我們又往前走幾步,看見筆直的河道許多龍眼樹倒映水中,有幾個村民在河中浣洗。一棵大榕樹下有幾個老人在悠閒地聊天,小朋友們奔跑跳躍,老人家指了指前面,說:“到了,我要和他們聊天,你們自己去參觀吧。”

  華佗廟始建於明末清初,當地人稱它為“仙祖廟”。華佗廟土木結構,有主殿和側室,分二進,中有天井,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有廊連接。主殿祀奉神醫華佗,左右牆上分別寫著“忠孝”、“廉節”行書大字。華佗廟的“畚”字窗為磚木混用,外圍為磚,燒製成“龍”紋圖案,惟妙惟肖;內徑為石,青石為材,精雕細刻、巧奪天工。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村民們都要把華佗神像“請”到村裡出巡,讓各家各戶祭拜;農曆十月十七是“仙祖生日”,湘橋村會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華佗廟的前殿,掛著一快清朝閩浙水師提督王得祿親筆題寫的“仙方妙著”牌匾。相傳清嘉慶年間,王得祿的兄嫂得了腹脹怪病,百般醫治未見效。因王得祿年幼父母雙亡,由兄嫂一手帶大,王得祿視兄嫂如母,他對兄嫂的病情十分焦慮。當時有部下告訴王得祿,龍溪湘橋有座華佗廟的藥籤非常靈驗。王得祿派親信到華佗廟求神問藥,得到華佗廟的藥籤後,按要求抓藥治病,果然藥到病除。為了感謝華佗廟,王得祿從廈門乘船沿九龍江畔尋華佗廟答謝,並題寫了牌匾送來。

  走出華佗廟,我想轉到那塊枝繁葉茂的榕樹下尋找石龜。黃老先生看見我,指點說:王氏祖廟由宋直學士王熙載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王氏後裔中的一支分脈到琉球群島,當前仍常有海外王氏後人到湘橋認祖尋根。

  “九十九灣”,顧名思義,彎彎曲曲,流經湘橋村時卻是筆直的。當地人稱這段河流為湘水。古時,湘水之上,村人架了一座橋,把溪流兩邊的村落連為一體,這座橋因此被稱為湘橋。後來橋毀了,“湘橋”這名字,卻保留了下來。如果說內河涌動的潮水是湘橋歷史上的謎,那麼華佗廟就是這謎中的謎了。華佗廟和古厝均坐東北朝西南,每座之間留有兩米多寬的通道,一字形排開,座座相連。

  “湘橋的水是跳動的音符,湘橋的老宅是醇香的美酒。”湘橋古村落共保存有11座明清時期的古厝。這些古厝是典型的閩南明清時期官宅民居建築,每座結構基本相同,或五進、或三進,正屋兩旁是兩排護厝,大門一關,就是一個獨立的城堡。更多的人來到這個小村莊,嘖嘖稱讚的可能是這裡“五世為官,七世經商”的往昔榮耀。古厝群前面的這條河,一直與一片厚厚的雲層相伴。每一道波光都有自己的雲影,誰會去細想,雲影之外是否還有更遼闊的天宇?

  行走湘橋,自然想到中國的科舉制度。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從某種層面上是為了顯示公平,給全社會盡可能多的人鼓勵性的誘惑,九州大地成了一個大賽場,一起讀書識字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敗榮辱全部壓在了裡邊,從黃光星高中貢生,拉起了這個村子靈光和榮耀的序幕。黃光星的兒子黃金鐘,孫子黃宏達、黃尚錦、黃宏遇、黃天瑞分別考取功名,黃宏遇的兒子黃蘭枝中舉人,到黃蘭枝的兒子黃璣中舉人已經是第五代了。顯然,黃氏家族的輝煌,是中國漫長科舉制度的一個特例。對中國來說,科舉考試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無奈。如果你把目光停在十九世紀晚期,不難發現中國大地仍然愚蠢地以科舉制度抵拒著商業文明;有人說今天中國的新式教學,還未能從制度上解決管理人才的選拔問題,我頗為贊同。

  “大夫第”是湘橋村最壯觀宅第之一,佔地近5畝。宅院大門額頂懸掛“大夫第”匾,一對雕有喜鵲、壽鶴、麒麟的石鼓,歷經幾百年風雨依然蹲守在大門旁。大院內,朱廊畫壁,長廊曲回。宅內每進各設屏風,且均有天井,晴時能曬日,雨時能排澇。天井內花架、花壇倚牆而設,淡雅清幽。整座建築磚石土木結構,古香古色,氣宇軒昂。第一進為二房一廳,傍有廊連接第二進,正門莊嚴肅穆,屋簷雕樑畫棟,宏偉氣派;第二進有四房二廳,兩側留有通道,便於進出其他各進。大廳有一長石條,高約20釐米,寬約60釐米,長約12米,重達5噸;第三、四、五進各四房一廳,每進均設屏風,屏風上各有雕刻精細的鏤空花鳥及象形圖案。天井供通風采光,也養花種草。二進與三進之間隔一條露天通道,三進的圍牆鑲嵌著兩個醒目的石刻鏤空飼虎窗,凝重又渾厚,為辟邪所用;四進為後花園,建有一座兩層石樓,牆厚約1米,外牆為條石,中間用泥石夯成,堅固無比;西側為護厝,均為二房一廳,並留有四個護門,與各進之間既能相通又相對獨立的居住空間。如此別具匠心的設計,既可減少各房之間的矛盾,又可防盜防火。屋頂採用的是閩南傳統的歇山式燕尾翹脊,護厝的屋頂也頗講究,如此一來,主次屋頂渾然一體,更顯其古樸和尊貴。石樓專為存銀而建,其牆、門、窗全部加厚,屋頂的構造也分為硯、藤、板、磚、瓦五層,冬不冷,夏不熱,既防潮,也防火。“大夫第”的牆體底部均用1米多高的花崗岩石砌成。洪水到來之前,屋主人只要把下水道出口及門下小洞堵上,便安然無恙。石埕沿湘江河道壘砌而成,下面打下許多木樁,工程浩大,共有大小房間56間,歷經三代人完工(即從黃金鐘至黃蘭枝),石料全部經水路由泉州運至,石匠也是專門從惠安聘請來的。

  “明朝洪武年間,湘橋黃氏的開基祖黃國賢從龍海石美來此謀生,在河邊養母鴨。養了500只鴨子每天能收回1000個蛋。黃國賢認為此處風水很好,於是在此建厝定居。”——又是典型的閩南發家致富的故事。

  雍正年間黃金鐘出任杭州同知,敕封奉政大夫,在家鄉建“大夫第”,他生了9個兒子,個個有出息。長子黃宏達,清乾隆七年歲貢,任建陽訓導,在“大夫第”不遠處建“貢元第”;次子黃尚錦,是副貢,歷任松溪、同安教諭;四子黃宏遇,清雍正年間任廣西州同知;黃宏遇之子黃蘭枝,清乾隆年間欽賜翰林院檢討,建“翰林第”;五子黃天瑞,天資聰穎,30歲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漳浦的蔡新與黃天瑞同科,蔡新曾與人說,他不如黃天瑞。令人遺憾的是黃天瑞只當了兩年官,32歲英年早逝。乾隆年間,第四黃翰林家與北溪的內林村,結成了親家,據說黃、林兩家都是富裕人家,誰也不甘示弱,林家從上游傾倒大量的蔗糖,糖水從20多里之遙流到下游,湘橋人舀水飲用,才發覺溪水竟然是甜的。

  “父母在不遠游”,黃蘭枝是個孝子,一直留在家中奉養雙親,直至他的母親90歲過世。乾隆六十年,黃蘭枝參加舉人考試,年過古稀的老人被乾隆皇帝破格提拔為“翰林”,一直活到90多歲去世。

  黃氏後人中,最出色的當推漳州畫院首任院長、漳州國畫大師黃稷堂。出生於1903的黃稷堂,自幼秉承家學,聰明好學,過目能誦,對美術工藝更獨具慧心,先生中學畢業後,因生活所迫,教書三年。鑑於對丹青的執著追求,22歲時考進上海美專深造,受業於劉海粟、潘天壽、諸聞韻等名家大師,藝術造詣勇猛精進,頗得諸師讚譽。先生以優異成績於上海美專畢業後即迴歸漳州執教。黃先生慣用左手作畫;右手寫字,且能雙管齊書。他不僅擅於書畫,亦精於篆刻。名聞中外的弘一法師與先生交往頗深。

  在湘橋村的村道小巷,隨處可見粗大的磚石,雕刻精美的花崗岩石,這不能不令人聯想到其昔日的繁華及黃氏家族之榮光。湘橋古民居是一部歷史,研究明清的人文歷史及官宅民居建築提供了實物依據;湘橋古民居是一本教材,它教育人們應崇尚中華民族“厚德、重教、相師”的傳統美德。“日現不蔽前山色,夜來常聞流水聲”是已經漸行漸遠的湘橋景象,悠遠的歲月裡,一個若即若離的夢存在於後人的閒言碎語中,存在古厝的靜默裡,也存在村民安靜、祥和、舒適、自然的生活中……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書香龍文】行走湘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