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氐一般都有根源,這說明了什麼?

中醫生命科學


中國姓氏都有根源,說明以下幾點:

1.華夏民族擁有明晰的歷史發展脈絡。因為有族譜記錄,可以看到很多宗族發源,發展,遷移等過程。

2.華夏民族自古就擁有發達而完善的宗族文化系統。中國姓氏可以追溯幾千年,是因為有完整而統一的記錄保留方法。我們通過“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等宗族教化教導人們敬愛祖先,注重香火,保存血脈文化。這是華夏民族特有的現象。其他民族沒有華夏如此完善的宗族文化。

3.華夏民族同根同源,血統純正。如果對姓氏記錄進行統計,會發現華夏民族基本都源自炎黃二帝,互為親戚,所以我們都是同胞。


華夏神序


我來回答:中國人在三皇五帝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

姓氏是用來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的標誌和符號。

如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等等,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祟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

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百家姓的來源

百家姓是一部關於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採用四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下圖來自網絡,如侵立刪,





七旬老居士


中華姓氏的起源,追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前伏羲氏時期。相傳伏羲氏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佔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

如今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佈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佔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叔,孫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長夜瘦金體書法


首先,我們先不追古,我們倒推,先解決幾個問題:

  1. 我們的姓氏如今帶來了什麼?
  2. 姓氏可以改嗎?
  3. 如果強行改了姓氏會帶來什麼後果。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我們的姓氏帶來了什麼?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了跟自己一個姓氏的人,是不是都會開玩笑說,500年前是一家,或者稱對方為 本家。所以,姓氏首先帶來的是一種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一種很弱的鏈接,但大家都能感受到。姓氏是自己和家族的聯繫,在我們河南老家,很多村莊是以姓氏來命名的,孫莊,張莊,趙莊等等。一個村莊一個姓氏,人多人少如今不怎麼明顯,但在古代,這就是家族世家的實力大小的象徵,可以說,姓氏是血緣關係的一種外在的體現。一個大姓會給我們帶來自豪感,安全感以及榮譽感。所以人們會自覺的去找到自己的源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來獲得一種安全感,這跟認祖歸宗是一個道理,所以,

一個姓氏中,如果出了一個高官名人,他們自己也會去尋找源頭上,或者幾代之前是否也有同姓之人也是高官作為自己能力的佐證。

那麼,姓氏這麼重要,姓氏可以改嗎?當然,但是這要承擔風險,改了姓氏,這就是對身份的一種不認同,是白羊中的一隻黑山羊,自然慢慢的會脫離姓氏群體。這倒是可以看做社會研究上的一個指標,一個社會,對姓氏的執念可以看出社會的家族觀念的變化。

如果改了姓氏會有什麼後果? 古代皇帝賜罪犯人的時候通常都會賜一個貶義的姓氏,像武則天賜姓 莽,相反的例子就是作為獎勵,鄭成功被賜姓 朱,所以,姓氏變成了一種賞罰的方式,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認同和非認同。

說到這,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姓氏一般有根源,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是以家族,父子,長幼,核心權力和權力之外,等等這些結構組成的,這些結構都會有個核心,父子的核心是父,家族的核心是長幼之別,地方的核心是家族強盛與否之分,權力的核心是繫於一人,姓氏就是這些結構核心上面長出來的樹葉,樹葉有根,姓氏有源,這是我們社會歷史結構決定的。


藝術世界觀


這恰恰說明了我們的祖先從猿到人,從無知到文明的進化過程中的多麼的不易。試想:一群猿猴怎麼就喊出了你姓李,他姓張,禿頭姓老王,還有趙,龔,常。正因一步步走的不容易,才讓我們切記站不更名,座不改姓。不要忘記祖先。

為什麼中國人一旦變籍就有那麼多少人反對。正是說明這個原因。


禮花詩社


中國姓氏都有根源,大部分的姓氏都來自於地名和官職的演化。

比如陳,是舜的後代,因為分封的時候在陳國,所以便逐漸成為姓。

還有就是司馬,司就是專職的意思,司馬就是專門養馬的官職,後來因為一家人都養馬,工作世襲,所以也就逐漸成為了姓。

不光是這個,其實姓氏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又比如秦國是趙氏嬴姓。但是因為某些原因,氏已經很少用了。


宸任之


姓氏是一個家族的象徵,它標誌著同一個家族同一份血緣的人的聯繫。中國人的姓氏來源淵遠流長,“姓”為女字旁,其實說明了中國姓氏的來源和遠古時期的母氏社會息息相關。大部分的姓氏是幾千年前由我們的祖先代代傳承下來,其中部分更是來源於更加遠久的原始社會的母氏社會。

曾經有一段時間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比男性要高的,在那個時代裡,因為女性擔當了照顧下一代以及勞動,一些耕種等,那時的勞動生產方式還比較原始,所以相比之下女性起到的作用很多,也因此被受尊敬,兒女也是跟隨母親的姓。後來隨著勞動方式的進步,以及戰爭等等的爆發,男女性之間諸如體力等等的差異開始顯現。母氏社會也開始被父氏社會說取代,但是母系社會的縮影仍然體現在人們的姓中。

實際上,在上古三代的時候,姓和氏並不是一個東西,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直到漢代,姓氏開始混而為一。根據《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意思是說在夏商周時期,姓和氏其實不是一個東西,男人的叫“氏”,女生的稱“姓”。“姓”是用來區分血緣關係的,同一個“姓”的代表來自同一個母系,“氏”是用來分貴賤的,通常貴族或者其他地位高的人才有氏,而且氏是會隨著地位等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氏”的。所以以後假如在哪裡看到上古三代裡的某人“姓xx,氏xx”,不用懷疑,一定是個貴族。不僅如此,在當時,人們認為天下同姓是一家,所以,同一個“姓”的人是禁止通婚的。

然後,到漢代時,“姓”和“氏”開始統一,變成直到現在還在沿用的“姓氏”。人們再也不必在區分自己姓什麼,氏是什麼了。但即使“姓”和“氏”已經統一,我們仍然能從一些姓氏中區分出哪些是遠古時期留下來的“姓”,哪些不是。因為很多從遠古時期傳下來的姓,都留著當時母系社會特徵姓的“女”字。想想在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些姓是帶有“女”字的呢?比如“姚”、“姬”、“贏”等。假如有的話,那這個姓很有可能就是來源於原始社會,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姓。實際上,“姓氏”是在不斷演變的,一開始的姓很少,後來隨著朝代推進,越來越多的衍生姓氏誕生,比如姚姓,據2004年的一個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

最後,說到古人應用“姓”“氏”的情況,就讓我們說一說大家耳熟能詳的秦始王嬴政吧。大家都知道他叫嬴政,“贏”姓根據記載,最早的來源於饒舜禹時期,當時有一名叫女修的人,是顓頊帝的後代孫女,她的孫子大費幫助禹治水有功,得到了禹和舜帝的讚賞,所以被賜姓“贏”。由此可見,“贏”是一個很有歷史淵源的姓。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而秦始王的父親,根據資料中記載:秦莊襄王,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前面我們提到了,在漢代之前,“姓”和“氏”是分開的,男性稱氏,女性稱姓,所以雖然歷史書上都記載為“嬴政”,但是按照那時的算法,其實秦始王也叫“趙政”

所以,現在“姓”“氏”已經變成了“姓氏”,但我們還是能根據其中的微小線索,探尋不用姓氏的來源。我們中國人的姓氏還是比較好尋找的,只不過是因為戰爭,人口不斷遷徙,所以很多氏族相互融合。我們的民族又是大融合的民族,經過幾千年的變更,甚至會衍生出新的姓氏。








陶政聰


說明古代像 入雲龍公孫勝這樣埋石碑 的人不少,前者為了好分辨,後者人云亦云,其實這在我看來真的無關緊要。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姓什麼叫什麼又有什麼用?重要的是自己活的開心快樂每一天!



浮生寄清風


中國的姓氏起源於部族血緣關係,後來周天子分封諸侯,各地封國又產生一些新的姓氏,也是按照宗族血緣關係來區分的。一個姓氏代表著一個宗族血緣關係的起源和分支,依照姓氏編寫的宗族譜可以追索到這個宗族的遠古根源。這和英語中的名字不同,英語中的名字在古代只有名,沒有姓,也就是說不是依照部落血緣關係來規定姓名的,在文藝復興以後才開始登記姓,這種姓的依據也不是反映血緣關係,多半是來源於職業特徵等等。所以中華民族的姓氏是世界上最穩定最源遠流長的,也是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依照宗族血緣關係來發展延伸的。至今還有許多鄉村裡建有宗族祠堂,家庭裡面有家譜。中華文化不敬鬼神,唯有祭祀祖先,出外打工或者建功立業也要衣錦還鄉,落葉歸根。

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家的概念,就是把國看成是許許多多的宗族的組合體,沒有國就沒有小家,儒家思想中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carbon獵手


姓氏是一個家族的象徵,它標誌著同一個家族同一份血緣的人的聯繫。中國人的姓氏來源淵遠流長,“姓”為女字旁,其實說明了中國姓氏的來源和遠古時期的母氏社會息息相關。大部分的姓氏是幾千年前由我們的祖先代代傳承下來,其中部分更是來源於更加遠久的原始社會的母氏社會。

曾經有一段時間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比男性要高的,在那個時代裡,因為女性擔當了照顧下一代以及勞動,一些耕種等,那時的勞動生產方式還比較原始,所以相比之下女性起到的作用很多,也因此被受尊敬,兒女也是跟隨母親的姓。後來隨著勞動方式的進步,以及戰爭等等的爆發,男女性之間諸如體力等等的差異開始顯現。母氏社會也開始被父氏社會說取代,但是母系社會的縮影仍然體現在人們的姓中。

實際上,在上古三代的時候,姓和氏並不是一個東西,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直到漢代,姓氏開始混而為一。根據《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意思是說在夏商周時期,姓和氏其實不是一個東西,男人的叫“氏”,女生的稱“姓”。“姓”是用來區分血緣關係的,同一個“姓”的代表來自同一個母系,“氏”是用來分貴賤的,通常貴族或者其他地位高的人才有氏,而且氏是會隨著地位等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氏”的。所以以後假如在哪裡看到上古三代裡的某人“姓xx,氏xx”,不用懷疑,一定是個貴族。不僅如此,在當時,人們認為天下同姓是一家,所以,同一個“姓”的人是禁止通婚的。

然後,到漢代時,“姓”和“氏”開始統一,變成直到現在還在沿用的“姓氏”。人們再也不必在區分自己姓什麼,氏是什麼了。但即使“姓”和“氏”已經統一,我們仍然能從一些姓氏中區分出哪些是遠古時期留下來的“姓”,哪些不是。因為很多從遠古時期傳下來的姓,都留著當時母系社會特徵姓的“女”字。想想在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些姓是帶有“女”字的呢?比如“姚”、“姬”、“贏”等。假如有的話,那這個姓很有可能就是來源於原始社會,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姓。實際上,“姓氏”是在不斷演變的,一開始的姓很少,後來隨著朝代推進,越來越多的衍生姓氏誕生,比如姚姓,據2004年的一個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

最後,說到古人應用“姓”“氏”的情況,就讓我們說一說大家耳熟能詳的秦始王嬴政吧。大家都知道他叫嬴政,“贏”姓根據記載,最早的來源於饒舜禹時期,當時有一名叫女修的人,是顓頊帝的後代孫女,她的孫子大費幫助禹治水有功,得到了禹和舜帝的讚賞,所以被賜姓“贏”。由此可見,“贏”是一個很有歷史淵源的姓。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而秦始王的父親,根據資料中記載:秦莊襄王,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前面我們提到了,在漢代之前,“姓”和“氏”是分開的,男性稱氏,女性稱姓,所以雖然歷史書上都記載為“嬴政”,但是按照那時的算法,其實秦始王也叫“趙政”。

所以,現在“姓”“氏”已經變成了“姓氏”,但我們還是能根據其中的微小線索,探尋不用姓氏的來源。我們中國人的姓氏還是比較好尋找的,只不過是因為戰爭,人口不斷遷徙,所以很多氏族相互融合。我們的民族又是大融合的民族,經過幾千年的變更,甚至會衍生出新的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