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朝吟風雅頌,暮唱賦比興,

秋看魚蟲樂,春觀草木情。


之前看影視劇《步步驚心》時,曾被一首詩歌吸引,那是新年之際八爺寫給若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那首《邶風·式微》。


這首詩歌內容很簡單,只有兩段,中間還有很多重複的地方。現在主要認為這首詩是描寫了苦於勞役的百姓對統治者發出的怨言。但這首簡單的詩歌,對後世影響很大,可謂是微言大義。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作語助詞。微:(日光)衰微,黃昏或曰天黑,一說通“黴”,古人用微來表示日月無關,天空黑暗的意思。微君:要不是君主,微,非。中露:露中。


天色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呢?還不是統治者的緣故啊,正是你們讓我勞苦趕工,夜晚的露水沾溼了我的衣服,還不能回家。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躬:身體。


天色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呢?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麼會如此辛苦,還陷於淤泥之中。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露珠、淤泥先後出現,可見工作環境之惡劣,泥濘不堪。這便是大部分的理解,因為統治者的緣故,讓大家辛苦勞作,於是作詩發牢騷抱怨。


從字面理解,便是如此,但這首詩歌背後的含義更勝。方玉潤在《詩經原始》裡說:“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魯莽讀過。”《式微》這首簡單的詩歌文字雖淺,但意義深厚,中間包含了無限的義理,我們可不能粗心魯莽的就這樣簡單的讀過了之。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那這首詩歌到底蘊藏了什麼呢?我們來深入解讀一下。


首先來看“式微”二字,這不單指天空昏暗。詩歌以昏暗的天空做比,來隱喻詩人所處的環境衰微,陰暗。詩歌兩段連著說了兩個式微,更是用意深刻。


朱熹在《詩集傳》中講:“再言之者,言衰之甚也。”一遍一遍的重複“式微”,其實是想著重的指出作者所處的環境陰暗、衰微至甚。


接著我們來看作者在後半部分提到的“夜露”和“淤泥”。這不僅指露水和逆天,而是引申比喻卑賤和屈辱。之前咱們讀過的《行露》中便用夜晚沾溼衣服的露珠比喻自己遭受到的不幸和不公,這裡的“夜露”也有異曲同工。用“淤泥”的比喻更是顯而易見,古人經常用陷於淤泥來比喻陷於卑賤屈辱的狀態。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這樣來看,《式微》就變得微言大義,很有內涵。這首詩歌與黎國相關,古時稱黑色的土為“黎”,也就是現在山東靠近海濱之地。住在這個地方的人被稱為“黎人”,這應該是中國大地上最早的原始部落種族。他們繁衍迅速,在黃帝時代,已經成為東部大族,形成了許多派系,所以稱為“九黎”。後來“黎”也代表著眾多的含義,比如黎民百姓。


後來,黃帝統一了華夏,黎族也在不斷遷徙,在各個時期留下了印記。《毛詩》中說:“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式微》這首詩歌的背景故事是講了黎候被狄人入侵,寄居衛國,大臣們勸他回國的故事。


《列女傳》中寫黎侯逃亡衛國時,衛國國君便把女兒嫁給了他。這樣的政治聯姻,自然沒有感情,於是黎莊夫人的貼身女婢便寫下這首詩來勸黎莊夫人。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因為《式微》勸歸帝王的解釋被廣泛接受,“式微”也逐漸演變成歸隱之意。後來很多詩人便引用了這個詞語。


比如,唐朝王維的《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的餘暉灑向村莊,牛羊沿著深巷紛紛迴歸。村中老人惦念著放牧的孫兒,倚著柺杖在柴門邊等候。麥田裡的野雞鳴叫個不停,蠶兒開始吐絲作繭,桑林裡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樂而忘歸。

在這種時刻如此閒情逸致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唐朝孟浩然的《都下送辛大之鄂》


南國辛居士,言歸舊竹林。

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予亦忘機者,田園在漢陰。

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


南方的辛居士,要回家鄉去了。他空有“濟川”之心,而沒有發揮“調鼎”之用。我也是一個“忘機者”,家園也在漢水邊上,因為聽說你要回家去,所以從遠地寄這首詩給你,以表慰問之情。


思無邪 | 《式微》微言大義,千古“歸隱”文學始祖


所以很多詩人都以“式微”來表示歸隱田園,另外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也引用來胡不歸的反問,來表達對歸隱的嚮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這首辭讀來朗朗上口,讓人心境澄明,塵世繁雜,不如歸隱,做一個寄情山水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