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柳池又名月湖,在淮安城西南隅,有古道院佛寺


萬柳池又名月湖,在淮安城西南隅,有古道院佛寺

萬柳池又名月湖,在淮安城西南隅(西長街天妃宮巷西),水平如鏡,芰荷楊柳,春生蒲菜,秋有甘藕鮮蓮,一年四季出產鯿鰱鯉鯽,有古道院佛寺,“舊由西水關通於西湖,畫船來往,為燕遊勝地”(《詠淮紀略》卷下)。
  萬柳池風景如畫,古人詩文,描述甚多,現抄錄幾則如下:
  明張世才(字德夫,號幼白,萬曆己丑進士,官禮部郎中)《泛萬柳池》詩:
  落日殘雲白紵涼,蒹葭汀浦未飛霜。
  更憐十里芙蕖色,待得紅霞鬥晚妝。
  清張鴻烈(字毅文,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辭,授翰林檢討)《萬柳池放舟》詩:
  白雲丹灶渺難求,水殿蒼涼此故邱。
  煙鳥自徒漁浦去,夕陽偏照畫船遊。
  一聲瞑磬催新月,雨岸頻風送早秋。
  寂寞碑陰苔蘚綠,側身懷古欲登樓。
  邱彤《和同人遊萬柳池原韻》詩描繪了萬柳池的優美景色:
  新蒲遙接浪參差,十里斜陽半落時。
  坐久渾疑身是鶴,談深忘卻雨催詩。
  魚跳淺水船依岸,人醉橫橋月滿卮。


  霜冷三更衣欲溼,不妨攜手步遲遲。
  現將萬柳池景點略述如下:
  天妃宮 淮陰書院
  吳山夫雲:“古有靈慈宮,在水中央,長橋蜿蜒,橫跨水面。天妃宮南連以長堤。”天妃宮,舊奉宋蒲田林願第六女、卒後屢顯靈於海上拯救溺海之人。元時海運漕糧,船人航海多敬禱以乞佑。元至元(1271-1294)間封天妃神後,建廟於沿海州縣。淮安約於明宣德(1426-1435)間改靈慈宮為天妃宮,為漕運祝釐福地。明萬曆癸巳甲午(1593-1594)之際,漕督劉東星捐俸興工建水亭,創木橋,名正廳為“君子堂”。堂額為淮人熊鬥陽書。政事之暇,即與賓從遊宴於此。時邑士紳家有遊船畫舫也聚集在萬柳池上。清康熙時又加封為天后,天妃宮又名天后宮。此時漕院施世綸又興工修葺,建兩儀亭於水中,橫橋數折,可直達三仙樓。三仙樓奉祀漢鍾離、呂純陽、李鐵柺三仙,不知始於何年。在三仙樓附近有掩鶴井。
  天妃宮明時建有君子堂,有號舍十餘間,“前郡守楊公爰即萬柳池君子堂舊址增構數楹而未竣。辛酉(1741)靜樂李公改為講堂,周以廊廡,造橋立亭,商紳程長泰等踴躍襄助。歲捐金數百以佐院費,而淮陰書院以成。北平傅公繼守,由是肄業者漸眾,未幾,公復遷去,乙丑(1745)春濟源衛公……來守是邦……以造士為本務,慎延師濡,廣施誘掖,……又議增膏火六百金,而督漕顧公,蘊公相繼旬宣時登講堂,進諸生而訓勉之……一時肄業者多至百數十人。由是淮陰之盛不異於省會之區矣”(周龍官《淮陰書院記》)。

  乾隆十二年(1747)於淮陰書院內設山陽縣誌局,纂修《乾隆山陽縣誌》。吳山夫稱其地:“朝煙暮靄,雪柳霜蘆,風景清絕,與人寰迥隔。”
  萬柳亭 環水亭
  “萬柳亭,在舊城西南隅。即萬柳池上亭也。昔年池上芰荷楊柳極多,為遊宴之地。”(程鍾《淮郡典故》引《乾隆郡志·古蹟》)。濰縣韓夢周《夭妃宮紀遊》記述:“循院(淮陰書院遺址)而北有橋,渡橋曰環水亭,地高敞,周湖之景,皆可眺望。漁人出入葭蒲,以篙擊水,聲簌簌可聽。”乾隆時淮人張群《偶憩環水亭漫興》雲:
  環水亭篙事事幽,風帆沙鳥望中收。
  鐘聲暗度三仙閣,柳色低藏一葉舟。
  清景正宜今夜月,放懷多憶去年秋。
  雲山到處覘情性,秉興還來續此遊。
  開元寺 文節書院
  開元寺在“城西,唐開元五年(717)賜額,元時重建”(同治《重修山陽縣誌》)。
  開元寺有枸杞井,“井上有枸杞一株,相傳千餘年物,根深入井,其水甘洌,飲之能令人壽,因呼為甘泉”(同治《重修山陽縣誌》卷十九)。唐詩人劉禹錫詩云:
  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香泉樹有靈。

  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年。
  唐詩人白居易《和郭使尼題枸杞並》詩云:
  山陽太守政嚴明,吏靜人安無犬驚。
  不知靈藥根成狗,怪得時聞吠夜聲。
  清李宗昉(字靜遠,號芝齡,禮部尚書)詩中的開元寺已敗落了,詩曰:
  寂寞開元寺,寒煙古井眉。
  密羅山徑小,疏柳夕陽遲。
  吠犬無靈藥,接鴉有故枝。
  仙源何處間,悽絕晚鐘時。
  開元寺舊有殿有堂,“殿曰祠以安神,堂曰遵道昭學,又列二齋曰崇雅,曰養正。”(潘壎《文節書院碑記》)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府袁淮毀開元廢寺,建文節書院,書院養士有一定名額。“佗日倡文山之風,作崖山之氣,以收一代養士之功者,謂不在斯人乎!”(潘壎《文節書院碑記》)乙巳年(1545)經郡守姚虞重修,“改殿閣為堂舍,抑翠飛如鳥伏”,“又斥其餘葺齋舍,治道途,理橋樑,不日成之”(潘壎《重修文節祠記》),萬曆中李三才改建為正德書院。後廢為大雲庵,人仍以開元寺稱之。1912年7月改建為“周(實)阮(式)二烈士祠”。

  清溪館
  明清兩代,在淮安南門以西水門旁邊的萬柳池畔(今蒲葭巷天妃宮西南),有一座水亭花榭式的酒肆——清溪館。這裡環境優美,風景宜人,亭臺倒影,綠柳垂依。清溪館構造精巧別緻,雕飾玲瓏,巧奪天工。
  這座豪華酒肆的座上客,大都是漕運官員及其親屬。據《山陽志遺》記載:“昔時南門以西有一水門,凡南來漕艘(即入貢進京的糧船)到淮,俱泊舟南角樓,旗丁糧長(即衛漕清兵和理漕官吏)皆由此關(即水門,遺址在今堂子巷西段)入城。”他們利用等候漕署衙門查驗的時機,分批來到清溪館內,飲宴小憩,購辦貨物,然後再啟程北上。因此,清溪館便成為風靡一時的“漕運賓館”,其繁華景象就可想而知了。清溪館又是漕運親眷把酒送別的“十里長亭”。因為那時過淮的漕艘,大都來自湖廣、兩江等省。傳說他們“不怕過江,就怕過湖”,只因“西風一浪漂溺無際”,故而,“姻婭眷屬鹹送至淮”,抵淮後安然無恙,這才放下心來。於是,他們雲集於清溪館內,不惜解囊沽酒,設筵慶幸,作歡而別。
  清溪館之所以盛極於明清兩代,與漕運事業緊密相關。到清代後期,由於南北鐵路建成,運輸改道,漕運事業衰落,水門封門,清溪館也就一蹶不振,逐漸埋沒,最終只剩得一片蒲葭了。

  萬柳池“古剎接峙,群水縈焉。煖水流香,榖紋自遠;炎風捲籟,鈞奏諧鳴;皓月生而星影倒垂,白雲交而寒光相射”,“小樓佛磬,晚火漁歌;幾片風帆,數點寒鳥。晦明變化,氣象萬千,蓋其景無窮。”(任瑗《遊萬柳池記》)今天萬柳池水面古剎已不復存在,亭臺水榭,也蕩然無存,但水面仍然是芰荷蒲葭。隨著淮安建設事業的發展,萬柳池“其景無窮”仍有重現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