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之邦"時期,詩歌的製作與選擇有什麼樣的規律

導語:在現代生活中,音樂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常態。流行樂、搖滾樂、說唱、rap等,風靡於各個音樂APP裡。只要閒來無事,或者感情的需要,音樂之美,想來便來。可是

在中國古代,音樂之美並不是一件易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人們通過耕種和狩獵,以獲得食物的來源與生活的繼續。兩種原始的食物獲取方式,也會導致人們對於生活的疲倦。但是在人類智慧的傳承下,早就發現音樂可以安慰自己疲憊的身心,使精神獲得一定的釋懷。

編鐘

所以在周朝時期,在社會還是不是特別發達的時期,周人就已經懂得用音樂,來提高自己的生活積極性。在音樂的發展中,周人對音樂的迷戀不亞於如今對歌星的迷戀。為了獲得音樂的享受,在宮廷之中,盡是音樂之聲。

那麼周朝時期的音樂是怎麼製作的呢?周朝的音樂,有過哪些風潮呢?在周朝製作音樂的過程中,出現過什麼問題呢?在《詩經》以及史料之中,就已經有了答案。

一、周朝製作詩歌的方法

當週朝的統治漸漸瓦解,春秋戰國時期的到來,無疑給周朝畫了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句號。作為儒家的創始者——孔子,其內心對周朝的古老體制有著獨鍾的熱愛。為了讓分裂的周朝重歸一統,孔子周遊列國,提出了恢復禮樂的口號。

孔子及其弟子

在孔子的悲傷與彷徨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於禮樂的喜愛。周朝的歷史有近八百年之久,而在周朝創立之後,音樂作為主要的消遣方式,一直被分封貴族所壟斷。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這與貴族所掌握的資源有關。

1、宮廷儀式的需要

在周朝時期,對於百姓的管理,是分封制。為了方便對於國家的統一,通過分封制對國家進行了分級歸納與管理,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非常類似於如今教學上的管理。

在一個班級之中,班主任是一把手,與分封制對應的便是天子的位置;班長及班委便是二把手,相當於各路諸侯;各個小組長是三把手,與卿大夫等級;其餘沒有職位的,便是平民。

分封制

由此,在諸侯以上等級的,都稱為貴族。他們不僅掌握著一個地區的絕大部分的資源,還掌握著一個地區的政治行使權。由於其擁有特權,所以他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便是吃吃喝喝,玩玩樂樂。

可是周武王在設立分封制時,對之前的夏商曆史進行了總結。周武王認為夏朝和商朝的毀滅,主要源於貴族生活的糜爛。為了使貴族獲得管束,並提高政局的穩定性,其大力發展了禮樂文化。

在禮樂文化的促使下,貴族似乎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再是簡單的吃喝生活了,而將目光投向了令人沉迷的禮樂之中。在此推動下,禮樂成為了貴族生活的常態,貴族對於禮樂不僅產生了依賴,還促進了禮樂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2、"用樂配詩"

在貴族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重要的儀式,都需要禮樂來展示自己的文雅與自己的權威。由此,貴族對於音樂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需求量大,代表需要創造的音樂歌曲便多。

而在周朝,製作詩歌時,主要有兩種"套路"。

周朝貴族與禮樂

其中最主要的一種,便是結合音樂的曲調,來填寫需要的歌詞。在各個地區,各個貴族為了展示當地的風采,都會用具有特色的曲目與曲調,來展示自己國內的特點。而許多文辭的填寫,就沒有過分的考究。

3、"用詩配樂"

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貴族將對曲調的重視轉移到了文辭之上。或許是在禮樂的影響下,許多貴族對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思考,為了展示自己所獲得的學識,禮樂中的文辭成為了一大舞臺。

由此,"用樂配詩"成為了"用詩配樂",但是兩者在發展之中,並沒有或許排斥,而是共同成為貴族對音樂需要的一種製作方法。可是歷史總有向前發展的趨勢,"用詩配樂"的製作方法逐漸成為主流,因為不同的文辭,所展現文化與內涵是不一樣的。

周朝貴族

在周朝詩歌製作獲得發展與傳承後,詩歌成為了周朝文化的一個載體,承當上了歷史的重任,並帶領周朝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二、"言古以剴今"的風潮

隨著詩歌越來越側重於文辭的使用,貴族也發現了文辭之中的文化魅力。與曲調相比,文辭的記載更加方便,也更容易傳播,而曲調的傳承,卻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在對文辭的推敲中,也掀起了詩歌創作的潮流。在文辭中,不僅可以體現貴族的學識,還能表達自己對未來的期望。但是在撰寫文辭中,貴族也發現了問題。單純的書寫文辭,總是難以表達自己真正的學識。為了提高文辭中的文化內涵,貴族們發現,將歷史帶入文辭中,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搭配。

隨著詩歌文辭與歷史的結合,在禮樂盛行的時代,"言古以剴今"的風潮也由此而起。歷史與文辭的結合,也進一步推動了歷史與文化的發展。

在這股潮流中,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

1、周穆王的例子

在周穆王準備進攻犬戎時,祭公謀父早就意料對於周朝的不利。為了勸阻周穆王放棄進攻犬戎的打算,祭公謀父引用了周文公《頌》中的歌詞"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周穆王畫像

祭公謀父所引用的詩歌,表達了先王聖德的稱讚,所以祭公謀父希望先王之德可以警示周穆王。但是一意孤行的周穆王並沒有聽從祭公謀父的建議,而是選擇繼續進攻犬戎,結果導致失敗。

周穆王的故事,雖然是一個比較失敗的例子,但是周穆王並沒有責怪祭公謀父,相對而言,還有一定成功性。祭公謀父的聰明才智,也獲得了周朝時期,許多文人對其的認可。由此引用詩歌來勸諫君王,成為了一種風潮。

2、委婉的勸諫形式

祭公謀父的例子雖然不是特別有效,但是其委婉的表達手段,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因為許多君王在進行決斷時,勢必會有很堅強的意志。即使在客觀演示下,已經證明了君王的錯誤,但是為了自己的顏面,許多君王不肯善罷甘休。

倘若沒有委婉的勸諫君王,反而還會導致自己與君王關係的僵局。如果"殃及池魚",自己將會被君王無情的拋棄,而自己的前途,也有可能因此葬送。所以

委婉的表達手法,不僅可以降低勸諫的風險,也為君王留有後退的餘地。兩者融合共處,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3、兼有史料的功效

在王位的傳承中,繼承先輩的王業無疑是一場重要的儀式,為了現實其中的莊重,對於詩歌的文辭也有嚴格的要求。為了鞏固新一任君王的統治,對於先前的歷史進行總結,對於自己的臣子進行勸諫,無疑成為了一種最適合的文辭形式。

如周康王繼承周成王的王位時,其過程就非常肅穆典雅。雖然其過程是以喪禮為背景,但是在主調的選擇中,莊嚴的氣氛大於悲慼的氣氛。在這種政治影響下,文辭與歷史的結合,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

周朝貴族

在各位諸侯覲見君王時,對於諸侯的勸慰愈發成為了儀式的重點。而在此情況下,音樂中文辭與歷史的結合,也有跟好的說服力。"群臣進戒嗣王",不僅象徵了君王的統一,更表達了群臣對於君王的忠心。在歷史的引用下,許多臣子也希望可以將自己的事蹟,與歷史相掛鉤。

三、周公輔政時期的樂歌

周朝近八百年的統治歷史,不得不佩服周武王的政治智慧。其用簡單的形式,在無形中規範了大臣的價值取向並引導了世人對於君臣關係的認知。在禮樂的引導下,周朝的統治之內,大都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周公像

如周公輔政,將大權重新交給周成王,就是禮樂文化下,最好的價值體現。因為禮樂與歷史的結合,共同凝結出了一個璀璨的文化導向,使世人按照這條正確的人生導向,來規範自己的言行。

所以,想要進一步瞭解周公歸政的美好事蹟,遺留下來的詩歌便成為了最好的歷史佐證。從詩歌的細節中,便可以觀察到周朝詩歌的進一步發展。

1、《周公之琴語》的內容

《周公之琴語》作為周公與周成王對話的話本詩歌,文辭之中表達了君臣之間的敬重關係。但是為了凸顯周成王的地位,在記載其中的對話過程中,周成王的內容佔了了絕大部分。

其中總共有九首半,周公佔半首,周成王佔九首。在語言風格上,大概一致,典雅古奧,其中所用的詞句,與西周金文相合。由此可知,這很有可能是西周史官的記述,或者是西周後人為了紀念週公所作。

周朝官員

在表述過程中,使用了"元納啟曰"式的記述體,展現了周公與周成王的關係。周公主要說了"無悔享君,罔墜其孝,享惟慆幣,孝惟型幣",以表示對周成王的勸諫。而周成王對於周公的回答,大都是"敬之敬之,天惟顯幣,文非易幣"的告誡類語言。

在全詩結構中,也進行了嚴格的劃分。君臣之間的對立,"元啟納曰"的有機成分,進一步證實了其中的可靠性。作為一首寫史寫實類的詩歌,嚴謹的劃分於固定的格式,似乎是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2、《詩經》中的內容

眾所周知,《詩經》是有孔子整理編篡而成。當然,《詩經》裡的詩篇並不是孔子所寫。孔子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禮樂制度的熱愛,以及打算以規範的詩歌文本來進一步維護禮樂制度。

在編篡《詩經》的過程中,孔子對各地的詩歌都進行了考究。作為周朝時期的文化代表,熟悉詩歌,意味著學識淵博。所以,與《周公之琴語》相比,《詩經》的力量更加強大。而《詩經》在選材過程中,也從《周公之琴語》中收錄了一篇詩文。

《詩經》

在《詩經·周頌》篇內,《敬之》的內容與《周公之琴語》中周成王的"元納啟曰"一詩相似。很有可能是編篡者,在審視《周公之琴語》篇時,故意所為。因為在《敬之》中,寫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因為《詩經》是整集而成,大部分詩文都是收錄。所以從《周公之琴語》中進行取材,非常正常。也正是《敬之》篇的出現,佐證了《周公之琴語》記載的正確性。所以,《敬之》的內容也是對周公之事的進一步體現。

3、君臣相敬的表達

在兩首詩歌中,都以周公與周成王的關係為藍本,講述了周公與周成王的故事,那麼周公與周成王之間,還有什麼樣的細節呢?

在周武王逝世之前,天下剛剛奪取,還沒有穩定。按照嫡長子制,是要將王位傳給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可是周成王年紀尚小,還不足以堪當大任。所以周武王將王位交給了周公,讓其代為掌管,並囑咐到"

以長小子於位,實維永寧"。

周公在掌握周朝統治權之後,並沒有放棄對周武王的諾言,而是盡心輔佐周成王,維護周朝的統治。在強大的利益面前不動心,周公的品德獲得了天下的認可。由此,便被後世傳為美談。

周公輔佐周成王

而《周公之琴語》與《敬之》都表達了周公與周成王的君臣關係,而這段佳話,也值得後人為之效仿。所以,

這些詩歌的深層含義,是為了表達君臣相敬的禮儀與真誠。而"樂"的融入,又是另一種文化傳承。

四、禮樂之邦的魅力

正是因為在周朝,有了"禮"與"樂"的產生,使其潛移默化,形成了一種文化力量。這種文化力量,主導著貴族的生活舉止。在茫茫人生的迷霧中,為貴族找到了人生獲得韻味的文化起點。

如吳國的建立,正是因為太伯對於文化的傳承。當其代表吳國出使他國之初,地域的落後與隔閡使許多貴族看不起吳國。可是當太伯在許多貴族面前談論他對詩歌的看法時,在座各位無不驚色。而吳國與太伯的名聲,也就此傳開。

周朝文化

正是因為禮樂的魅力,發掘出了周人對文化美學的追求。在對人際關係與音樂的深思中,他們獲得了文化交流的基礎。在文化魅力的薰陶下,這種魅力又融合在內心,成為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在紛擾的國際關係中,成為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結語:如今流行於世的唐詩,其前身便是漢朝東晉時期的詩歌,在往前追溯,便是浩瀚浪漫的周朝。有人說中國詩歌趨於"早熟",這個論點並不充分。倘若說"早熟",便是對周朝幾千年歷史的否定。

所以中國文化,在很早以前,就獲得了豐富而有先進的發展。在古人的智慧中,他們對美的追求,成就了《詩經》的誕生,也成就了"禮樂之邦"的文化文明。雖然如今已難追溯那段遙遠的歷史,但是在國人記憶中,禮樂緩緩而起。

參考文獻:

《詩經》

《兩週詩史》

《周公之琴語》

《尚書》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