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說到國產劇情片,很多人都不感興趣。

如果再加上時代背景為九十年代,可能想看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小燚最近看的這部電影,真的非常好看。

而且,不止小燚這麼認為。

它在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實現大豐收:

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

導演張大磊也在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上摘得青年導演獎項。

它是《八月》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九十年代的內蒙小城裡,結束了小升初考試的小雷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暑假。

這個夏天他的身邊發生了很多事情,暑假似乎並不是他想象中的美好模樣。


01

下 崗

“下崗”這個詞,當下很多年輕人是陌生的。

它是九十年代的一個符號。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沒有了鐵飯碗。


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

下崗的人完全無法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

在崗的人也人心惶惶,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

而在當時下海(做生意)的人個個混得風生水起。


我查到一個數據:

1998年至2000年,中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約為2137萬人。


從地域分佈看,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老工業基地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東北三省佔25%;

從行業分佈看,主要集中在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困難行業。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張小雷父親的單位就受到了改革衝擊。

很多工人都下崗了,有人還在抱怨命運,有人已經看好了新的機遇。

他們生活的家屬院裡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


小雷的父親是電影製片廠的剪輯師,面對國企改制的現實,他也無能為力。


深夜中對著空氣獨自揮拳的他是如此落寞。

他想不明白這一切為什麼就發生了,他想不明白韓胖子為什麼就成了大家口中有出息的人。


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跟韓胖子外出拍片。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這正是《八月》的高明之處,它讓你一點點見證時代的變化。

它很精準地捕捉了一個小人物面對大時代的態度。沒有怨天尤人,沒有頑強抗爭,就是那麼自然地接受了。


而這種接受,反而體現出那個年代的國人所特有的隱忍與耐性。


02

難唸的經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小雷的家庭亦不例外。


他愛他的剪輯師父親,以及賢惠的教師母親。

他的太姥姥臥病在床。

大舅下崗後靠著親戚的救濟度日,四肢健全的他卻從不想找點事做。

早早下海的老舅已經拿著大哥大,開上了小轎車。

老姨經營著一家生意紅火的飯店......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這樣的家人有沒有很眼熟?

他們太典型,就像那個年代的縮影。

小雷的媽媽也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

兒子的考試成績不盡人意,她為了兒子能上重點中學而東奔西走,四處求人幫忙。


丈夫因單位改革而失意,也讓她非常擔心。

然而這只是她們三口之家的事情。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回到大家庭。

常年臥病在床的太姥姥,需要每天有人照顧。連吃飯都要一口一口喂。

這些活最後都落到了這個母親身上。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母親:脾氣好,操持著一切家事,從不抱怨什麼。

只是在偶爾特別辛苦特別累的時候,會說兩句看似賭氣的話,之後接著投入到更加忙碌的生活中去。


03

青春如曇花一樣

小雷的小升初暑假,應該是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

可是,他完全高興不起來。


這個即使游泳也要帶著雙截棍的孩子,遇到了很多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他看到廠裡的改革之與父親的變化,但是想不明白;

他開始喜歡看對面樓裡那個姑娘,夢裡她會吻他,但是想不明白;

他喜歡看著三哥囂張跋扈地到處惹事,但是想不明白;

他看到得越多,就越開心不起來。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眼神是那麼孤獨與憂慮。

不要小看一個孩子,他也是一個敏感而耿直的男孩。


當韓胖子用鄙視的眼神看著自己的父親時,他用雙截棍追著韓胖子的兒子打;


當招生辦的老師不耐煩地搪塞媽媽時,他再一次拿出了雙截棍指向老師......


他的青春就在懵懵懂懂和似懂非懂的過程中前行。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看《八月》的時候,小燚會想起周杰倫《回到過去》的歌詞:


一盞黃黃舊舊的燈

時間在旁悶不吭聲

《八月》以一種及其舒緩的方式,還原了一段九十年代的過往歲月。

黑白影像的風格更讓影片平添了幾分詩意。

那種細微的情感和變化,彷彿幾滴水落在紙上,在電影中漸漸潤開來。

這部九十年代質感的國產電影把我打動了


曇花,象徵著一種美好的逝去,帶著遺憾和憂傷。

《八月》結尾的曇花,帶有很明顯的象徵意義。


八月就這樣過去,夏天就這樣過去。

我們終將迎來每一個八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