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尊稱”:“卿”是如何演變成古代臣子代名詞的?

在以明清兩代歷史為背景的影視劇當中,經常聽到劇中扮演皇帝的人稱呼臣子為“愛卿”,以此來拉近和臣子的關係,同時表達重視。

但實際上,不管是秦漢時代的“三公九卿制度”,還是更早的先秦歷史上,“卿”都是以一種爵位,或者是官位的身份直接參與到治理國家的高級官員。也就是說,在秦漢以前,“卿”不是泛指皇帝比較重視的臣子,而是有著唯一的指向,是一個具體的個人。

比如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之中的主角藺相如,就曾被拜為趙國上卿。《史記》曾記載: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趙國,說到上卿的時候,大家只會想到藺相如,而不是隨便哪個皇帝的寵臣。那麼“卿”是如何從一眾爵位演變為古代臣子的代名詞的呢?

“爵位”+“尊稱”:“卿”是如何演變成古代臣子代名詞的?

一、 唐宋以前,“卿”為爵位或者官職,一般有特指對象

在“卿”的含義轉變過程之中,唐宋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也符合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脈絡,即唐宋以前為上古,唐宋為中古,明清為近古。也就是說,“卿”的含義轉變的過程,是以中古為分界線的,中古以前,卿更多的是一種“爵位”或者是“官職”,有特定的指稱對象。

1、 先秦時代,“卿”的含義,更多的是指一種爵位。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

禮記中所記載的,是周王朝時期的官員制度。而周王朝是以分封制來統治天下的,也就是說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諸侯,諸侯再將土地和人口分給士大夫,這樣層層分封下去,最終實現統一國家的要求。

由此不難看出,作為諸侯之下高級官員的“卿”,實際上是分封體系下的一層貴族,本質上是一種“爵位”,因為西周分封制的基礎,就是按照爵位將土地和人口分封下去。


2、秦漢以後,“卿”的含義逐漸演變為一種官位

其後秦始皇一統天下,廢除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天底下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收歸王室所有,士大夫們不再擁有自己領地的擁有權,只是帶皇帝牧守四方。也就是所謂的“三公九卿”制度。

史料記載,“漢朝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為九卿。”

雖然看上去數量比較多一點,但毫無疑問,這個時候的“卿”,過來過去就是指這幾個位置的官員。實際上逐漸演變為了一種高級官位的代指。

但不管是先秦還是秦漢,通過以上記載都可以看出,這一段時期內“卿”的含義是特指的,有具體指向的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是一種爵位制度。

二、 宋代以後,權力分散,卿逐漸變成了臣子的代名詞

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宋王朝特殊的文官優待制度,“愛卿”逐漸演變為皇帝對於臣子的稱呼,從特指變成了泛指,這種變化自然有其內在原因。


1、 皇權的集中和“相權”的分散

經過上千年的緩慢發展,到了宋代,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日益成型,家天下的理論普遍的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這種共識反映在社會制度上,就是皇權的逐漸加強和“相權”的逐漸減弱,這裡所說的相權,其實不單指丞相的權力,而是泛指臣子的權力。

根據《舊唐書》記載:

“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

秦漢時的三公九卿制度演變為三省六部,相權被嚴重削弱,又互相制衡,皇帝成為唯一的裁判,大權在握。而皇帝收攏的權利最主要的,就是曾經“三公九卿”為代表的朝中忠誠的權利。

“卿”特指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根本在於他們手握著天下重權,再直白一點,特殊地位是由於特殊的權力帶來的,現在權力被皇帝給剝奪了,特殊的地位也就不存在了。

2、 宋朝對於文官的重視

當然任何歷史的變化,必然之中有偶然,“卿”的含義在宋代逐漸由特指向泛指的演化,跟宋朝特殊的文官制度有關。

“爵位”+“尊稱”:“卿”是如何演變成古代臣子代名詞的?

《資治通鑑》之中記載了一句北宋名臣文彥博非常著名的話:

“為與士大夫共天下,非與百姓共天下。”

宋代皇室由於對唐末以後武人亂政的矯枉過正,實行極為過分的重文輕武的政策,不斷拔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幾乎等同於皇族。

在這種情況之下,皇帝為了表示對文臣的重視,將原本特指於大臣的“卿”的稱呼,逐漸擴散到整個文官群體,其實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手段。

由此,在相權被分散,“卿”失去了特殊權力帶來的特殊地位之後,又正好碰上了宋朝重文輕武,抬舉文人的施政綱領,就迅速地將其原本特指的含義,擴散開來,變成了一種皇帝對於臣子的泛指。

這種變化被後來的皇帝們所繼承下去,就形成了明清兩代皇帝將臣子稱呼為“愛卿”的傳統。

三、 “卿”含義演變的歷史啟示

文字是人們思考的工具,文字含義的演變,往往體現著社會制度的變遷,和人們對事物認知的改變。“卿”的含義從“爵位”和“尊稱”的特指,演變為皇帝對臣子們的泛稱,本身也體現著社會歷史的滄桑變化。


1、 首先是天下私有制概念的深入人心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把“卿”字分開來,就是兩個相對而坐的人。從這個字面的意思來看,卿最早的概念,就是與皇帝能夠並列,分庭抗禮,共同統治天下的人。

實際上這代表的是遠古時期,生產力和生產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只能抱團取暖,皇帝並不是這片大地的主宰,而是由大家共同選出來的,帶領大家帶著篳路藍縷創業的人。

也就是說,這時期的天下,還是天下人的天下。西周時期的奴隸制度下,“卿”的概念正好就是幫助君主或者諸侯來管理天下的人。他們本質上與諸侯地位是相當的。

《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做宰相時,曾經對皇帝說: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爵位”+“尊稱”:“卿”是如何演變成古代臣子代名詞的?

丞相,可以看做是最大的“卿”,陳平說了這些話之後,孝文帝說“善”,也就是認可丞相所說的這些權力。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上古時代的“卿”們,是不認為自己是皇帝的私臣的,他們同樣是國家的主人,與皇帝一起來治理天下。

可是隨著封建制度日久,皇權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到了宋代以後,理學的興盛徹底將家天下的理念灌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處,從此之後皇帝就是天下,天下就是皇帝,即所謂的“朕即天下”。

私有制概念深入人心,“卿”的特殊性就逐漸被剝奪了,宰相變成了跟小吏一樣,都是皇帝的奴才,其含義從特指變成泛指,正是這一社會觀念轉變的直接體現。

2、 人才的增加和社會分工的細化

擁有多大的責任,就有多大的權力。正如秦國有了一個商鞅,就使得其能夠變法圖強,最終統一天下。中古以前“卿”的含義特指,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才難得的基礎之上的。

可宋朝以後,隨著印刷技術和造紙技術的迅速進步,讀書識字不再是貴族的特權,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到了明清以後高產農作物的傳入又導致了人口的爆發,種種原因之下,形成一個結果,即人才的大量增加和社會分工的細化。

人才的增加促使皇帝對優秀人才的依賴減少,從而降低了大臣的重要性。社會分工的細化使得每個人都只能在自己所在的行業裡發展,很難有人做到全才。

兩種原因交錯之下,就使得作為高級官員的“卿”變得不那麼值錢了,其特殊地位,自然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結語

從代表著領地主人的“爵位”,到特指少數重要官員的官位,再到泛指臣子的尊稱。愛稱、“卿”的含義演變,體現著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文化和制度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進程。

而特殊責任帶來特殊的權力,特殊的權力又帶來特殊的地位。從整個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特殊權力的的弱化,代表的是社會進步到已經不需要依靠少數人特殊的才能,正如同將天下的安危繫於皇帝一人身上太不可靠一樣,將特殊的責任和權力寄託給代表著當時社會精英的“卿”大夫階層

,是文明發展不得不做的事情,但不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一旦社會進步到不依靠這種特殊的人才也能夠健康發展的時候,那些特權,自然也要被剝奪。中國古代“卿”的含義從特指到泛稱的變化,正體現著這一點。

“爵位”+“尊稱”:“卿”是如何演變成古代臣子代名詞的?

參考文獻:

《唐書》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