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教授線上開講啦


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終身教授、歷史學系周邊國家研究院院長沈志華教授將迎來自己70歲生日;2020年3月10日,因為疫情,70高齡的他也第一次做起了“線上主播”,帶領華東師範大學的莘莘學子們一起走進“冷戰史專題”精品課程。



“冷戰史專題”是一門由沈志華教授領銜、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史研究團隊參與,力求還原歷史真相,深入淺出地講述冷戰期間的重大事件的精品課程,2018年榮獲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作為輔助教材於2018年8月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該教材主要是為中國大學歷史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作,同時,該書作為通俗讀物,其對象亦是中國社會關注這段歷史的普通讀者。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

本書由沈志華教授主編,開創中國冷戰國際史教材編寫的先河,構築有中國特色和普世意義的冷戰國際史教材新體系

高校歷史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歷史愛好者和專家學者們的一道學術盛宴


主編簡介


沈志華教授線上開講啦

沈志華,1950年出生,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周邊國家研究院院長,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資深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研究領域:冷戰國際史、蘇聯史、中蘇關係史、中朝關係史。

代表作有:《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2013、2015年)、《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新華出版社,2007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增訂版)、《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專題史研究(1917—199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等,並主編多卷本檔案集:《蘇聯歷史檔案選編》(34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8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1945—1991)》(12卷,東方出版中心,2015年)等。


作者團隊介紹


參加本書寫作的教師如下:第一講,鄧峰、崔海智;第二講,鄧峰、趙繼珂;第三講,崔海智;第四講,崔海智;第五講,鄧峰、趙繼珂;第六講,趙繼珂、郝江東;第七講,趙繼珂;第八講,趙繼珂;第九講,葛君;第十講至第十二講,梁志;第十三講,葛君;第十四講至第十六講,梁志;第十七講,呂雪峰;第十八講,梁志;第十九講至第二十二講,陳波;第二十三講,陳波、邰浴日、葛君;第二十四講,陳波、劉將禹。全書最後由沈志華統稿。

沈志華教授線上開講啦

華東師大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成立於2001年,是國內第一個以冷戰史為研究主題的學術機構,也是國際上最著名的依託大學建立的四個冷戰研究機構之一。

中心建立了目前國內最主要的冷戰史研究多國檔案資料庫,收藏大量解密的蘇聯檔案文獻和來自美國、東歐國家、韓國、日本等國的解密檔案文獻,已經具備檢索和運用多國檔案文獻進行“國際史”研究的條件。

中心匯聚了目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一批冷戰史研究專家,其中包括任職華東師大的國內優秀學者,也包括加盟中心、擔任講座教授的海內外著名學者。中心建立了目前國內唯一的冷戰史研究資料庫,收藏大量解密的蘇聯檔案文獻和來自美國、東歐國家、韓國、日本等國的解密檔案文獻,已經具備檢索和運用多國檔案文獻進行“國際史”研究的條件。中心編輯出版的《冷戰國際史研究》半年刊是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重視、並有多位著名海外學者(如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主任奧斯特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冷戰研究中心主任文安立、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座教授陳兼等)擔任編委的國內唯一定期出版的冷戰史專門學術刊物,成為反映冷戰史研究領域中國學者立場、觀點和研究水平的窗口,也是介紹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展開中外學術交流的媒介。中心開設“中國冷戰史研究”網站,及時發佈學術信息,促進學術交流,擴大社會影響。依託中心的師資力量,從2006年起,設置國內唯一的“冷戰國際史”博士點,招收博士和碩士學位研究生,為培養冷戰史研究專門人才創造了良好條件。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三編:第一編冷戰的起源和爆發(1945—1953);第二編冷戰的擴展和延續(1954—1969);第三編冷戰的轉型和終結(1970—1991)。本書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老師們過去多年的教學和研究成果的總結,以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專著為基礎,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繪了冷戰國際史的發展脈絡。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作為教材,主要是為中國大學歷史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作,同時,本書也是通俗讀物,其對象亦是中國社會關注這段歷史的普通讀者。該書將主要關注點自然而然地放在了美國、蘇聯、中國、日本和法國等重點國家身上,但也並未忘記給朝鮮、越南、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古巴、安哥拉和阿富汗等國家或地區相應地留出筆墨。從各講的選題上來看,《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奉行“抓大放小”的原則,基本上涵蓋了冷戰期間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和歷史事件。限於篇幅確難單獨列為專題的案例,也儘可能在相關的某一講中通過前後勾連的方式加以概述。作為教材和通俗讀物,《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對於註釋的處理是,除必要的和重要的正式引文外,不要求註明出處,但在附錄中列出了比較詳細的參考書目,所徵引文獻大都可以找到來源。為了便於瞭解冷戰史的全貌,本書還編寫了大事記,供同學們參考。同時,每一講後列出了幾道思考題,也希望同學們在閱讀本書和其他專業參考書時,認真考慮一下這些問題。


作者推薦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分為三編,大體上按照冷戰發展的歷史進程,選擇了24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或專題,重點在冷戰起源、美蘇對抗與緩和、大國關係、陣營內部關係、第三世界、核武器、冷戰結束等幾個方面。

冷戰國際史當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關注,其中有一些是根本性的、統攝冷戰史全局的,且在學術界長期存在爭論。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解答,不僅有利於形成對冷戰本質的認識,還能為我們觀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體系的變化和未來走向打開思路。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意識形態在冷戰對抗中的作用。第二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冷戰時期的對抗與緩和。第三個問題是冷戰與兩種制度的較量。第四個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核武器在冷戰對抗中的作用。最後一個問題是,冷戰會不會重來,人類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世界是一個圓形的整體,像一顆心臟,如果將它分為兩半,就必定會死亡。”這是捷克年輕詩人喬治•沃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寫的幾句詩。希望《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在專業教學方面發揮一點作用,使讀者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冷戰歷史,引發同學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合作、對話、彼此信任、平等交往、互利共贏,才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應該遵循的準則。如此,冷戰的歷史就不會重演。


名家推薦


每一個對國際和外交問題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瞭解冷戰的歷史。冷戰把工業化國家割裂成兩大集團,從而嚴重影響到了世界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作為昨天,冷戰已經過去,但明天它還會重演嗎?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出版正逢其時,因為一場新冷戰或難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經常與人們無視對歷史悲劇的研究有太大的關係,這將被再次證明。所以,應該感謝這本書的作者們。或許我們無力迴天,至少災難降臨時不那麼吃驚。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牛軍


研究冷戰史,主要不在於讓我們牢記兩次大戰後世界再度分裂和對抗的原因和經過,而在於拓展並深化我們對人類國際史的瞭解與研究。因為它明顯地有助於揭示20世紀人類全面國家化後何以有可能化熱戰為冷戰,避免核毀滅,又何以無法克服因文化和發展所帶來的侷限,不得不持續戰爭狀態的種種原因。相信華東師大這部《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能夠引發讀者更多的思考。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楊奎松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是一部集當代國際學術界對冷戰國際史研究成果之大成的簡約之作,值得大學生、研究生、歷史愛好者甚至專家學者們隨興閱讀和收存備查。它在70年來蓬勃興盛的一個憑國際史源、用國際視野、由各國眾多學者造就的成果浩瀚的學術領域,以獨特的中國視角聚焦於歐亞大陸為主體的牽動現代世界命運的歷史進程。通過頗具匠心的總結和提煉,構築了有中國特色和普世意義的冷戰國際史教材新體系。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牛大勇


冷戰國際史研究作為一個新的學科急需有自己的教材問世,《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具有填補教學空白的意義。二十四個單元的講述,既完整地勾勒了冷戰從起源至結束的全過程;又在多國檔案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揭示了冷戰國際史演變的內在邏輯;既有史實例證,又有自己的認識和思索;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其是從事冷戰國際史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對這一新學科建設的重要貢獻;不僅有利於學科研究的深入展開,而且有利於學科研究隊伍的發展壯大。

*《冷戰國際史研究》雜誌主編李丹慧


沈志華教授領銜編寫的《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開創了中國冷戰史教材編寫的先河,其最大特點在於力爭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寫作者在參考了大量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冷戰發生、演進和終結的宏大歷史過程。《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作為針對中國大學歷史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教材,定會在歷史學後備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重要影響。同時,作為通俗讀物,也為中國社會關注這段歷史的普通讀者奉上一道學術盛宴,並在冷戰史研究領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美國紐約長島大學教授夏亞峰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編 冷戰的起源和爆發(1945—1953)


第一講 美蘇冷戰的緣起

杜魯門上臺後美蘇矛盾的初現

凱南長電與丘吉爾鐵幕演說

希土危機與杜魯門主義出爐

第二講 復興歐洲與北約的建立

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美國全力援助歐洲

北大西洋聯盟的建立

第三講 應對挑戰與共產黨情報局建立

戰後蘇聯大國合作戰略面臨的挑戰

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建立

兩大陣營理論與蘇聯對外政策的轉變

第四講 蘇南衝突與蘇聯對東歐的整肅

蘇南衝突的起源與實質

蘇南衝突加劇與布加勒斯特會議

拉伊克案件及東歐各黨的政治清洗

斯大林對東歐各國的整肅

第五講 柏林危機:歐洲冷戰的爆發

不斷加劇的德國分裂狀態

封鎖柏林與“空中走廊”

危機的解決與兩德分立

第六講 中蘇同盟與亞洲冷戰的起源

斯大林在亞洲的戰略目標

中蘇兩黨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毛澤東訪蘇與中蘇同盟形成

第七講 朝鮮戰爭:亞洲冷戰的爆發

朝鮮戰爭到底是怎樣爆發的

毛澤東為什麼一定要出兵朝鮮

停戰談判遲遲未果的原因何在

第八講 對日和約與冷戰格局全面形成

美國對日單獨媾和政策的形成

美蘇在對日和約問題上的鬥爭

針對中國建立的新月形包圍圈

第九講 東柏林事件與美蘇的反應

“斯大林照會”與蘇聯對德政策

東柏林事件爆發的背景及其過程

美蘇對東柏林事件的反應


第二編 冷戰的擴展和延續(1954—1969)


第十講 萬隆會議與和平共處方針

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

中國積極參與會議的籌備

萬隆會議的召開及其影響

第十一講 波匈事件及蘇聯的武裝干涉

蘇共二十大引發衝擊波

蘇聯干涉波蘭內政未遂

蘇軍兩度佔領布達佩斯

第十二講 兩次臺灣海峽危機

第一次臺海危機與美蔣條約

第二次臺海危機與中蘇分歧

第十三講 第二次柏林危機與柏林牆建立

德國分裂後的柏林問題

第二次柏林危機的爆發及過程

修建柏林牆及其後續影響

第十四講 古巴導彈危機與美蘇對抗

古巴革命與美國策動豬灣登陸

蘇聯決定在美國後院部署導彈

美蘇在加勒比海面對面的較量

第十五講 中蘇關係從破裂走向對抗

中蘇兩黨的分歧與矛盾

從短暫緩和到中蘇反目

從公開論戰到兵戎相見

第十六講 美法矛盾與法國退出北約軍事機構

戴高樂意欲重振法國雄風

戴高樂復出與法美矛盾激化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第十七講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興起的國內外背景

“瘟疫”蔓延徵兆與蘇聯的預警

輿論失控與華約五國的軍事幹預

第十八講 不斷升級的越南戰爭

北緯十七度線的劃定

越南戰爭的持續升級

巴黎和談與越南統一


第三編 冷戰的轉型和終結(1970—1991)


第十九講 走向正常化的中美關係

中美蘇大三角的出現

中美之間的秘密接觸

基辛格兩度訪問北京

尼克松總統公開訪華

第二十講 美蘇之間的對抗與緩和

冷戰初期美蘇對抗與核軍備競賽

60—70年代美蘇緩和的實現

冷戰最後十年的緊張與緩和

第二十一講 大國參與的安哥拉內戰

美蘇在非洲的激烈爭奪

“三足鼎立”的安格拉獨立運動

多國多方參與的“內戰”

大國離席之後的和平

第二十二講 阿富汗戰爭與蘇聯的衰落

與強國為鄰的阿富汗

阿富汗政變與蘇軍干涉

蘇聯在阿富汗深陷泥潭

“新思維”與蘇聯被迫撤軍

第二十三講 東歐劇變及社會制度轉型

東歐劇變與西方的反應

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

匈牙利的圓桌談判

柏林牆倒塌與德國重新統一

第二十四講 八一九事件與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危局

八一九事件的前前後後

蘇聯解體與冷戰的結束


附錄一:冷戰國際史大事記

附錄二:徵引和參考書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