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紅城湖從海宅塘到城市公園 滄海桑田城中湖

海口紅城湖從海宅塘到城市公園 滄海桑田城中湖

改造後的紅城湖公園,吸引市民遊客前來休閒散步。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海口紅城湖從海宅塘到城市公園 滄海桑田城中湖

從海口市金花村眺望紅城湖。 張茂 攝

海口紅城湖從海宅塘到城市公園 滄海桑田城中湖

1984年時的紅城湖。 (資料圖片)

海口紅城湖從海宅塘到城市公園 滄海桑田城中湖

紅城湖公園湖心島也是一道美景。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海口紅城湖從海宅塘到城市公園 滄海桑田城中湖

傍晚的紅城湖椰影婆娑,美不勝收。 張茂 攝

海口紅城湖從海宅塘到城市公園 滄海桑田城中湖

冬日的紅城湖公園,經常會看到白鷺翩翩起舞。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近日,改造後的海口紅城湖公園,顏值飆升,驚豔市民遊人。

  俗話說,有水的地方才有靈性。自古以來,人類喜擇水而居。城以湖興,湖因城名,在我國城市中屢見不鮮,像西湖之於杭州、大明湖之於濟南、玄武湖之於南京。這些城中湖,改善了人居環境,滋養了一方風土人情,更成為現代城市標誌性景觀。

  紅城湖,原處鄉村,隨著海口城市的發展,變為城中湖,與瓊臺福地相依相偎。古往今來,多少名流賢士誕生於此。它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烙印著瓊臺的歷史文化。讀懂她,亦能窺見瓊臺人文的一斑,感受一座城市跟隨時代發展的脈動。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追溯紅城湖的歷史,海南日報記者才發現,原先這裡並沒有湖,只是瓊臺古城郊外的一片耕地,因地勢低窪,天然形成了許多無名的小水塘。

  有趣的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海瑞曾祖父海達兒從軍來到海南,落籍此處,海氏居所前的水塘因此有了最初的名字——海宅塘,海瑞出生的這個村子被稱為海宅塘村,也叫朱橘裡、下田村,也就是現在的金花村。

  上世紀60年代,為解決洪澇災害問題,府城人索性將低窪處挖成了一片池塘,約600多畝,用來養魚。當年的府城公社改名紅城公社,池塘因而得名——紅城湖。

  紅城湖本姓“海”

  也許是因為海宅塘實在太小了,翻閱古籍史志時發現,除了海氏族譜和介紹海瑞故居的資料中有關於海宅塘的零星記載,瓊州府志中均沒有海宅塘的詳細描述。不過,有現代文化學者考證認為,今天紅城湖所在的位置,恰好覆蓋了當年的海宅塘,海瑞故居遺址便是最好的佐證。

  “海瑞故居前面的海宅塘,原來只是一個小水塘,附近是海家的田產,海家人世代在這裡生活勞作,所以這個村子也被叫作‘海宅塘村’。”海南知名文史專家梁統興說,“人們一說到‘海宅塘’,便很容易將之和海瑞聯繫在一起,但是說起紅城湖,就很難想到這裡曾經是海瑞生活過的地方。”

  海南大學教授閻根齊在海南歷史文化叢書之《粵東正氣——海瑞》一書中這樣描述:“大約在元末明初,從城(府城)北門向西北一華里的地方,有上百戶人家擇地構屋,慢慢地形成了一處村莊。這個村落最初叫什麼名字,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歷史的記憶,有的說叫下田村,有的叫海宅塘村,有的叫朱橘裡……”

  朱橘裡,也叫下田村,後改為金花村,因為丘濬的詩句“有人問我家何處,朱橘金花滿下田”而聲名遠揚。

  沒錯,丘濬、海瑞這兩位在海南歷史文化長河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都出生於這個村莊。海瑞年輕時,與丘濬的曾孫丘郊過從甚密,經常到後者所建的樂耕亭中談論時事,切磋文章。他不僅為亭作記,還曾寫下流傳頗廣的《樂耕亭》詩:

  源頭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總自然。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間誰信不神仙?

  棋驚宿鳥搖深竹,歌遏行雲入九天。良會莫教輕住別,每逢流水惜芳年。

  從海瑞詩作中所描繪的場景,我們依稀可以想象到,當年鄉村田園風光是何等動人美妙,令人嚮往。

  水清魚肥多紅利

  然而,時過境遷,滄海桑田。隨著時間推移,人口漸增,古時才子文人筆下茂林修竹的美景已然不再。低窪的沼澤地,因淤泥堆積、汙水彙集,變成了“臭水溝”。逢暴雨季來襲,氾濫的洪水倒灌周邊良田,耕種者往往深受其害。

  1964年,府城公社決定整治“臭水溝”問題,於是發動周邊百姓人工疏浚,用兩年時間,挖出面積600多畝的池塘來。1966年底,水深1.5米至2.4米的池塘挖成,府城公社改名為紅城公社,大池塘因此被稱為“紅城湖”。

  今年60多歲的“老府城”鄭海波,當年正值少年,對上千人挖塘的場景記憶猶新。“我們家也在府城,父母都參與了挖塘。”鄭海波告訴記者,那時,他還曾到工地給大人幫忙。修好的紅城湖水很清,湖岸四周種了很多椰子樹,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後來,為解決紅城湖民兵連戰士的生計問題,紅城湖承包給了民兵連管理,放養淡水魚,“以勞養武”。

  “那時候的紅城湖水清啊,魚也肥,紅城湖在島內可是相當有名的淡水養殖區。”1978年高中畢業的鄭海波,加入紅城湖民兵連養魚。他回憶道,雖然是計劃經濟年代,但由於水產養殖效益好,近百號民兵連戰士每年都能享受到兩三千元的“分紅”,“那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1984年,紅城湖民兵連被原廣東省農業廳和團省委評為“青年民兵學科學用科學標兵隊”;1986年被海南軍區評為“富島強兵”先進單位;1990年,紅城湖民兵連連長鄧世權被原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評為“全國百縣預備役工作先進個人”,同年5月17日,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接見……

  那些年,紅城湖民兵連還先後捐款3萬多元幫助群眾修建柏油路和排水溝,修建大型水井,興辦敬老院,收養10多名五保戶和孤寡老人。

  城市公園遊人至

  歷史的洪流,總是夾雜著泥沙前行。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瓊山市區人口不斷擴張,紅城湖周邊多出一棟棟樓房,人口越來越密集。與此同時,大量生產生活汙水排入湖中,遠遠超出湖水自淨所能承受的範圍。水質大幅下降,直至變臭,養魚的光景不復當年。

  “養出來的魚都是臭的,誰還敢吃?”回想此景,鄭海波無比惋惜。

  之後,紅城湖汙水治理規劃被提上議事日程。1999年,原瓊山市政府提出修建紅城湖公園的計劃,提出依據府城地區的城市骨架和人文精神,建成一個生態環境優美、功能佈局合理、文化氛圍濃郁、基礎設施完善的生態型文化藝術公園。

  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瓊山、海口兩市合併。因區劃調整,市政工作進行交接,紅城湖公園整治工程暫停,直到2009年項目重新啟動。

  時隔多年,2020年1月,水清岸綠的紅城湖公園終於改造完成,全面對外開放。

  “經常來這散散步,欣賞湖面波光粼粼,曲線岸帶草木繁茂,休閒遊樂設施吸引著嬉戲的兒童,感覺生機勃勃,讓人心情好啊!”家住府城金花村的67歲老林告訴記者,府城百姓對紅城湖公園期盼已久,著實難掩興奮之情。(海南日報 記者 李佳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