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我們很多可愛的同學們每天早起晚睡,挑燈夜讀,辛辛苦苦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筆記做的也十分詳盡,可是學習成績始終無法突破,究竟是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無效率的工作,其實是陷入一種簡單工作的重複運動?而這種無效率的重複性,實際是一種低級的、簡單的、輕鬆的學習方式呢?有些同學該反駁了,怎麼可能?我每天很努力很辛苦的學習呢,可有些知識就是背不過,有些題就是絞盡腦汁也不會做啊!那麼就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通過這封信,找到開啟答案的鑰匙!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親愛的同學們:

當你們開始閱讀這封信的時候,也許就是開啟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我不知道這些知識能幫到你們多少,能領會多少,或者是做到多少,但至少,學會了這些,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乃至你的整個人生,可能都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知識是枚小種子,需要用你的汗水澆灌,同時學習方法得當,就好比給這顆種子施肥,讓你的知識的種子發芽,乃至長成參天大樹。今天我要告訴你們的就是一個能幫助你提高成績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本身也是一項知識,領會它並運用它需要時間,而這個時間是由你掌握的——選擇早早開始踐行,還是慢慢接受。無論怎樣,瞭解了這個學習方法,也必將成為你內心的一顆小種子,總有一天你會萌發試一試的衝動吧。

好,我們直接進入正題。為了能讓大家更明白,接下來,我將引用更多的實例來證明和列舉具體應對方法,幫助大家從根本上理解原理,從而可以從細微處著手,一點一滴的實踐正確的學習方法,享受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首先,先引入幾個概念:“檢索練習”,“間隔練習”,“穿插、多樣化練習”,用顧名思義的方法我們可以在頭腦中稍稍思考一下這幾個概念,接下來我們再用實例來體會這幾個概念。

一個發表於1939年的研究成果:艾奧瓦州3000多名六年級學生參與測驗,測驗內容是先研讀幾篇含600詞的文章,然後在兩個月裡參加多次測驗,最後進行一次大考。實驗結果:第一次測驗延遲的時間越長,遺忘情況就越嚴重。另外,學生只要參加一次測驗,就幾乎不再遺忘了,而且後續測驗的分數幾乎不會下降。

研究人員在1978年發現,考前集中訓練可以取得較高的分數,但和檢索式學習相比,集中學習遺忘得更快,也就是我們為何經常在考完試之後,根本不記得考過什麼,甚至考前複習的知識幾乎都忘乾淨了。考完就扔光了。而同期進行了檢索練習的人,遺忘的信息量只佔前次考試的13%。

之後的一項研究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讓學生們聽一段故事,裡面涉及60個實物的名稱。一組學生在首次接觸這些名稱後立刻參加測驗,之後便可記起53%的測驗內容,一週之後,比例下降到39%。另一組學生學習同樣內容,但完全不參加測驗,他們一週後只能想起28%。還有一組學生,在首次學習後參與了3次測驗,一週後他們能回憶起53%。

結論:多次“檢索練習”的效果要好於只檢索一次,尤其是有時間間隔的測驗。那麼我們也就可以理解所謂“檢索”,就是不斷回憶的過程,從頭腦中通過各種線索追憶最初的內容。而測驗,也指的是有效測驗,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檢索參與的測驗,而非個別同學毫不費力或不假思索就亂填寫答案的測驗。

檢索的好處:通過測驗這種檢索方式,不僅能更準確的判斷自己“已經知道什麼”和“我還有哪些知識是不知道的”,還能從檢索練習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記憶時間更長久、更牢固。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當然,大多數同學們一定很不喜歡測驗,天天考試要人命啊!哈哈!那是因為,你錯誤地把測驗當做證明自己的工具——證明自己成功或失敗、證明自己聰明或愚蠢,是考給老師和家長看的。如果你能換種角度,把測驗當做檢驗自己的工具,僅此而已,不過多的關注成績,僅僅是檢索已知和未知,鞏固已知,彌補未知。那麼你一定會愛上考試的!因為它終將帶領你走向成功!科學家有一項發現很重要:主動檢索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對於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我也有個建議:家長和老師多誇獎孩子努力的過程,儘可能少的誇獎孩子聰明。並且不過分要求每個孩子都能完成任務——適齡的孩子做適齡的事。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吧,我的女兒在剛學乘法表的時候,用了很長時間也背不下來,尤其是打亂順序背誦。她自己非常沮喪,但是我告訴她,不要著急,現在沒背過是因為還不到時候呢,我會幫助你一起進行不定期的檢索記憶,時不時的提問,每天練幾個,總有一天你會滾瓜爛熟的。她半信半疑的相信了,也不故意給自己增加負面情緒,我也不刻意要求她。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說:“媽媽!四八三十二我順口說的,竟然是對的耶!”再之後沒幾天,就滾瓜爛熟了(因為不論課堂或課下訓練,也都可以視為乘法口訣的檢索過程)。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檢索≠簡單的重複。理解這點很重要,包括乘法口訣,也是在理解加法原理的基礎上,新舊知識建立了連接,才把短期記憶練成了長期記憶,最終成為一種心智模型,鞏固了基礎,才能今後熟練應用基礎知識,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快,才能將知識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個類似於課堂的學習場景,從課本和《環球科學》雜誌中抽出5節不同的段落,讓148名學生閱讀。這些學生來自兩所大學,一些人的閱讀能力很好,一些則較差。他們讓一些學生只讀一遍,另一些連續讀兩遍。之後回答問題,看看從中學到了什麼,能記住多少。結果顯示,無論對於哪組學生來說,連續重複閱讀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事實上,在這些測驗條件下重複閱讀,根本沒有益處可言。

這次研究揭示了有關“間隔練習”的結論:在初次閱讀後,隔一段時間再閱讀是有意義的。連續多次閱讀只是空耗時間,好處可以忽略不計。

浪費了時間,就錯過了耗時更少且更有效的學習方法。至今還有很多同學在用各種彩色記號筆標亮、加下劃線、長時間盯著筆記與課本。(這裡同學們應理解並不是說這種方法完全無效,這裡強調的是過分機械和單一的使用這種方法是無效的。)做了那麼多筆記,你有沒有問問自己,是否用每章節背後的關鍵概念自測過自己?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定義講出來?有沒有把要點轉化成問題,並在之後的學習中嘗試解答這些問題?有沒有把新知識和已知聯繫起來?有沒有查找課本以外的例子?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是沒有,那麼你就不知道什麼是有效的學習。

把流暢閱讀文字誤認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內容,就會產生錯覺。比如一個特別難懂的概念,老師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而你在看到這一概念的時候,就會覺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甚至會以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

在做模擬題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問題總是會說“我知道”,然後就接著往下看,而沒有老老實實地花時間真正寫下答案。這就造成了眼高手低,自以為已經熟知了某一個問題,但測驗時仍然出問題,那麼其實就是你不清楚自己其實並沒掌握它。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為什麼“間隔練習”更有效呢?大概是因為我們人類大腦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因為快速頻繁的練習會產生短期記憶(自認為很熟練),而持久記憶則需要花時間進行心理演練或者其他鞏固過程,才能把記憶痕跡加深,成為長期記憶。

那麼間隔多長時間

才夠?答案很簡單:只要練習不是無意義的重複就可以。間隔的時間足夠出現一點兒遺忘就對了。出現一點兒遺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讓你更努力的練習就行。話說回來,你肯定不願忘掉太多的東西,以至於檢索最終變成了對資料的重新學習。(一般學科的間隔時間建議一天左右較好。給大腦增加適當的難度,而不要給自己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啊!因為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可不是一個好習慣。)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接下來這個研究,帶你領會“穿插、多樣化練習”的好處:

研究者們進行了這樣的測驗:怎樣找到繪畫作品的作者?兩種方式:一、集中研究每位畫家的作品,一次只研究一名畫家,尋找每位畫家作品中的共性。二、穿插練習,找多名畫家與畫作匹配,尋找不同作家之間的差異性。研究成果表明,穿插組的學生找的更好。人們認為,穿插練習難度太大,而且容易混淆,集中精力辨認一位作家的作品更“舒服”。要知道,穿插練習確實增加了難度,但是同時提高了對異同的辨析能力。

同理可證,我認為在學習數學這門課程時,做題的時候不要集中在同一種類型的題目中“不可自拔”,而是穿插安排一些混合類型的題目,更有利於你比較和區分異同,更有利於歸納總結同種類型題目的解法和不同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想想自己在做題時,有沒有出現同類題目做了很多,結果考試最後幾道大題仍然失分嚴重?)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上面就是實現有效學習的三個途徑了,同學們你學會了嗎?那麼同學們,現在立刻拿出紙筆,讓我們趕快來實踐一下吧!你學習了哪些正確的學習方法?對比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情況,看看我們在哪些做法上,能切實的應用這些方法呢?可以用思維導圖、圖表的方式,或者任何一種你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回憶檢索,相信在有效學習、提高成績方面,一定會給你實質性的幫助。

記住:聰不聰明不重要,“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氣、好奇心與堅持,而不是智商。犯錯是學習中有建設性意義的一部分,它並不代表失敗,而代表努力。在失敗面前堅持不懈,才是成功的關鍵!”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下面,我將深入探討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給你們更加詳細的解釋和指導,幫助大家增加自信心!只要學會了並踐行,誰都可以做到!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具體該怎麼做,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延遲反饋:

在別人交給你答案前,先嚐試自己解決問題。對比立即反饋來說(也就是在遇到困難時立刻查看答案),延遲反饋更能增強記憶和學習效果。立即反饋就像自行車兩側的輔助輪,學騎車的人很快就會對這種“輔助輪”產生依賴。

舉個例子,研究人員選擇部分學生,允許他們在答題時翻書,相當於開卷考試,這實際就是在測驗時,給他們提供持續的立即反饋。另外一組學生在測驗時閉卷考試,只能在測驗後查看相關內容,而且要對比檢查自己的答案。當次考試結束後,開卷組自然是成績比較好,但在他們後來的一次考試中,閉卷組表現的更加出色。結合我們上一期所學,如果隔段時間再測一次(間隔練習),效果會更好。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自我檢測,就好像給知識鏈打上了記憶結”

新舊知識關聯:

新舊知識關聯的越多,越有助於記憶。

例如為什麼說熱空氣的溼度比冷空氣高?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想一想,系統空調機背後會滴水,或者悶熱的夏天裡來一場暴雨,空氣就會變得涼爽;為什麼蒸發有冷卻效應?感受風吹皮膚使得汗液蒸發時,我們就覺得涼快些;什麼是熱傳導?抱著一杯熱水可以暖手;什麼是熱輻射?冬日的陽光把房間曬得暖暖的;什麼是熱對流?夏天在街上散步時,建築裡冒出的空調冷氣讓你在炎熱中感到一絲涼意,舒服極了;如何理解角動量原理?想想花樣滑冰運動員把胳膊收攏在胸前,旋轉起來會更快……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知識的關聯就好像結的繩網,關聯的越多越密,大腦結構就越變複雜,也就越聰明。

回憶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取決於對信息的重複使用,建立檢索線索,就能重新激活你的記憶。那我們就要多學習如何掌握有效的檢索線索,從而把短期記憶重新編碼並鞏固成長期記憶。例如用上一期我們所說的間隔練習或穿插練習的方法,檢索就會更耗精力,你的表現就會差一些,你會感到不太滿意,但你學到的東西會更紮實,以後也就更容易檢索了。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只要記憶深刻,知識是可以留存很長時間的。能把一個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徹,說明它在你的生活中有實際用途,你經常接觸到它,或是它有重要的情感價值,而且它和你記憶中的其他知識建立了關聯。

如果你感到學習很難,不要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因為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多,你學到的東西才會越深刻、越牢固。 重複進行費力的回憶或是練習,有助於你把所學的知識整合起來,存在長期記憶裡,今後可以隨時發揮作用。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細化:

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新知識的含義,並看看和自己的課外生活有什麼聯繫。

比如在閱讀一篇課文時,時不時的停下來想想,我剛才讀了些什麼?是關於什麼內容的?好,我覺得我理解的情況是這樣的,然後再翻看一遍,檢查自己的想法是想對了,還是想偏了?

生成:

就是在得到答案或解決方案前,嘗試回答疑問或解決問題,讓意識更容易接受新學問。

比如我想背誦一篇課文,用什麼方式更有幫助?先填寫一篇課文中空缺的詞(可以自己設計)是否比僅僅完整地閱讀一遍更有效?解答數學題目時,先嚐試課前預習,用不同的解法求解,自己先建立知識關聯,和這些題目較較勁,然後課上的學習效果是否更好呢?(看到這裡,我猜有些同學會抱怨“時間太緊,哪有時間預習?”或者“作業太多,根本沒空呢”等等困難。那麼你就還是沒有深刻理解有效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呢!不要忘記“費力”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哪怕你今天只解決了一道難題,都比你僅僅抄寫或者敷衍的做整套卷子更有效。)

反思:

把檢索練習和細化結合起來。也就是有效的複習,做學習小結,自問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麼知識或經驗?為了下次更好,採用哪些策略?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這裡,分享一個心理學教授麥迪根推薦的學習習慣列表,通過我們今天的認識,來重新看待它們:

1、 課前一定要閱讀資料(有效預習)

2、 在閱讀的時候預想考試會出什麼題目,以及這些題目要如何作答(總結考點)

3、 課上在心裡回答這些假設問題,從而測驗閱讀內容的記憶成果(自測檢索)

4、 複習學習指南,找到那些回憶不出或不知道的術語,重新學習(複習大綱,查漏補缺)

5、 在閱讀筆記中抄寫標粗的術語及定義,確保能夠理解(紮實基礎)

6、 參加教授在網上發佈的模擬測驗,從中發現不知道的概念,重點學習(間隔自測)

7、 用自己的方式把課上的信息重新組織成一份學習指南(總結知識框架——思維導圖)

8、 寫出複雜或重要的概念貼在床頭,不時自測(間隔練習)

9、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把複習和練習間隔開(強調間隔練習)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別給自己設限:剛開始學一樣東西比較困難,就認定自己學不好了。同樣,也不要在無法克服的困難上浪費時間。有的同學說到:既然您說要給自己的頭腦加點困難,那我就使勁想,還在上小學就去使勁鑽研大學裡微積分的問題。哈哈,那你就是在浪費時間了。之前所說的“困難”,必須確保是你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如果知識跨度太大,學不會,說明這中間有很多基礎概念沒有弄明白,怎麼提升知識結構呢?

對於低級結構構建者(也就是基礎不紮實的同學)來說,這套理論同樣適用於你哦!在學習新資料的時候,時不時的停下來,問問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麼,規則是什麼,描述每個概念,並回憶相關要點,哪些觀點是重要的,哪些細節能支撐這一觀點,這些新知識跟我以前學過的知識或我生活的常識中,有什麼樣的相似性/關聯。如果你測試自己對主要概念的理解,你會怎麼描述它們?(你可以嘗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自己的基礎知識框架。)剛開始肯定會很難,因為輕鬆不能帶給你提升,只要堅持下去,總能得到屬於自己的那部分天空。

這裡也有一項研究支持這個結論:“刻苦學習可以改變大腦!”當你用功學新東西的時候,大腦會形成新連接,擴展你的能力,假以時日就會讓你變得更聰明。我們的智力水平並非天生註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自己發展。另外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想要精通某事或達到專業水平,完全不需要擁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須擁有自律、勇氣,以及持之以恆的精神。通過持續、有目的的練習和反覆應用,讓大腦形成更深層的編碼與潛意識的精通,你就已然是一名專業人士了。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最後一個建議:把抱怨的話刪掉,只保留你想解決的問題。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只是抱怨就能幫助你達到人生的巔峰,那麼就抱怨好了。既然我們知道抱怨沒有用,那何必浪費時間在無休止的抱怨中呢?什麼?為了發洩情緒?No No No,相信我,對於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來說,情緒會極大的耽誤得到更好的東西的機會。等你懂得收起情緒不看它 ,只看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時,堅持下去,你會自己弄懂這其中的巨大好處!


請和我一起走進《認知天性》——顛覆傳統的學習方法

“犯錯是學習中有建設意義的事,它並不代表失敗,而是代表努力”

預祝同學們學習成功!心想事成!

——一個願意陪你們一同成長的學習者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僅用於輔助文字表達,不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來源:《認知天性》——Peter C. Brown;Henry L. RoedigerⅢ;Mark A. McDanie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