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為何開啟“自媒體”生涯

來北漂以後,有了一份不怎麼用加班但薪資微薄的工作,一個人的時間彷彿多了起來。

從上學時規律、高壓、天天圖書館的生活轉到朝九晚五的雙休生活,突然湧生出很多不習慣。

比如說再也不用考試,再也沒有人要求我要看書背單詞,不學習也不會有人說我了,再也沒有早起的舍友帶動我起床了。忽然之間,彷彿除了上班工作以外,我可以完全吃喝玩樂混吃等死了。

然而我不能。

主要原因是窮,還有一個原因是對自己還有挺多期待。我不想就這樣一直窮下去,我還希望自己能有點什麼小成果或小成就。這兩個因素施加給我很重的壓力,讓我時刻不能輕鬆,躺著玩一天手機會受到自己內心的譴責,想要懈怠的時候還得給自己找個充足理由。

試用期的工資低到需要倒貼錢呆在北京,為了早日經濟獨立,只能想盡一切辦法省錢,同時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有一份副業。

省錢的辦法有很多,首先是管住嘴。不吃外賣、少買零食、儉省奶茶、跟著大爺大媽去菜場買菜、自己做飯。這些可以起到明顯的“節流”效果。

北漂青年為何開啟“自媒體”生涯

其次要記賬,要定預算和獎勵機制。比如說定個小目標,每月除房租最多花兩千,如果某個月到月底了只花了1600,那剩下的四百就可以買一個非常喜歡的非必需品(比如說包包)。

當然,僅僅“節流”是改變不了貧窮的面貌的,所以,還必須“開源”。對於本身學了一個不能掙大錢專業的人來說,第一份工作能是現在這個工作已屬不錯。在不打算換工作的情況下想要“開源”必須開闢“副業”,可是開闢什麼“副業”呢?

這需要考慮自身條件,看看別人的副業,人家要麼是有資金做投資,要麼是有其他的一技之長可以賺外快。我這上學期間特長一欄就是“無”的人犯了難。該開闢什麼“副業”呢?

也許只有寫字了,敬一丹女士說過,我們受過教育有記錄的能力,也就有記錄的義務,拿出筆來記錄,是有意義的。

當然現在都不是寫字而是碼字了,但我們既然具有記錄能力還是應該記錄點什麼,雖然很多時候只是像這樣的碎碎念。

仔細觀察思考以後發現,想要把“寫字”“寫文”當成一種“副業”,也不容易。各個社交平臺上那麼多大V,他們緊跟社會熱點,他們夜以繼日的產出內容,他們的內容既具有“新聞性”又具有“知識性”“趣味性”,他們從自媒體發展到一個大團隊,每篇文章10萬+。他們真的好厲害。

看到他們,像我這樣的“自媒體萌新”感到很焦灼,焦灼我何時才能成為大V,焦灼我何時能有一個真粉絲,焦灼的一遍又一遍的查看我的閱讀點贊量。

同時我也會感到很迷茫,迷茫我的定位到底在哪,我的特色到底在哪,還有我寫作到底應該傾向於迎合讀者還是表達自我呢?

北漂青年為何開啟“自媒體”生涯

也許還是,“表達自我”吧!一個表達自我的“自媒體”,不知道何時能有讀者,何時能有收益,但是即便沒有,這也算是表達自己的一扇窗吧。

同事小李說;“這世界這麼大,這麼多人,剛中國就13億,你想想,只要有十萬人看你的文章,你就是大V了,一定會有人覺得,哎你這個寫的有意思,和你產生共鳴。”

是的,這世界這麼大,也許你會和我有共鳴,也許你會成為我的真粉(朋友以外的陌生人粉絲),也許我的文字能給你一點點溫暖和力量吧!

北漂青年為何開啟“自媒體”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